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雄图-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百姓受尽磨难,民不聊生,水深火热,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国势衰落。

    在朝政**和天灾的双重压迫之下,叛乱有了广大的市场,张角煽动百姓,动志在改朝换代的“黄巾起义”。公元4年,冀州农民在张角领导下先起义,接着颍川和南阳等地农民起来响应,“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在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面前,帝**队闻风丧胆,不堪击,从此天下大乱。

    各地豪强地主武装乘机扩大势力,强占地盘,争相割据,“务相兼并以自强大”。

    公孙度占据辽东;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曹操占据兖州;孙策占据江东;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焉占据益州;张鲁占据汉;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董卓、李傕等先后占据司隶;马腾、韩遂占据凉州;张绣占据宛。

    而后董卓入朝乱政,废少帝,立献帝,后又杀太后及少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唯恐天下不乱,招致群雄联合讨伐。

    袁绍、曹操看不惯董卓的骄横跋扈,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

    汉末三国历史的长河至此拉开了序幕。。。。。。

    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奋武将军曹操十路诸侯,开始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

    从此城头变幻大王旗,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刀兵四起,诸侯混战,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堂堂大汉帝国变成了人间地狱。

    帝国边陲的鲜卑、乌桓、南匈奴、高句丽,内部的羌氐、南蛮、百越等少数民族纷起叛乱,侵凌边界,抢夺财物,劫掠人口,边患甚烈,内乱频繁。

    桓、灵时,鲜卑称兵十万,成为帝国心腹大患。后来由于内部争斗,对帝国的侵犯有所减弱。曹操时代,鲜卑分裂成三个军事力量。步度根拥数万之众,据云、雁门带;轲比能拥十万余骑,据高柳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素利、弥加等小集团分布在辽西、渔阳带。

    匈奴在汉末三国时期主要指南匈奴,势力雄厚时,曾经控制鲜卑、乌桓,严重威胁着汉帝国的安全。灵帝时,南匈奴大乱,单于羌渠被杀,所立须卜骨单于不久也死。

    乌桓雄据北方,不断参与汉末的军阀争斗,曹操、公孙康、袁绍都曾利用乌桓、鲜卑攻击对方,控制东北。

    羌氐,西南部的羌人部落众多,分布很广,并往往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自东汉末年以来,羌、氐主要居于凉、益二州,在汉末也参与了军阀混战。

    当今天下第大势力为北方雄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天时。

    曹操听从谋士荀彧的建议,迎回汉献帝,把持朝政。对不服从帝国命令的地方诸侯,以皇帝的名义奉旨出征,铲除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马腾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名义上的帝国丞相曹操,继续挟天子以令不臣,打着皇帝的名号继续征讨其他割据势力,横扫群雄,统北方,成为东汉帝国北方政权事实上的实际统治者。

    依靠曹操的雄起,帝国度再次闪耀着最后的光荣,虽然已是回光返照的落日余晖!

    在这个层面来讲,虽然最后他的儿子曹丕篡汉为帝,但曹操始终名义上还是汉臣,帝国政府的脑—丞相!

    虽然此时的东汉帝国已成为个空有其表的壳,面子和名字还是大汉,里面早被曹魏所取代。但曹操直到死都在坚持自己生的执着,尽力延续着帝国“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无上尊严和荣光。

    在这点上,曹操绝对是有大功于国的!

    曹操内战内行,外战不外行。镇压群雄安内以后,就着手对外用兵攘外。他以雷霆万钧的军事实力镇压,和安抚、离间和控制的怀柔政策,对危害较大的诸胡进行有效的统治。

    对鲜卑采取安抚、离间怀柔政策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设鲜卑校尉以管理之。曹操定幽州后,离间鲜卑三部相互攻伐,以夷制夷。

    对军事实力较强的南匈奴、羌氐、高句丽,以军事打击为主,安抚、离间怀柔政策为辅。

    在黄巾起义时,曹操率军在陈留给予与白波军、黑山军联合的于扶罗匈奴军以致命打击。

    建安七年,曹操攻匈奴于扶罗弟呼厨泉单于,使之归附。从此扭转了“胡骑在界,张雄跋扈”的被动局面。

    建安二十年,曹操将匈奴分为五部,每部以其贵族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便监督。单于呼厨泉被曹操留于邺为质。

    建安十年,曹操因杨千万、阿贵与马联合反抗,派夏侯渊灭阿贵。遣徐晃征讨陇县诸羌氐人。

    对东北的夫余国、辽东安抚为主。

    辽东太守公孙康,主动斩杀势穷来投的袁熙、袁尚兄弟,将二人级送给曹操,被曹操封为襄平侯、左将军。夫余国也主动朝贡。

    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o9年),因高句丽屡犯辽东,曹操命令公孙康出军击之,攻破都城,焚烧邑落,高句丽王伯固子拔奇与涓奴加,各将下户三万余口降康。后置乐浪、带方郡(今朝鲜京畿道、并忠清道之地)。

    公孙康开疆拓土,据境自守,自成国,称雄辽东,威震东北亚。

    对与袁绍关系十分密切的乌桓,则以闪电战军事手段予以毁灭性的打击,彻底消除“三郡乌桓”对帝国北部的威胁。

    建安十二年(公元2o7年)阴历五月,以乌桓接纳袁尚、袁熙为直接诱因,经过精心准备,曹操亲率张辽、徐晃、张郃、张绣、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等骁勇的骑兵猛将,以及郭嘉、牵招等谋士,共十余万部骑主力,虎豹骑精锐尽出,虚国远征,闪击乌桓。月,帝国大军突然出现在距离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袁氏兄弟与乌桓领蹋顿万万没想到曹军会从这里杀出,集结数万骑仓皇迎战。

    白狼山之战是场遭遇战,也是场生死决战。乌桓以逸待劳,自恃兵马众多,气势汹汹地进攻曹军。面对数倍于己铺天盖地的乌桓骑兵,些曹军面露惧色,猛将张辽主动请缨,“劝太祖战,气甚奋”。曹操纵马登上白狼山,看到乌桓军布阵无法,阵形松散,漏洞百出,心大喜:“都是乌合之众!”当即命令张辽、张郃二人为前锋,率部冲阵。狭路相逢,勇者胜!张辽拍马直取蹋顿,斩蹋顿于马下。仓皇迎战的乌桓军群龙无,溃不成军。

    白狼山之战曹操大获全胜,举平定了乌桓,占据柳城。彻底解除了乌桓的威胁,扫清了袁氏的残余势力,彻底统河北。并且收编乌桓精骑,增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亲爱的看官读者,此书是吾之处女作。由于缺乏经验,不妥之处,敬请谅解,请多鼓励,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各种求)

第6章 指点江山激扬雄心(二)() 
北方烟尘既靖,曹操开始收拾西凉的马腾。≦≤≦。≦Z。赤壁之战前,曹操为了解决南征的后顾之忧,以皇帝的名义封马腾为前将军,改屯槐里,假节,封槐里侯。派张既劝说马腾放弃部队,入朝为官,马腾度犹豫,但迫于压力,最终答应,来到邺城。曹操上表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为偏将军,代替马腾统领部队,屯于原地,又封其子马休为奉车都尉,马铁为骑都尉,同其余家属徙往邺城。

    曹操对内消灭张绣、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马腾等割据势力,收服盘踞辽东的公孙康,对外降服西北羌胡、南匈奴、漠北乌桓、三部鲜卑等,统了帝国的北方。

    扫清外在和背后的威胁后,得意忘形的曹操又带领大军征讨刘备、孙权,结果惨遭失败。

    由于帝国原和北部地大物博,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国力强大,加上他在曹统区实行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大举屯田,兴修水利,恢复生产;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展。曹操很快恢复了元气,仍然是雄踞北方的霸主,虎视天下。

    第二大势力为南方雄主孙权,盘踞江东,占尽地利。

    孙权7岁从其兄孙策手继承江东六郡基业,此后近二十年,他利用其父、兄所收罗的以淮泗人士为核心的士和武装,不仅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而且据有荆州及交州,全据江南,与北方的曹魏和西边的蜀汉鼎足对峙。

    初期,孙权曾严厉惩罚不合作的江东大族人士,后来为了实现保据江东的政治目的,又竭力加以拉拢、利用,随着淮、泗人士的自然减少,江东大族人士逐渐在孙氏政权取得主导地位,孙氏政权也最终稳定下来。

    孙吴虽据有长江以南广阔地区,但当时只有浙东平原及长江游平原经济相对繁荣,广大江南腹地还有待开。为了增强与魏、蜀对抗的势力,孙权集兵力镇压山越人的反抗,以补充兵员及劳力,在长江沿线大兴屯田,鼓励农耕。

    孙权又收复盘踞交趾岭南的士燮,统治逐渐稳固,虎踞江东六郡十州,时时觊觎荆州。

    刘璋虽然暗弱,但占据着偌大的益州,为了抵抗汉五斗米道张鲁的入侵,热情地邀请宗亲刘备入川御敌。不过迟早为父亲刘备取而代之。

    最可怜的是父亲刘备,既无天时,也无地利。虽然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但是辈子奔波流浪,艰难困苦。涿郡起兵,大破黄巾;鞭打邮督,投奔公孙;数有战功,治事平原竭;解难陶谦,三让徐州;抗拒袁术,青梅煮酒;受诏衣带,斩杀车胄;往依袁绍,鏖战官渡;投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