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雄图-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禅思考赵云地位不高的第二个原因是,门第因素。这与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门阀制度”是封建等级制的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曹操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枯骨”。他手下的战将,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张辽、张郃、徐晃、聘等是降将。但是他儿子曹丕篡汉后,曹魏实行九品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东吴孙权也是依靠6、顾、朱、张等世家大族的支持,才稳坐江东的。

    刘备早期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出身。虽然他的祖先为皇族后裔,但他这代出身贫寒,后来汉献帝为了制衡曹操,才封他为皇叔。开始他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手下关羽平民出身(关羽年少时被世家大族地主欺负,这估计是他与诸葛亮等士大夫不对付的原因),张飞是地主豪强,黄忠是降将,魏延是小地主(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庞统的庞家是世家大族。诸葛亮是世家大族的亲戚,黄承彦的妻子是荆州著名的名门大族蔡讽的女儿。蔡氏家族在荆州的势力相当大,蔡讽的另外个女儿嫁给了荆州牧刘表,而蔡讽的儿子蔡瑁是刘表最信任最依赖的大将。在西川诸葛亮开始搞门阀制度这套。诸葛亮任人唯亲史有定论,马谡、杨仪就是例子。以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出现了“蜀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怪现状。于是出身寒门的赵云也就杯具了。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领衔的是世代公侯的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出身寒门的赵云在等o人,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后世也是出身寒门的刘禅,对“门阀制度”深恶痛绝,决心在登上皇位以后,在寒门和平民百姓的支持下,实行科举制度,使用强大的皇权把“门阀制度”扫进历史垃圾堆。

    第三个原因,人品因素。刘备平定益州时,欲大赏封地,诸将默然,连志存高远的诸葛亮也是装聋作哑。唯独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今安居夏业,民心方定,不宜夺之为私赏也。”虽然如既往秉忠君救民之志,大公无私尽忠进谏,但是已把满朝武得罪尽了。同时,为官清廉,没有野心和势力帮派圈。就因为如此,赵云在朝堂就人轻言微,无人帮腔了。

    第四个原因,阳谋因素。夷陵之战失败以后,深受打击的他知自己来日无多,在白帝城开始考虑托孤之事,观察身边的大臣将军,唯有诸葛亮,武只有赵云、李严、魏延可堪大任,为了制衡诸葛亮人独揽朝纲,他以赵云、尚书令李严与诸葛亮起作为托孤大臣。其诸葛亮为丞相,统揽政事;以李严为都护,统管内外军事。刘备其实非常赏识器重赵云,之所以暂时不重用,是留给儿子做人情。此法为后世的李世民仿效,先贬李绩后李治重用。果然,建兴元年,后主刘禅继位,赵云由护军、征南将军,迅迁为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但是,由于诸葛亮架空了后主,废了都护、统管内外军事李严,打压赵云、魏延,独揽军政大权。人独唱北伐大戏,导致败亡。

    刘禅想,三国之争,先是人才之争,本来蜀汉只有州之地,民穷人乏,如此不世大才和帅才都不得重用,那其他寒门人才更无升迁出头之可能。无怪乎,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诸葛亮也只能使用马谡、蒋琬、费炜这些平庸之辈,勉力支撑,讯即败亡。

    难能可贵的是,赵云屡立大功不得重用,许多部下或者资历浅的军官职位过了他,赵云终其生都没有半句怨言,始终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地为蜀汉拼搏,刘禅绝对不允许悲剧的生。

    刘禅在心里暗下决心:四叔,我绝不负您!

    (各位看官:码字不容易,请多鼓励,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各种求!)

第25章 当阳尤存国士风(二)() 
刘禅知道,三国之争,先是人才之争,本来蜀汉只有州之地,民穷人乏,如此不世大才和帅才都不得重用,那其他寒门人才更无升迁出头之可能。 ≤≤﹤。﹤≤≦Z≤≤。≦无怪乎,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诸葛亮也只能使用马谡、蒋琬、费炜这些平庸之辈,勉力支撑,讯即败亡。

    难能可贵的是,赵云屡立大功不得重用,许多部下或者资历浅的军官职位过了他,赵云终其生都没有半句怨言,始终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地为蜀汉政权拼搏,为天下百姓谋安定,为伟大理想而奋斗。终其生百折不挠,竭尽全力,战斗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直到生命的最后刻,充分展现了三国忠勇英雄、代无双国士的绝代风采!

    刘禅在心里暗下决心:四叔,刘禅绝对不允许悲剧的生。定给机会您实现人生最伟大的理想!

    赵云见刘禅言不地呆,不由奇怪:“斗儿,你怎么了?”

    “四叔,我以后不会让别人欺负你的。”刘禅被赵云的话拉回到现实,又没头没脑地说了句。

    “好啊,等你长大,我也老了,到时候确实需要斗儿保护了。斗儿真懂事,哈哈哈。”赵云被逗乐了,爽朗地大笑起来,其他将士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将士们,这是主公的公子,大伙们都过来见过公子。”

    “参见公子,公子万安!”赵云带领全体将士起躬身参拜刘禅。

    “四叔,不可如此,折煞斗儿了。”刘禅赶紧回礼。

    “公子不可,君臣之礼不可废,此地是军营,公私要分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赵云严肃道。

    “好吧,将军和将士们请起!”刘禅朗声说道。

    赵统、赵广两兄弟冲了过去,抱着赵云:“爹、爹……”大声欢叫。赵云抱着两个儿子,既高兴又心酸,自己长期征战在外,与妻儿离多聚少,愧对他们啊。但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乱光复大汉,让天下老百姓早日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为大汉这个大家舍弃自己的小家也是值得的。其他小孩也纷纷跑了过去,把赵云围了起来,“四叔,四叔”的叫个不停,反正跟着刘禅老大,叫什么都是对的。赵云微笑地应答,询问了些情况。看到子侄们长高了长见识了,大汉事业后继有人,心是无比的喜悦和欣慰。

    在孩子的心目,长相英俊、武功高强、和蔼可亲的白马银枪的四叔,特别有亲和力,是他们心无比崇拜的对象,也是他们学习模仿的榜样。看到赵云的人气之高魅力之强,刘禅知道他的选择没有错。

    向宠、傅彤、高翔、耿纪、魏讽等也过来拜见赵云,赵云勉励了番。

    当他知道高翔是高顺儿子的时候,安慰道:“展翼,吾与令尊各为其主,在徐州少有交往,相互切磋了几次,吾收获颇多。赵某甚是佩服高将军的人品、武艺和将才。高将军为人清白有威严,少言辞。率众七百随吕布征战四方,铠甲兵器都精练齐整,严守军纪军备严整作战勇猛,将众整齐,每战必克。故有‘陷阵营’之美誉。吕温侯性决易,所为无常。令尊常谏曰:将军举动,不肯详思,忽有失得,动辄言误。误事岂可数乎?可惜布不听,故败亡于曹贼。每每想起令人扼腕长叹。今大汉危难,百姓受苦,望贤侄秉承令尊忠君爱国之遗志,重组陷阵营跟随小主公共赴国难纵横天下,方不辱令尊之威名。”

    “先父愚忠不察,错跟温侯,得将军高评实在惭愧。展翼受教,敢不从命。吾之性命得公子重生,当殚精竭虑辅佐公子,不负家父之志与将军教诲!”高翔感动得热泪盈眶,拜倒在地。父亲生跟错人走错路,能到到名满天下的子龙将军的高度肯定,纯属不易啊。

    刘禅看着英风纵横的四叔和仿佛高顺重生的高翔,想到了赵云跟随父亲颠沛流离、屡败屡战、跌宕起伏的悲壮场景,以及陷阵营辉煌而短暂的战斗历程,见微知著,思绪跃上了历史的高处。

    在汉末三国这个大争的乱世,必须以武制武、以战止战,方能平定天下。

    历史上,蜀汉政权的人才,谋士如诸葛亮、庞统、法正、廖立,武如“五虎大将”之关羽、张飞、赵云、马、黄忠,魏延、姜维等等,“三国五瑞”占了三个,在三国人物的排列都位于靠前的位置,可以说是精英云集。与魏、吴的顶尖人才相比,不仅不落下风,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可以敌多。随便拿个出来,都是顶呱呱、响当当的强人物!

    如诸葛亮与司马懿长期对峙当,多次以弱胜强;姜维人都斗钟会、邓艾;关羽以三万军队对抗数倍曹魏大军,取得了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困曹仁,威震华夏,逼得曹操欲迁都以避其锋;怀抱刘禅的赵云在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