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攻约梁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嘴巴的因忌惮皇帝喜怒无常,不能在朝堂肆意洞脑大开胡说八道而憋闷太久,这次感觉找到机会了,居然能从请辞奏折中看出赵公廉有造反之意,要皇帝立即派人捉拿沧赵满门问罪。

    不过,他还真胡说对了。沧赵是在造反。只是历来能臣造反,多是皇帝逼的。

    赵佶虽然恼怒,却知道赵公廉是对他灰心失望了想甩手不干了。

    他还有理智与一点清醒,想拿下赵公廉狠狠敲打老实了再用,听到那大嘴巴参造反,尽管想整治的是赵公廉满足他的心情,也不禁鄙视厌恶地盯了那人一眼:你那只眼看出赵公廉造反?你特么当我这个皇帝糊涂了,是傻瓜么?你胡说八道不要紧,别忘了你是体面文人,乱说得有个限度,免得让人怀疑你智商或精神有问题。

    老奸巨滑的蔡京、白时中、张邦昌没跟着起哄。

    他们清楚,收拾赵公廉容易,关键是谁能顶替沧北那位子,抗住蓄意报复掠夺沧北沧州、弥补国力困乏的辽国大军。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跳得欢的群臣顿时哑火了。

    嘴炮们在安全地袖手旁观可以肆意指责别人干得不好,来真的,谁敢去火药桶一样的清州主政?

第690章 老路新局,完() 
能上朝在皇帝面前露脸的,没一个有智商硬伤,哪个不清楚,只要赵公廉这根镇边铁骨硬刺离开,沧北军军心不稳陷入混乱,辽军必会立马扑上去,把积累数年的对沧赵的所有怨恨与怒火都发泄在清州沧州,抢杀个痛快淋漓,别说清州继任者,就是沧州正掐死沧赵商务的郑居中也多半性命难保。

    没有强过赵公廉的能力与威望,这时候,谁去接任,谁不死也得丢半条命,而且无功有罪,只怕从此仕途前程完蛋。

    赵佶瞅瞅大殿左排的武臣重将与勋贵将门。

    这些表面昂昂的干将勇士却齐齐一低头。

    他再瞅瞅右排的文臣,一向表现得似乎才华不能顶赵公廉十个也能顶八个的大才们顺着他的眼光纷纷弯腰退缩。

    清州主官这活危险艰苦,哪能跟在京城如此舒坦相比,这且不说。

    有赵公廉在前面做对比,继任者若不是武能安邦文能兴国,文武双全而且皆出众,根本不可能把清州这等一级边关险地的经济发展起来、人口充实起来,并强大边军守好边境,这是双重能力顶级考验,哪一面弱了一点都不行。

    大宋有自负治政才华更胜赵公廉十倍的文官,也有自负勇武善兵比赵公廉强百倍的武将,但心里公认的文武双全第一能臣非赵公廉莫属。皇帝腐化任性,可不傻,赵公廉不如此能干,也不可能二十几岁,皇帝就敢放手让他成为大宋史无前例的年轻封疆大吏,而且是事关国家安危的边关大吏。

    关键是,满朝文武,治国才华、征战沙场的勇武神马的,都是不在其位,不能考核,所以平时可以任性说大话吹吹。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

    都理解,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吹吹,满足一下虚荣心,引人注意,争取获得升官重用好处的常用官场伎俩罢了,自家明白自家本事,玩真的就算调一文一武所谓的能臣共同治理镇守清州,结果不玩砸了,也肯定比不过赵公廉,逞强去接这活,满足了皇帝一时心意,讨了皇帝欢心,却丢人甚至丢命在后头。这事傻子才干。

    赵佶大失所望,怒哼一声。

    有个家伙看大伙儿表现太丢脸,想挽回点面子,顺便出主意讨皇帝欢心,居然提出西军中那谁谁谁。比如说杨沂中,(宋高宗赐名为杨存中,南宋名将,祖父杨宗闵,曾任永兴军路总管,与唐重一同守卫永兴,金军攻陷城池,迎敌战死。父亲杨震,麟州建宁寨,金军来攻也死于难,通秦桧,能打仗,会做官,实际是宋高宗赵构最宠信的大将,混到枢密使,是害死岳飞的军方最主要员)也是年轻有为,比赵公廉更擅长军事,也通治政,可担重任。话一出口,惹来皇帝更加鄙视恼怒。群臣也集体想对那人呸一声。

    赵佶调赵公廉去沧州沧北,主要就是想以公廉的卓越才干发展经济,减轻中央养兵财政负担,并练出强军,克制西军一家独大,扭转大宋军力严重失衡的危险局面。现在,赵公廉不负圣望把兵练起来了,你让西军将门去接手?

    把皇帝一腔心血全白费,你得多蠢才能相出这主意?

    朝廷议了好几天,大宋武夫、才子无数,却无人敢去承担清州重任。

    赵佶还得依赖重用赵公廉为他发展边关守住边关,这样就教训不了赵公廉,失望下怒火更盛,却烧老实了点。

    这时候,他才想起点沧赵家族这些年对大宋的巨大贡献。

    大宋这些年经济高度发展发达,粮食品种丰富充足,西军生活改善,更忠心安心守边,国家格外繁荣昌盛,皇室,包括他这个皇帝能过得更美好自在快活威风,首功在沧赵家族的经济巨大拉动作用。

    就象德国大众公司一样,沧赵商务对大宋经济举足轻重,兴衰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论起来,他这个皇帝只是给了几个空帽子,就换来了沧赵满门的奉献效劳,沧赵并没有从官位权力中得到实惠,相反却因权力不断牺牲利益损失太多,而且随着他蓄意削弱打压而越来越多,受的窝囊气就更不用说了。沧赵真对得起皇恩,不欠他这个皇帝什么。

    但皇帝这个物种不可用常人标准看待。

    在赵佶心里,江山是他的,大宋一切是他的,包括天下臣民的脑袋都是他的,沧赵作为大宋臣民,对他贡献再多也是应该的,牺牲再多也是应该的。皇帝就是冤杀你满门,你临死也得高呼感谢圣恩,何况只是刮财产拿捏人。不论其它,只,敢对皇帝有怨气,这就是重罪,不处死就是皇帝开恩。

    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忠臣干将清廉自守,没有错误罪责可捏,结果被皇帝以心怀怨望这种意测的罪名收拾了。

    只是边关形势逼人,一时杀不得赵公廉,连官都不能免掉,还得巧言安抚好让其继续忠心卖命。

    赵佶强忍下怒火,命令梁师成把奏折单独收好。自然是等有合适机会再一并算账。

    皇帝心里也并没有感觉自己向臣子低头忍气太丢人。

    因为,大宋是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英明神武的太祖都经常向臣子低头让步,宋仁宗曾经被包拯拉着袖子争辩喷了一脸唾沫,宋家皇帝向臣子让步的事例太多,臣民当是皇家大度宽容风范的美谈,他这个皇帝要耍着赵公廉当奴才好好卖命一段时间,暂时做点让步妥协真不算什么。

    最主要是连强大凶悍霸道的大辽都对赵公廉无可奈何,大宋包容宽恕一下赵公廉真不能算损圣威的事。

    但赵佶自负比太祖治国更有道,国家昌盛繁荣超过太祖朝不是一星半点,光辉功业绝不在太祖列宗之下,他又最重虚名面皮,听惯了臣子包括蔡京在内这等宰相的奉承温顺话,如今的变态心理也容不得一丝触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真宽恕放过赵公廉。

    敢挑衅皇帝威严者,必须死。

    大太监梁师成立马知道赵公廉这下是彻底失宠了,不会再有翻身机会,以后的日子不过是被皇帝哄骗着拉磨的蠢驴,皇帝一旦有了更好或可替代的驴子,就立马会翻脸问罪,不卸磨,也必杀这头让皇帝受委屈的驴。

    这家伙立马决心斩断和赵公廉的友好关系,翻脸不认得到的种种恩义好处,而且要帮皇帝准备随时翻脸收拾沧赵。

    他不知道的是,大内的事,沧赵根本不需要他及时通风报信,赵公廉当初给皇帝当秘书宠臣那些年可不是白干的,早在皇宫埋下了几个得力眼线,东京侯府这些年也不是干守空门等主人回归的。严密情报网早已布下。别说他梁师成,就是皇帝在吃什么,私下想干点什么,只要赵公廉想知道,差不多没什么不能很快知道的。

    皇帝是天下最神秘的人,其实也是最难保住秘密的人,因为身边总有人伺候着。尤其是赵佶这样极讲究享受的。

    蔡京早料到这次赵公廉极可能仍能继续当边关重臣。

    上这次眼药,他的目的主要是毁掉赵公廉的宠臣地位,让公廉成为皇帝早晚要除掉的心头那根刺。

    他的目的无疑达到了,不禁暗暗得意:嘿嘿,大宋再也没有必成无可争议宰相的年轻官员了。

    赵公廉,等你从边关卸任返回之时,不是奔向宰相之位为臣荣耀巅峰之时,而必是满门充军远窜边荒,甚至是掉脑袋。边关岁月,你再有大功,表现再出色,也只是一时风光。不足为虑了,老夫无忧矣。

    一向交好支持呼应赵公廉的枢密副使、西军总督帅童贯闻风,也立马暗自翻脸,不再和赵廉往来。

    蒙受沧赵十几年恩义的西军各部,主将看到赵公廉失宠不再是未来宰相必然人选,不值得巴结了,也纷纷不再尊敬交好沧赵。只老种相公郁闷地大叹一声,为赵公廉可惜,为大宋失去最杰出的未来宰相而惋惜。

    大宋最容不得军事才华出众的臣子,其实也容不得锐意进取有闯劲的文臣高才。

    你看以前的那些文臣能员哪个不是一生仕途起起落落,遭受很多所谓磨练苦头折磨。大宋的宰相级人物更换是历朝最频繁的。原因无非是皇帝猜忌,群臣排挤。

    这时代的汉文明其实也容不下奇才超强者,容不得标新立异的“妖孽”。中庸之道下,难有奇才成长起来,侥幸起来了也难长久。

    大家都庸庸碌碌的过,平淡无奇的过,十年如一日社会没有变化的过,这才符合麻木守旧的社会主流意愿和习惯。

    。。。。。。。。。

    皇帝自古无信义。官场无真情。冷暖莫过如此。

    短短时间内,大宋炙手可热的沧赵家族尽管仍然官在人在,政治地位却直跌深渊,成为官场笑柄与待宰的肥羊。

    只是,官僚们都清楚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