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豪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会拉胡琴吹羌笛,还会唱歌跳舞!最拿手的是一边拉二胡,一边吟唱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居然还不走调。

    这个金兀术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变成大金国的文艺工作者?

    孩子们皮得有点乏了,都围坐在一架雪橇周围。金兀术拿出了二胡,武义勇则取出了羌笛——这小子比金兀术野蛮多了,在蒙学里面是打架王,不过却听比他大一些的金兀术的话(金兀术不打架,但是会教武义勇打架的本事,所以武义勇特别崇拜他),还向阎婆儿学了吹羌笛,现在可以和金兀术一起来个合奏。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伴随着二胡和羌笛合奏出的《念娇奴》乐曲,金兀术又开始用河南话唱歌了。

    这个场面,实在有点辣眼睛啊!

    看着少年兀术拉琴唱歌,武好古忍不住微微摇头。

    “官人,王四郎唱得不好吗?”潘巧莲这时从河北俏生生走过来,问着武好古。

    她口中的王四郎就是金兀术。完颜姓氏在女真语言中就是“王”的意思,所以在阿骨打和乌雅术两兄弟先后皈依天理后,他们就把“王”作为按出虎水完颜部的汉姓了。

    乌雅束汉名是王雅,阿骨打的汉名是王旻,而阿骨打的儿子们的汉名都是宗字辈的,金兀术叫王宗弼,因为行四,又称王四郎、王四哥。

    “好啊,很好啊,”武好古道,“四哥儿很有文采,说不定以后可以中个状元。”

    武好古的这个预言后来成真了,金兀术后来真的中了状元……是大金国的第一届状元郎!是他爸爸完颜阿骨打亲点的。

    潘巧莲不是一个人走过来的,还带着一群仆役和西门青,其中还有俩仆役拿着杌扎,就是后世说的马扎,展开后摆在冰面上,武好古和潘巧莲一人一个都坐了上去。西门青则立在两人身后,目光却紧紧盯着她的宝贝儿子武义勇。

    潘巧莲又从仆役手中取过温补的热汤,是装在绸缎包裹的铜手壶里面的,不仅可以饮用,还可以拿来暖手。潘巧莲把手中的铜手壶递给了武好古,然后自己又拿了一个,靠在丈夫身边,微微笑着:“王四郎的确是个读书的种子,咱家大哥儿要有他一半用功就好了。”

    “大哥儿也还行吧?”武好古笑了笑,“只是没有四哥儿的文采。”

    武义勇有点偏理科,算学很好,文学稍差,儒学也就是混,音律和绘画都不错,武艺成绩最好,几乎和金兀术不相上下。而金兀术因为年纪比较大,更懂事一些,读书也就用功,各科成绩都很好。特别是文学和儒学相当不错,都能和那些名门家塾的子弟相比了。如果选定左榜进士为目标,也许真的能高中。

    “还是要抓紧一点,”潘巧莲说,“再过两年就要入小学了,虽然不愁进不了四开书院,可是……”

    “不必入四开书院,”武好古打断了妻子,“入骑士小学吧。”

    “骑士小学?”潘巧莲一愣,“那可是少年军学啊……”

    骑士小学也是一所教授六艺的书院,不过偏重武艺军学,实行的也是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进入了骑士小学,就等于入了军伍了。

    因为是对口骑士学院的,所以进入骑士小学的学生,应该有很高的比例会成为骑士学院的生员,将来就是职业军人了。

    “明年就是1108年了……”武好古低声嘟囔,“还有七到八年……看来得让骑士小学把课程缩短到四年了。”

    如果不出意外,武义勇和王宗弼应该在1110年进入骑士小学,1114年进入骑士学院,1118年毕业。如果遇到战争,还可以提前个一年。应该可以赶上平辽之役的。

    “大郎,你再说甚?”潘巧莲有些不解地问。

    “没甚,”武好古笑了笑,“我看勇儿就是个武人,真要让他去考左榜进士就太难为了,不如从军吧。大姐,你说是不是啊?”

    “没错!”西门青应道,“信儿和铁哥也差不多,都是赳赳武夫的料。”

    武义信和武铁哥比武义勇晚一年进入蒙学,不出意外,应该是1119年从骑士学院毕业了。

    “都从军啊?”潘巧莲眉头微皱,她的儿子义久年纪还小,尚未开蒙,不过瞧着武好古的教子路线,会不会也被教成个武夫?

    “当然不会都从军了。”武好古知道潘巧莲的心思,“久儿自小身子骨弱,怕是吃不得军旅之苦的。”

    潘巧莲松了口气儿,也不和丈夫继续讨论子女教育问题了,而是把话题转到了武好文身上。

    “大郎,二叔是怎么回事儿?年节都不过就去了清池县城。”

    武好文当然是和哥哥在闹变扭了,不过武好古不会和潘巧莲说这些,只是笑道:“他事儿多啊,沧州州治要移往南皮,要在南皮构筑新城,还要在沧州检地派府兵役……可得好好干啊!”

    沧州托了界河商市大发展的福,这几年也阔起来了。而且境内又安置了许多骑士老爷,其中不乏拿到官身的真老爷。一州之内,可是官人遍地,富豪无数。原本的清池县城实在太寒酸,不适合再做州治了。于是高阳关路的安抚使去年就上了奏章,提出将沧州州治前往北流黄河边上的南皮县,并且在南皮筑城开市。现在赵佶已经批准了这个建议,具体实行就落在了武好文身上。

    这可是白送功劳啊!武好文兼着海路帅司,可以动用界河商市的资源,修个县城还不跟玩似的?用得着那么急吼吼年也不过了就去清池县城?

    潘巧莲是大家族出身,早就见惯了大宅门中的勾心斗角,怎么会看不出两兄弟不睦了?而且她也隐约能猜到原因……一定是为了家里的老三武好德啊!可这事儿又能怎么办?说都不好说的。

    正在场面有点尴尬的时候,守在河岸边上的武诚兰一路小跑着就过来了,到了武好古身边才低声道:“宣帅,我七哥他们一家到了。”

    武诚兰的七哥就是那个在海州创业成功,当了农业资本家武诚昌。是武好古把他招来界河商市过年的,顺便还有个非常重要差遣要派给他去做。

    “你七哥就是我七叔啊!”武好古立了起来,“行了,今天就且到这里吧……咱们都去和七叔一家见个面。大姐,你去安排酒席,上洛阳水席。”

第958章 伤天害理资本家() 
洛阳水席起源于隋唐的寺庙,开始的时候以素食汤菜为主,口味清淡。后来传入宫廷显贵之门后就配上了不少山珍海味,但是仍然走了清淡的路子。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健康低卡路里的饮食。再到后来洛阳水席又进入民间,就不那么讲究了。各种大荤大油水的食材都加进去了——民间百姓吃水席一年难得一回,当然是油水越大越好了。而王公贵族们是天天吃,真要油水太大了可就得三高了。特别是到了宋朝,洛阳又成为了退隐的大臣权贵们扎堆的地方,各种园林式的豪宅密布城池内外。这票大人物可都是不爱运动的,所以出于养生的需要,上档次的水席也就越发清淡了。

    灵魂来自后世的武好古现在稍微上了点年纪,也开始讲究养生了,这个时代可没有治疗三高的化学药物,就得靠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所以清淡的水席,也就成了武家餐桌上最常见的菜式了。

    而今天到访的武诚昌年纪更大,都四十多岁了,也到了保养的年龄,可不能和武好文那个“食肉动物”相比。所以武好古就让家里的厨房准备了清淡的水席,也不是那种讲究排场的二十道菜的水席。而是简简单单的四道汤菜,四道小炒,汤菜交替,荤素各半。主食则是一小碗米饭,没有上酒,只是用云雾山茶代替。

    另外,西门青还叫厨房弄了几条刚刚钓上来的界河大鲤鱼,片成薄如蝉翼的鱼鲙,一盘盘的端了上来。

    武诚昌虽然发了财,但也没有胡吃海喝(估计也舍不得),可能还时常下到田间地头,所以依旧是一副又黑又瘦的模样儿,只是神采有点飞扬,不再是当年初见时的萎靡样子了。

    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两个好字辈,都是他的儿子。一个名叫“好友”,一个名叫“好朋”,都是武好古的同族兄弟,在族中的排行分别是“十五哥”和“十九哥”。不过白波武家自从一拆为二后,迁移到海州的这支,因为不再是义门模式,所以族人之间关系有些松散,各家弟兄也就不再以族中的排行称呼了。所以武好古在席间就管武好友、武好朋叫“大哥儿、二哥儿”了。

    这两位“武大哥”、“武二哥”都是年轻力壮好胃口,一筷子夹起一小片鱼脍,而是几片儿一夹,蘸上调料就塞进嘴里,大口咀嚼,看着都让人胃口大开。

    武诚昌也夹起一片,蘸了点调料放进嘴里,冰鲜嫩滑的口感顿时在口中扩散开来。

    放下筷子,武诚昌对武好古笑道:“还是冬天的鱼脍好吃,又肥又鲜,也不容易吃坏肚子。”

    “海州的鱼脍也不赖吧?”武好古抿了一口云雾茶,“云台山上的茶也好,可是比洛阳强多了?七叔,你可是有年头没回白波了吧?”

    “是好些年没回去过了,”武诚昌点点头,“这不是忙嘛!三千多亩地要料理,还养了几万只鸭子,几百只羊,前两年又有一条运河打咱庄子外面过了,连带着庄子周遭都热闹了不少,所以又整了个道店。都是些小买卖,赚不了几个大子儿的。现在也不想别的,就指望好友、好朋能考进云台律学。”

    武诚昌的买卖不小了,不过和真正的大商人是不能比的。而且他的两个儿子也不怎么有出息,去年没考上海州云台学宫,又在天涯镇上的东海书院“复读”了一年。不过还是没有什么把握,老头子又不舍得出“赞助费”,所以就领着两个儿子来了界河商市,准备考界河商市的云台学宫律学院。

    这个律学院可是云台学宫里面最热门,也是最难考的一个学院了。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