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懒散初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旁听,暂时还无法参与进来,不过这时李治却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于是就凑到长孙无忌的旁边与他一起观看。

    长孙无忌也对李休的这道奏折十分好奇,这时看到李治凑过来,也特意倾斜了一下身子方便他观看,而当两人看到奏折上的内容时,也都不由得露出凝重的神色。

    对于吞并草原的计划,李休奏折上的内容很多,不过总结起来也不过是四个字,也就是恩威并施,当然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想要做到可就难了。

    奏折上李休先是分析了一下大唐与草原的局势,特别是提到随着薛延陀的败亡,草原将彻底的变成一盘散沙,再也没有可以威胁到大唐的势力,而现在大唐要做的就是恩威并施,一步步的吞并草原。

    所谓恩,也就是大唐将彻底开放与草原之间的商业往来,以前大唐与草原虽然有交易,但是有些商品是严禁流入草原的,比如铁、粮食等战略物资,这些物资可能会增强草原部落的实力,所以从大唐立国时起,就严禁这些物资流入草原。

    不过现在李休却提出开放这些物资的交易,特别是粮食,因为大唐有了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的作物,使得大唐的粮食产量直线上升,仓库里的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有些坏掉的只能拿去喂牲口,特别是这几年随着大唐人口的增加,开垦的荒地也越来越多,粮食产量也一直处于增长之中。

    当然了,就算大唐的粮食再多,也不能平白无故的拿出来交易,不过李休却有自己的理由,那就是以粮食来做为吞并草原的武器,换句话说,草原上的部落想要与大唐交易粮食,就必须归附大唐,这种归附可不是以前那种名义上的归附,而是实际上的归附,大唐将会派官员前去管理这些部落。

    而除了商业外,李休奏折中还提到另外一个恩,那就是将红薯、土豆这两种作物带到草原去,挑选一些部落耕种,草原上的土地虽然大部分不适合种植粮食,但是有些土地还是可以耕种的,比如一些淋漓、湖泊旁边的土地,哪怕这些土地种不了小麦等粮食,但种红薯和土豆还是没问题的。

    草原部落之所以难以剿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游牧而居,平时根本不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再加上草原广阔,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原衰弱,他们就会大举南下,若是中原强盛,他们就会躲进草原深处,哪怕是大唐再强盛也拿他们没办法。

    李休也正是看到上面这一点,所以才决定将红薯、土豆这些高产的作物带到草原,这样一来,就可以让一些部落安定下来,甚至从游牧民族变成农耕民族,而只要他们下了战马,那么对中原就再也形不成威胁。

    除了上面这些,奏折还有另外一些其它的策略,主要就是加强大唐与草原在经济、农业、人口上的联系,这些是恩的一方面,而接下来就是威了。

    所谓威,并不是要压迫草原上的部落,而是加强大唐对草原的统治,从而实际上控制草原,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实施羁縻策略,而想要彻底的控制草原,第一步就是要在草原上派驻官员,从而让那些部落接管大唐的管辖。

    当然草原上的那些部落自由惯了,刚开始肯定不会轻易的接受大唐的统治,哪怕是有上面“恩”的一面做引诱,他们也很难老老实实的做大唐的顺民,所以除了派驻官员,另外就是要驻军了,凡是敢于反抗或闹事的部落,都将受到大军的清剿,而且草原上也将实行严苛的刑法,毕竟乱世用重典,而草原向来没有任何王法的就是一块法外之地,想要治理就必须用重典。

    当然上面的这些只是李休奏折上的一个大概,具体实施的细则还有很多,比如先近后远、徐徐北上,另外还有修路、筑城,以及日后对草原人的统治办法等等,上面都有详细的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奏折上还提到一个十分恐怖的办法,那就是利用宗教来控制草原的人口,当初李休建议打压佛道两教,其中许多僧人反对,结果被朝廷流放到草原上,而且这个政策也一直没停过,只要地方上的佛教势力太大,僧人数量超过朝廷的预设,朝廷就会派人将这些僧人流放到草原上。

    这些僧人不但精通佛法,而且很多都精通医术,再加上草原上本来就天灾人祸不断,草原人又十分的愚昧,结果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佛教就在草原上遍地开花,很多大部落都将大唐流放的僧人当成坐上宾,主动出钱为他们修建庙宇,不少草原人也投身寺庙侍奉佛祖,这也使得草原上的佛教更加兴盛。

    李休当初之所以建议打压宗教,除了宗教对大唐的威胁外,也的确存了祸水东引的心思,现在草原上佛教兴盛,也正合了他的心意,所以他在奏折上建议鼓励草原人出家为僧,每家只允许留下一个男丁,这几乎就是照抄后世满清对付蒙古人的办法,而且效果显著,蒙古人从清初的三百万人,到清末却已经锐减到不到百万人。

    以宗教控制草原人口的办法记载在奏折的最后面,而且被标为“隐策”,也就是见不得人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去做,但绝对不能承认,而且除了宗教外,李休还有其它的办法,比如强迫归附的草原人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等等,户籍上与汉民不做区别,另外还有鼓励汉人迁移到北方定居,只要他们愿意迁移,就赏赐田地、牧场等等。

    等到长孙无忌和李治看完李休的这份奏折后,两人也都不由得长出了口气,特别是李治这时更是用一种异样的目光打量着李休,过了好一会儿,似乎想问什么,但却又不好意思开口。

    李休这时也发现了李治的异样,当下略一思量就明白了过来,于是只见他这时一笑道:“太子你是不是觉得我的这些策略太过残忍了?”

    “这个……”李治听到李休的话却是迟疑了一下,随后终于还是鼓起勇气道,“先生为了我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吞并草原也事在必行,只不过后面那些以佛教控制草原的人口,用重曲、行汉礼等事在学生看来的确有些残忍。”

    “呵呵,雉奴你要记住,身为帝王,你的仁慈只能对大唐的百姓,那些草原人暂时还不是大唐的百姓,对他们就没必要仁慈,只有等到数十年后,他们真正的融入了大唐之后,再对他们仁慈也不迟!”没等李休开口,只见李世民这时却抢先说道。

    “陛下所言极是,咱们大唐想要吞并草原,不流血肯定是不行的,与其流咱们唐人的血,不如流那些草原异族的血,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些草原人越少,日后也就越容易融入到大唐中来!”长孙无忌这时也笑着开口道,在他看来,李治还是太嫩了点,性格中也有些妇人之仁,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听到父亲和舅舅的话,李治也似乎明白了一些,当下也是点头称是,然后又向李休道歉,不过李休却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随后又从袖子中拿出一样东西道:“除了平北策外,臣还有一物献上!”

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水泥() 
    “这是什么,一块石头?”李世民看着李休献上来的东西,却是满脸疑惑的问道,最后甚至还用手敲了敲,确定这就是一块灰色石头样的东西,而且看起来还十分的粗糙,只不过规格却是四四方方的,好像是被人雕琢成这样似的?

    “陛下说它是石头也没错,不过我更喜欢称它为水泥!”李休这时笑呵呵的说道,他献给李世民的正是这段时间他让人烧制出来的水泥。

    对于这种建筑材料,李休早就想搞出来了,只不过以前大唐的生产力低下,想要大规模生产水泥有些不现实,现在随着他的穿越,大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煤的使用,水力器械的推广等等,使得生产力大为提高,现在已经具备了生产水泥的条件。

    “水泥?好奇怪的名字,不过这种石头有什么用?”李休这时将这块手掌大小的水泥块拿起来掂量了一下,然后这才再次好奇的追问道,旁边的长孙无忌和李治也同样好奇的看着这块不起眼的“石头”,哪怕李治是李休的学生,但他依然没听说过水泥的名字。

    “呵呵,水泥其实并不是石头,而是一种用石灰、粘土、石膏以一定的比例混合,然后用猛火煅烧,最后形成一种粉末,这种粉末才是水泥,而在使用之时,只要将这种粉末加水混合,过段时间后,这种粉末就会变成这种像石头一样的水泥块。”李休这时再次微笑着开口道。

    听到李休的描述,李世民也感觉十分的新奇,不过随后他又有些不解的问道:“这个水泥倒是有些神奇,不过就算是如此,它又有什么用处呢?”

    “陛下,您可不要小看水泥,它的用处可太大了,因为这东西凝结成块后十分坚硬,几乎和石头没什么两样,而且不惧水火,十分适合用来修路和筑城……”

    李休可不是平白无故的将水泥献给李世民,而是结合着吞并草原的计划才将水泥制造出来,因为想要控制草原,就必须派驻官员和驻军,但是草原上没有城池,也没有道路,有时明明可以通行的地方,一场大雨就会变成沼泽,给行军带来巨大的困难。

    不过现在有了水泥就不一样了,大唐完全可以用水泥修建道路,而水泥硬化后的道路根本不怕雨水,另外还在在道路的枢纽处建造城池,这些城池即可以吸引草原人定居,也可以吸引汉人前去居住,结合之前汉人去草原就赏赐田地和牧场的政策,估计用不了多久,这些城池就可以变成一个个繁华之地,再加上派驻的官员和军队,自然可以将这些地方牢牢的掌控在大唐手中。

    “陛下,城池与道路就像咱们大唐的筋脉,它们修到哪里,咱们大唐的统治就延伸到哪里,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哪怕是花费几十几年,只要能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