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济听了,也笑了:“的确如此。那王上,咱们先来说年号。眼下大汉沿用蜀汉的年号“景耀”,但王上登基后,年号必须改。臣认为,王上能在国破之后还能复国,实在是上天庇佑,万民归心。因此臣想了两个年号,一个是“天佑”,一个是“民顺”。两个年号寓意都很美好,不知王上觉得如何?”
刘寻还没说话,武安家就表示不满:“老吴啊,王上能复国,那明明是靠自己的英明神武!你怎么老是把好的原因推到其他地方?要我说,就该用能体现王上圣明的!比如“神武”,还有“圣灵”等。王上你说对不对?”
刘寻未置可否只问廖化和陈至:“二位觉得呢?”
廖化笑道:“臣出身黄巾,没读过多少书,不大知晓。不过王上能复国,又那么英明神武,足以让我大汉国运昌隆!嗯,王上你看把“昌隆”二字当年号如何?”
陈至更是直接道:“臣的意见,他们三人都差不多。”
于是数人都看向刘寻,等待着他的最终确定。
你们觉得什么样的年号好?
(本章完)
第141章 两京制()
刘寻想了想,心中便有了主意。
年号虽然重要,但说到底也不过是讨个吉利,没必要过于纠结。刘寻便道:“廖爱卿和吴爱卿一个说本王是有大气运的人,一个说有上天护佑。还都说我大汉气运昌隆。可见我大汉国运,经此磨难,必然能越发凝练,更上层楼!所以,本王决定,登基之后的年号便叫做“开运”!开,说的是复苏、成长,运,说的是我大汉国运!此情此景,诸位以为如何?”
众臣均腹诽:你都已经决定了,还用问我们感觉如何?我们敢说不好吗?虽然这个年号也确实很好。
吴济笑眯眯拱手道:“王上学识过人,开运二字实乃神来之笔,臣等佩服!”
“佩服!”几个臣子一起道。
说完年号,谈到京都,吴济几个人脸色便愁苦起来。吴济叹道:“王上,这都城可不好选呀!恕臣直言,南中七郡和犍为郡以外的士族门阀都对王上恨之入骨啊!蜀中门阀只怕时时刻刻都想颠覆王上的统治,再找个其他皇亲另立新皇。王上要是呆在原京都城,只怕到处都是门阀制肘,命令出了皇宫就没人听从了!甚至于有那丧心病狂之辈,会铤而走险威胁到王上的生命!”
“可是王上,如果在南中选个城池当都城,离蜀中又远,蜀中门阀又明里暗里抵抗、作乱,迟早会丢失蜀中的。除非王上在丢失蜀中前,有能力灭掉蜀中一切反对门阀!可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蜀中可不是南中这种荒凉之地,门阀力量是极大的!”
说了一大圈,就是没说有什么完美的解决方法。
所以吴济等人自己也觉得羞愧,跪在地上,低声道:“王上,臣等羞愧,难以找到两全其美的方法。只有一个勉强可行的方法,就是在原京都和南中之间,找一座大城当做都城。比如僰道城或者江阳城,连接南北,可以勉强同时掌控蜀地南北部。然后再通过长时间的统治,一点一点强大自身,消除异己,最终真正彻底掌控蜀地!”
刘寻感觉有点奇怪,便问道:“按你的说法,是想把本王训练成平衡高手?益州南北两头,一头是没有门阀的南中,犹如冰。一头是门阀势力强大的蜀中,恰似火。冰和火之间有一丝细线牵着,那细线就是本王的都城。这是在玩冰与火的青春吗?又能够坚持多久呢?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么差的法子?”
吴济等人跪在地上汗如雨下,羞愧道:“臣等无能!”
刘寻更加觉得奇怪了,问:“难道你们连两京制都想不到吗?表面上把chengdu城当首都,滇城只当做陪都。用来暂时震慑蜀中士族,也跟他们缓和下关系。实际上本王常住滇城,把南中的治理当做重头戏。因为chengdu城是首都,本王经常带兵过去住几天,震慑、打压敌对势力,不是很好吗?”
这里要说一下两京制。它是陪都法的一种。
陪都,是指在首都以外另设副都,也称为辅都。有设一个副都的,也有设好几个的。原因吗,是出于********、尤其军事防御的考虑,用来补充首都某些功能缺失的。跟首都形成互相协调,各有侧重的格局。
陪都发挥着呼应、补充、配合等辅助性作用,处于副核心地位。
陪都法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吴济等人怎么会想不起来呢?
吴济等人一愣,旋即哭笑不得道:“王上,我等自然是知道陪都法的。可是,陪都也没多大用啊!要是以原京都为主,南中治理就不能得心应手,王上在原京都还是被制肘。而王上要以滇城为主,那对北方不还是控制力太弱吗?该发生的事情不还是会发生吗?”
刘寻气哼哼敲着桌子道:“你就不考虑本王英明神武,亲自治理南中的情况下,把南中及其以南的地方的国力大大提升?不考虑只要本王能时时巡视北方,就能够压的北方反对势力不敢动手,直到最后把反对势力彻底清除的情况吗?”
吴济等四人愕然!
廖化道:“王上,恕臣直言。刚刚吴大人已经说了,要达到这样的治理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王上,真有把握?”
吴济和陈至居然一起道:“王上,以臣几十年的生活、为官经验观察,要做成这种事,真的是几乎不可能!除非王上乃是神仙转世,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月!能料到绝大多数发展中必然遇到的主要问题!可就算诸葛丞相,也没有如此的神机妙算呀!”
刘寻终于反应过来臣子们和自己为什么会想得不一样了!
刘寻来自后世,一直是以“前知三千年、后知两千年,全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标准看待自己的。可是臣子们呢?以一个正常汉代土著人的眼光看刘寻。觉得你还能神机妙算到知道未来发生的事儿不成?别是骗我的吧?!
所以刘寻认为自己有很大把握能完成的事儿,他们认为几乎不可能!
可刘寻真知道以后的社会会如何发展啊!身为一名精英文科生,刘寻的社会历史学真学的不赖啊!
刘寻没法跟臣子们明说,只好道:“诸臣放心,本王既然说能取得那样的治理效果,就肯定能取得!当初,父皇和诸位兄弟哪一个不认为我大汉要就此完蛋了?哪一个不认为复兴大汉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可本王说能重整山河,再造大汉,今日你我君臣能坐在这里议事,便是把不可能化为了可能!本王以君王之尊,有此信心,甘冒奇险,众位难道就那么没有信心,那么害怕吗?!”
为了增强说服力,刘寻连出逃成都、收复失地的功劳都拿出来自吹自擂了。
几位心腹大臣听刘寻这么说,虽然理智让他们觉得,刘寻还是很难成功。但是,刘寻复国成功的光辉事迹在前,带头干事的精神在后,身为臣子,还能再说什么呢?
更何况,吴济等人想一想当初为了建功立业跟刘寻出走的时候,要是瞻前顾后,没准儿也觉得不可能呢!如今思前想后觉得太难的事儿,没准做起来还真成了呢!
“臣等谨受王上教诲!谨遵王上之命!”四名心腹大臣齐齐跪在地上大喊。
刘寻微微一笑:自己创业成功的君王,总是大权在握的。不像继位得来的皇位,有多方制肘,甚至于直接是傀儡皇帝!
比如,曹奂。
刘寻热情地让臣子们起来,跟他们讨论更细节的事情。比如说:chengdu城成了大汉的新首都,要改名,一定要改名!改为“天都城”,才显得更霸气嘛!
多谢书友支持牛牛和书友KingOfBlade前天的打赏。多谢各位的推荐票和月票支持!
这一章修改了三遍。不知道为何,总觉得写的不满意。不知道是对自己要求高了还是书里的场面大了,不好写了。总之,欢迎各位书友提建议或者意见吧。
(本章完)
第142章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天后,刘寻起来刚吃完早饭,突然一个小太监跑进来报告:“王上,王宫门口出现了好多人,跪在那里喊着要见王上呢!”
刘寻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笑道:“那本王就出去给他们见呗。”
到了宫门口,果然见到好多人。前面是吴济等各大臣,还有李密等北地大臣派来的使者,中间是各界代表人士,比如官商糜家,一些知名的学者。两侧和后方是各地百姓代表和几个少数民族代表。
刘寻装作惊讶道:“卿等这是何意?”
吴济、颜渊等各界代表可怜兮兮地喊道:“王上救我等!”
刘寻更加惊讶:“卿等遇到了什么麻烦?需要本王怎么救呢?”
颜渊道:“王上,自蜀汉灭亡一来,王上犹如仙神降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始能收复大汉失地,重建家国山河。然,国不可一日无主!无主,臣等效忠谁?无主,百姓叩拜谁?无主,国家属于谁?现在国家无主,臣等才会快死了。王上要救我等,必须登基称帝,使国家有主!我等才知道效忠谁,知道国家属于谁,能好好的活下来啊!”
他说完,其他人异口同声道:“王上,请登基称帝,拯救天下臣民!”
啧,能把个人当皇帝君临天下的欲望美化得如此之好,古人的智慧真不可小瞧!
刘寻忍着想笑的冲动,表现出严肃的面孔。想了一下,都已经推迟两次了,再说臣子营造出这么大阵仗也不容易,这次就答应了吧。
这时颜渊等人又说:“请王上拯救天下臣民!”
刘寻便笑道:“也罢。既然天下臣民都认为本王登基称帝才能好好的生活,那本王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己之私就放弃天下臣民的希望!尔等请求本王登基,本王允了!”
众臣民大喜,齐齐跪在地上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