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神不应有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十届的复读生抢去了状元。傅冠心里比文震孟自己对于文震孟前九次会试不中还委屈,这种才华都考不中,简直莫名其妙!

    因为同病相怜,傅冠与吴伟业两人互相之间很是亲近,傅冠在朝中十五年了,经验丰富,听到皇帝召见吴伟业,就为吴伟业高兴:“骏公(吴伟业的字)你是苏州人吧?今天早上陛下说的那篇奏折,是苏州知府陈洪谧上的。陛下这个时候找你,恐怕是想要你去苏州仔细问问陈洪谧,或者去直接向那异人请教。先恭喜骏公了,估计你回来就要升官了。本来你这次主持湖广乡试就做的不错,按理说就快要升官了,这次跑这一趟,升官是稳了,哥哥可是羡慕啊!”傅冠即便再聪明,再有才,也不可能想到崇祯脑洞一开要亲自跑这一趟。

    吴伟业听傅冠分析,心中也很高兴:“谢元甫兄吉言了,元甫兄在翰林院待了这么多年,只要升官,应该就直接入阁吧?何必羡慕小弟?”大明朝的翰林院就是给一甲的三个人状元榜眼探花熬资历用的,熬够了直接入阁,当然中途出问题的不在此列。

    傅冠也不客气:“哥哥因为去年为文起公的事,跟陛下犟了几句嘴,否则去年哥哥就升官了。不过陛下不是那么小气的人,你看杨嗣昌为了他爹跟陛下闹了那么多次,该重用还是重用。哥哥估计,任何时候内阁那几位中有哪个下去了,替补的就是哥哥我无疑了。”

    前年文震孟被温体仁陷害,罢官回乡去了。去年文震孟的外甥姚希孟病死,姚希孟比文震孟小五岁,父亲早亡,由母亲养大,和舅舅一同读书,感情极深。后来姚希孟先中的进士,尽管名次不高,但毕竟也是中了。然后等文震孟中状元,两人又同殿为臣,可以说是发小的铁子。所以姚希孟的死对文震孟打击十分巨大,这个九次会试不中都没打击倒,第十次还直接中状元的硬汉,竟然因此悲痛过度,直接病倒,不治而亡。

    前文有说,傅冠的性子跟李白很像,任侠义气。尽管文震孟抢了他的状元,但那是凭真才实学,所以傅冠反而很佩服文震孟,有意结交,二人关系很好。听闻文震孟过世,傅冠就纠结几个同年好友,上书崇祯,请朝廷抚恤。但崇祯之前被温体仁忽悠,对文震孟的恨恰似对杨鹤的恨,坚决不同意。傅冠就跟崇祯吵了几架。不过君子绝交都不出恶语,傅冠与崇祯之间只是观点不同,也没有对骂什么的。这种架朝堂上天天有,所以两人显然只是当时吵得不痛快,过后崇祯也不会去翻账。所以去年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之后,气头上的崇祯没有按惯例让傅冠补缺,而是直接把在家丁忧的杨嗣昌夺情,任命兵部尚书。但今年早就气消了的崇祯,只要有缺,肯定会让傅冠补上,这一点满朝文武中,明眼人都心知肚明。

    吴伟业将手中已经找好的资料交给傅冠,并说明是哪部分后,就跟着太监进宫觐见去了。

    这边的太监很顺利得找到了吴伟业,但另一边找陈子龙的太监遇到了麻烦,宣召的太监到陈子龙留的住址去找人,扑了个空。这个时候陈子龙在哪呢?

    说起陈子龙,就想为他叫屈。陈子龙是个真名士,真名士的特点就是风流。明末有四大公子,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其余三人也就罢了,至少人品不败坏,但侯方域除了才华,以及与李香君的爱情以外,为人没有任何闪光之处。就算比才华,难道侯方域能和吴伟业陈子龙二人相提并论?与其拿他凑四公子的数,远远不如让吴伟业和陈子龙之一来合适。而吴伟业其实是个胆小怕事的,竟然因为捕风捉影的皇帝选妃的消息而辜负了对他一往情深的卞玉京。所以,以“公子”二字冠名,还是陈子龙更当之无愧,至少他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十五章 知兴替五车腹笥() 
崇祯元年,二十一岁还很纯情的陈子龙结婚了,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尽管连续两次科举不利,但并没有影响他与妻子的感情。

    然而,有一个词叫“七年之痒”。虽然这个词是一个现代词,是从梦露的电影中翻译过来的,但陈子龙以其自身经历亲身说法:这个词在明朝也是适用的。

    婚后七年,崇祯八年,陈子龙与妻子的感情出现变故,因为陈子龙遇到了当世第二女神——柳如是。陈子龙是慷慨悲歌之士,遇到堪称当世女子中文采第一的“柳儒士”,又恰逢自己科举不第,心中愤懑,感情上也处在七年之痒的躁动时期,被其吸引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陈子龙和柳如是在松江南楼同居,赋诗作对,互相唱和,情切意笃。然而陈子龙毕竟是已婚男士,家里的夫人久望夫君不归,终于起疑,一番打听,得知消息,直接打上南楼,没给柳如是什么好脸色。柳如是何其刚烈,安肯忍气吞声,直接收拾东西走人了。陈子龙却是个长情的,至今心中挂念,多曾试图挽回,但刚烈的柳如是拒不吃回头草,一直没有答应复合。同时,曾经沧海难为水,无论陈子龙还是柳如是,至今再没有见到让自己心仪的其他异性。

    在京城等待选官的陈子龙尽管已经是三甲同进士出身,但如今并无职司,赋闲在京。以他的性子,也不会去吏部蝇营狗苟给自己弄个肥差。心中充溢着对家中母亲的担忧,对求而不得的柳如是的思念,以及因婚变而对结发妻子的愧疚。

    一般的浪子在这个时候会借酒消愁,李白这种爱酒的即便不一般也离不开酒,傅冠虽不足以与李白相提并论,但要是他有空肯定也会去喝。但陈子龙不同,陈子龙也是诗酒风流的人物,但他对于酒没有那么大的瘾,他有其他事情可以转移注意力:整理书稿。就要离京任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回来,肯定要去已故的老师家中再去找找,看看农书还有没有落下的草稿。否则让老师心血结晶的稿子在成书的时候不因为编辑需要,反而因为疏漏而没有付梓,那就是自己的过错了。所以这些日子,陈子龙基本就住在徐光启的故居,也有借助徐光启留下的书籍来帮助自己理解徐光启手稿的因素。

    宣召的太监到陈子龙留的住址去找人扑了个空,不能就这样回去,只好四处打听。好在陈子龙毕竟是今科的进士,金榜题名时周围的人都知道,陈子龙也有留下自己的去处,否则吏部选好了官职,找不到你人,把你罢黜了,你找谁说理去?得到消息的小太监赶紧往徐府跑。

    另一边吴伟业跟着太监进宫,一路上心中想着,回到家乡,除了公事之外,还可以顺路见见家中高堂。揣摩着不知道事情的缓急,是否有时间在家中好好尽一番孝心。又想着以陛下性格,肯定是不会让自己一个人去的,可能是哪个内臣跟着,到时候若是要以那内臣为主官,希望不要遇到个跋扈的。心中想着,也就到了文华殿。

    崇祯也不啰嗦:“今日召卿前来,是为了明日陪朕南下苏州,此行所谓之事,你看过这奏折自知。”说着示意打下手的小太监把陈洪谧的奏折递给吴伟业。

    吴伟业心道果然,接过奏折,正要翻看,突然觉得皇帝的话有哪里不对,稍一思量,就是一懵,惊问:“陛下要南巡?”

    崇祯早已料到他这个反应:“你看过奏折就知道此事事关重大,这异人所学,学究天人,与大明与百姓都大有裨益。朕要三顾茅庐,亲自请他出山。”

    吴伟业见内阁诸学士,六部各尚书都没有反对,想必之前已经被崇祯说服了,那自己人微言轻,又不了解情况,这时候也没必要说什么,索性先看看奏折中说什么。

    吴伟业看过奏折之后,心中也是惊颤不已,也算是明白皇帝今晨要那些资料的用意并不只是要通传全国天灾的成因,更因为要弄清楚将来的天灾是否真的会持续如此之久。他跟张溥学的就是通今博古之学,所以异人所举的例子都是他熟极而流的,只是如今换一个角度去看,就愈发觉得天灾的可怕。而异人的预测,更是让人心惊。吴伟业心知汉与唐都是强盛的大一统王朝,跟周边异族的战斗都是号称战无不胜的。这样的天朝上国,尚且因为天灾被异族屡屡欺负上门,大明本就与建虏屡战屡败,再有如此持续性的天灾,真是雪上加霜。

    心中回忆了一下汉末与唐末时候的年表,吴伟业心中又浮现很多疑惑:史书中对灾情的记载很难判断出明显的时间线。这异人到底是从哪些地方判断出所谓“灾情持续一甲子”的?

    整理了下思路,吴伟业对崇祯回道:“陛下,奏折中所说的灾情频发期是可信的,不止他所列举的,臣仅看此奏折,就能大致猜到,除了他说的汉末张角,唐末黄巢,当年隋末瓦岗,北宋方腊,很有可能也是因为灾情,才能席卷数州,震动天下。所以对于灾情频发期的存在是十分可靠的判断。但是灾情的具体持续时间,从此奏章中无法判断异人到底是以何为依据进行推断的。”

    崇祯听了很振奋,如果灾情持续时间不是六十年,是不是说有可能很快就要结束?另一方面,吴伟业只从奏章中就能推论出如此多内容,到时候跟异人对话,就不会显得朝廷无能,一问三不知了。崇祯自己因为自保的原因,用在武艺上的时间远比文化上的时间长,也是因为他当年也没想过自己会成为皇帝,本来是应该以一个闲散王爷身份度日的。所以他一直担心自己见了异人之后,人家说什么他都不懂,失了国体,还给异人留下坏印象。有吴伟业从历史上能跟对方交流,陈子龙又是徐阁老弟子,想必天文上也不弱,这样一来想必两个人能明白异人的理论,至少能够辨明异人所言的真伪。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十六章 晓预策六神安宁() 
崇祯勉励吴伟业:“卿当真学富五车!卿此次随朕前往,关于历史方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