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攻约梁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白耗费国帑,只为好听好看呐?

    没人种地交税提供剥削,以后日子长了,消耗尽了眼下的积蓄,哪来的钱粮挥霍耗费?

    只能裁减。

    必须趁地方官僚们被叛逃与屠杀抢掠潮吓破了胆,必须紧紧依靠朝廷活命的时机,一步到位狠狠栽减和重新布局调配。

    否则,一旦安定下来,地方官吏没了威胁,有了和朝廷从容较劲讲价的闲心思和劲头,再想大幅度调整就难了。

    到那时,天下的地方官员不想降级甚至裁撤掉,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权力和切身利益群起闹事,逼迫中央让步,缩编就根本不可能办到。

    这次事关国运的大动作,朝廷动了真格的,也下了真功夫,

    重新划分州县和调配官吏,不但根据地方上报的人口情况和反映出的地方官能力操守与对朝廷的忠心程度,还派出众多侦察人员快马到各地搞紧急实地调查掌握尽可能真实的资料。

    然后根据地理人口情况和政治军事实际需要有的放矢的数州并为一州,裁撤的州府改为县,由原州府城中的县衙门班子继续留任和负责统治。县改为镇。大宋把镇正式列入了行政单位体系,负责管理东一个西一个极分散而且都人口不多的乡村。

    这个调整,或可称为宋代的行政改革,幅度极大,措施也很迅猛生硬激烈,加上各地有点能耐的都在忙着拼命走私粮食铜(钱)铁等物资从海盗那换取可爱的银币和宝石,一时间鸡飞狗跳到处乱哄哄的,但施行起来并没有遇到太大阻力。

    因为夏灾国难中,被海盗、清真山流寇、移民狂潮等毁灭的州府县太多,死了太多州府官吏,操行好没死的也被强行卷走去海外了,灾后重建,这些州府城没被裁撤掉的,缺了大量官吏,正急需补充,把裁撤的州府管理班子调来正好解决两难题。

    地方官主要领导本就是离家乡异地任职的,也随时会转任到任何地方,本就是流官,没有乡土难离情节,任职地也没有家族拖累,有地能平级调任,谁还愿意留在没几个人了没油水了的地方坚持当州级官难受着并和朝廷产生对抗找死?

    都是接到调令就高高兴兴离去,

    说走就走,一点不敢耽误,就怕稍有差池,自己的新位子就被朝廷又顶给别人了。

    裁撤的州府太多,相对而言灾难中毁灭掉而缺官的是少的,并没有那么多位子满足安置全部裁撤下来的州府官员。这个白时中等宰相也有招处理。

    夏收灾难时,京城因自身利益被触动而群起激烈反对高俅肆意挥军屠杀抢掠两淮和山东等地土豪劣绅关系户的朝中官员,定为私通海盗重罪,被贬官,被下大牢,死掉缺掉的不少,加上其它动乱等原因也死了废了一些,一些要职也缺有分量的官员补充上来。

    于是,白时中张邦昌等权臣趁机把地方同党州府主官,以及非关系户但也没矛盾和威胁却级别高威望又大不可轻忽的官员一并调入京城,这样既安插了亲信,皇帝那也容易过关,又解决了最要紧的地方高官安置问题,对上上下下都有交待。

    最有实力反对中央决策,最难搞的州府级主官差不多都能轻松搞定了,剩下的就好说了。

    县级官员对行政改革的阻碍根本就不是事。

    国难中损失最惨的就是县城官。

    除了附州府城得以和州官一起幸免于难的县官和极少数命大及时逃入州府城避难的之外,大宋的县城在移民狂潮中和乡下的土豪劣绅一样是移民大军重点抢掠屠杀的对象,而且被内地一波波涌来的叛逃浪潮反复攻击洗劫,几乎摧毁殆尽。

    县级官吏不是死光了,就是是好官好人没被杀掉却也被移民潮强行卷走了。

    没剩下几个县官,又哪来的反对裁撤的阻力?

    剩下的问题是,州府衙门中那些下级本地中小官吏稍有些麻烦。

    有人不愿意离开家族和老家随衙门整体搬迁去外地生活。

    这对朝廷却是正好。

    当地新设的县和镇正缺人主持呢。

    不愿意走的就按品级职位什么的安置到当地基层任职,但自然绝大多数只能官职降低。

    但这样也没遇到多大阻力。

    能当官的哪有傻子。

    这些选择留下来的人本就是盯上了老家的新位子,早看到了其中的好处,不愿去陌生的外地冒险,降级也愿意留守。

    正经当官能发财?

    降级能损失几个钱?

    在老家当基层官管着大片土地等各种资源,管着众多小村落,有家族根基支持,正是最自在的土皇帝的待遇和滋味,随便捞点也比不降级却要迁移到外地衙门当州府官强。

    他们要的是里子和实惠,抛弃了虚有其表的州城官面子。

    州府裁撤了,当地驻军自然也跟着裁撤。

    养兵是极费钱的,也必须裁撤调整。

第1121章 网中怎一个乱哄哄,下() 
裁军,尤其是裁撤由兵痞老油子恶棍和社会坏蛋仓促组建的军队,这是个难点,很容易引起灾难。

    宋国有二百多个州府,不是每个州府都配备数千厢军或禁军的。

    否则养那么多边军、京城禁军,加流民组成的数目常常比禁军还庞大的厢军,再配备大量的各地州军,大宋经济再繁荣,财政实力再强也抗不住这么个消耗。也没必要设置那么多闲军镇守地方。

    那些军事地位不重要的小州,尤其是内地和南方没有外敌威胁的安全地区,兵都很少。

    很多州一般只配备一个营指挥使,也就是五百人的军队,作用类似武警。

    多点的也仅仅千八百兵力,主官才有资格称兵马都监。

    正常情况下,这已经足够用了。

    地方维稳就是这么搞的。大宋这么统治上百年了,也没遇到大问题。

    若是遇到人数众多的造反或强盗山贼问题,当地州军番兵等常备军兵力太少,解决不了,当地还有乡兵以及不在常备军编制内却有武器甚至有战马的部落番兵可调用。

    这种可从民间抽调的兵力属于预备役,有点儿类似隋唐时期的府兵,国家不负责花钱供养,平时为民,种田打猎什么的,该干什么干什么劳作,但农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有义务听令参战。

    宋的政治军事制度,原本就有很多方面是承袭的隋唐的模式。

    若这样也不行,还有所在区域的路(相当于省级)级驻军出动。

    路级的帅司所在地州府文武主官虽然没有对本路其它州府的行政军事直接管辖权,但和府所在地一样总配备更多的兵力。

    另外,有些军事经济等战略地位重要的地方,朝廷通常还在这里专门设立一支军队以加强对该地区的镇守。

    比如守江守大河要冲的军队。

    若本区域发生大的战乱危急,帅司地驻军、府的驻军和特设的驻军就会奉旨出动去帮助扑灭叛乱什么的。

    也就是说,内地军总量并不多,比起庞大的边军和京畿禁军来微不足道。

    这也是就怕地方造反,采取中央集权在军事上强干弱枝的必然现象,加上主官是流动的,打仗临时派遣统军等制度,造成将不知兵,兵知将,加上枢密院、兵部和军队直接带兵者之间复杂的军权与实际调兵的分管与相互牵制的常态军事管理,虽然极大削弱了军队在危机时刻的反应速度和战斗力,但也确实从体制上很好的解决了主官或将主日久坐大拥兵自重的恶果,事实上有宋以来也从未发生过真有叛乱威胁的造反。

    当然,西军不算这种情况,但它也不属于某主官个人产生异心就能利用的武装,统帅也是朝廷根据需要和统帅表现可随时派遣和调换的,它是属于产生了几十年关系和利益已经极复杂矛盾的整个西军将门的武装。若某个主官或一些将领生了野心想拉拢将领引军叛乱自立,不是说绝对不可能,但很难的,就这种朝廷不能自如控制的局面已经让朝廷很忌惮了。

    大宋承平百年,实际上内地这么多州府的军队和特设军早已烂掉了,光是吃空额军饷的情况就极严重,一州五百常备军通常能有三二百人就不错了,有的甚至更糟糕,实际兵力连百人都不到,在营兵还是二流子兵油子或麻木混日子的,根本打不了仗。重兵地也好不到哪去,有几千人马编制,比如有五千名额,实际能有三千实员就不错了,很多地方通常是吃一半空额,能把另一半实军日常保持时常训练一下,遇战还能凑合应付打一打的已经属于爱国忠君勤勉职守的好将领了。

    或是遇到检查,就从民间拉壮丁或从黑帮土豪劣绅富商等当地关系户拥有的数量不小的打手刁奴来临时充数。

    上面来检查的一看,嗯,兵不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半死不活的,都比较强健精神,甚至是孔武有力年轻力壮的,齐装满员的,没打过仗见过血,将士却还颇有凶威煞气,不错,是敢战能打仗的军队,看来主官不是疯狂克扣和吃空饷的。

    实际上,孔武有力、敢打敢杀、煞气这种所谓的战斗力,那是属于当地的劣绅富商黑帮的武装,和军队没多大关系。

    这也是海盗引发叛逃潮后,自发叛乱的叛军没形成大规模杀抢所在的必然更有油水的州府城的主要原因。

    没真正的战斗力和信心啊。

    个人打不过军中那些海盗不要的恶棍兵痞霸头,被欺负习惯了,也怕习惯了。

    加上仓促叛逃,人数虽多又武器齐全,可缺乏强有力的统一指挥领导,这一群那一伙的乱哄哄的叛乱,乌合之众而已,即使合力也未必能杀得过城中众多的凶悍嚣张富家刁奴打手,胆怯不敢打,又分散急着回家带家人逃走就更没戏了。

    叛军回家后和也大量叛逃的乡亲们汇合一起,转眼就是成百上千的力量,这才有了胆量和信心收拾当地一般的地主劣绅家,敢对富而无良家大杀大抢,尝到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