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彭元量见识不够,是因为他不太明白垄断的含义。如果不是暴利,那么垄断有何意义?

    “彭内官,你想想啊,除了开封府以外,其他地方都用将门的人去做事。赚了钱,就算朝廷拿三成也好,这里面的钱有多少了?往少里说,都差不多能和盐税相提并论了……”张正书完全没有夸大,看看后世的煤老板多有钱就知道了。恰好中国是个产煤大国,煤炭资源异常丰富。仅仅是大同府一地,露天的煤矿就有好几个了。制成了蜂窝煤之后,成本又低,甚至还能通过水路,一直南下供应各地。

    再加上蜂窝煤极其便宜,百姓没理由不买账的。

    朝廷用蜂窝煤的钱来整饬禁军,增强战力。同时还能充实军饷,一举两得!

    “朝廷如何能拿三成?起码得要七成!”

    彭元量霸道地说了这么一句,但张正书却笑而不语。

    除非是有张正书培养的会计人才去管账,不然的话,那些将门会乖乖把七成利润奉上?想都别想!千方百计做假账,截留钱银才是将门的本事。财帛动人心,面对这样的巨利,没有人能不心动的。再加上,将门不是没有实力。特别是西北禁军,那实力简直爆表。其他地方或许不敢太过出格,可西北将门一定是大肆贪墨的,这种事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了。

    只能说,这个彭元量想得太简单。

    不过,这种事张正书也没必要点破。将门终归觉悟没有那么高,再加上大宋祖制就是让他们赚钱,让他们享乐至死的,看看开国大将石守信就知道了,挥金如土不说,甚至富可敌国。宋太祖,宋太宗一句话都没说他,甚至还隐隐鼓励他这么干。

    要是赵煦看不过眼,张正书自然也会推荐技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只不过去一趟西北,将会是九死一生的。

    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而断送一个优秀的会计,张正书觉得这笔帐不划算。

    人才,才是最宝贵的。

    钱算什么,没钱可以再赚,可重新培养一个人才,却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

    想到这,张正书突然问道:“官家制定攻夏计划了没?”

    “这是军国大事,咱家怎生知晓?”

    彭元量淡淡地说道,“难不成,你有什么妙计要献给官家不成?”说实在的,彭元量并不觉得张正书的计策有多高明,甚至还觉得有些幼稚,不是老成谋国之言。毕竟他作为赵煦的贴身高手,是时时刻刻都要站岗保护的,张正书和赵煦说的话,他全都听在了耳中。“幸好官家没有一时冲动,听了你这小子的煽动……”彭元量心道,“若是如你小子所言,大宋早就危机四伏了……”

第392章 腐儒误国() 
“前方战事瞬息万变,又有谁能真个在汴京城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正书不以为然地说道,“说这些话的人,肯定是没见过战争,只懂夸夸其谈的腐儒!这些腐儒,甚至连赵括都比不上!”

    彭元量眼中精光一闪,却没有说话。他虽是宦官,却也曾到过战场督战。

    只是那一战,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

    宋神宗元丰四年,宋朝决定趁着西夏内乱发动进攻——嗯,从某种意义来说,宋朝就是在侵略西夏。宋朝为了毕功一役,派出了三十二名将领,兵力约三十余万人,分五路出击(傻子想出来的计策),另外还有民夫约三十万人。

    西夏的战略就清晰多了,以主力扼守要点坚壁清野,部分兵力出击袭扰阻断宋军粮道,坚守到了九、十月间,宋军相继占领兰州等部分地区。但十一月进攻灵州时,因战事太久,士卒疲累,五路兵力中有三路未按时到达。另两路又协同混乱,攻城半月余日仍未下。趁着黄河河水大涨的四级,西夏人开始反击了,不仅决河水淹,还以兵力追击。水淹七军之下,两路宋军大败,士兵、民夫阵亡溃散不下三十万人。

    到了元丰五年,宋朝决定再次进攻。原本宋军是计划首先在宋与夏边界之间建城筑垒,遏制西夏。随后攻取西夏首府兴州、灵州,为此宋在永乐川人工修筑了防御要塞“永乐城”,刚建成即遭西夏军围攻。元丰五年九月中旬,“永乐城”被攻陷,宋军损失将士、民夫二十几万余人。神宗得知消息后,早朝时大声恸哭,从此不再打西夏的主意了。

    然而,彭元量对那场战争,记忆太深太深了。因为,他就是监军。

    第一次围攻灵州,完全是因为两路大军为了抢功劳,不顾协同并进,孤军深入。为了功劳,还两军抢先攻城,没有一点章法。

    看看领兵的都是什么人吧:五路大军中,熙河经制李宪任主帅,他统领熙秦七军加上吐蕃的雇佣兵共三万出熙河;王中正领兵六万出麟州;种谔率九万多军队出绥德;高太后的叔父高遵裕带近九万兵出环庆;刘昌祚率五万出泾原。但是,主帅李宪与王中正二人皆是太监,所以彭元量也是在主力军之中。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熙河开边”的功臣王韶得知朝廷兴兵,力劝宋神宗不要无事生非,宋神宗大怒,下旨把王韶降职。不久,这位功臣就郁郁而终了。

    其实太监李宪、王中正领兵打得还不错,就是高太后的叔父高遵裕眼红刘昌祚率先杀至灵州城下,怕他得了首功,于是飞马严命他不要攻城,待双方合军再一起进攻。正因为抢功劳,导致破城黄金机会丧失,灵州西夏军做足了防御准备。坚守几月之后,西夏人掘黄河猛灌宋军,切断宋军补给线,水淹、缺粮、冻饿交加,攻城又死伤惨重,十万宋军撤退时只剩一万出头;种谔的九万多人马,也因西夏人的坚壁清野战术,减员严重,最后只剩三万多;王中正部宋军死亡两万多;只有李宪所部军很小心,全军而还。

    至此宋军五路攻西夏以大败告终。

    彭元量见识到了战场上,绝非个人勇武能扭转战局的。也绝非像文人士大夫那样,纸上谈兵就能攻城略地的。彭元量也深知宋朝军制的失败,要不是高遵裕贪功,恐怕刘昌祚已经拿下灵州,甚至灭掉西夏了。

    彭元量又经历了宋神宗时二次伐夏,也就是“灵武之役”。这一次是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领军。

    不用说,给事中徐禧是典型的文人,文人领兵是什么后果?用脚指头都想得到了。

    果不其然,徐禧昏招迭出,先在永乐川筑永乐城。

    本来,筑城之后应该是高枕无忧的了。进可攻,退可守。只要打通补给线,就能以“永乐城”为桥头堡,一直蚕食西夏。但是,永乐城选址问题,让徐禧和种谔起了冲突。种谔指出,新筑起的永乐城是死地,三面绝崖而无水泉,是不可能坚守的。徐禧认为他是文官,怎么能听武官的劝告,就改了主意,换个地方筑城,甚至不筑城直接突袭西夏人呢?于是徐禧上报朝廷了,宋神宗也是被冲昏了头,一方面也是内心深处对将门种家有戒备,下旨降了种谔的官,任命他去守延州了。

    战场上的徐禧,更是昏招迭出,像极了春秋时的宋襄公,看见敌人立足未稳都不想进攻。徐禧不听部下高永亨突袭敌军的正确谋略,而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居然想和西夏人决一死战。西夏人渡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不用说,给了机会的西夏人勇猛无敌,宋军战败退入城中。西夏围困了永乐城,截断水源,阻断援兵。沈括等人的救兵受阻,由于怨恨徐禧不听劝告,种谔未予援救。

    最后,西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等人死难,宋军二十多万士卒役夫阵亡。彭元量因为武功卓绝,最后逃得生天。

    回想起往事,彭元量都还是觉得那箭矢横飞,寒光四照、人马嘶鸣的战场是炼狱,稍稍回忆都能不断流冷汗。

    “腐儒误国,已有定论。”

    彭元量怨恨徐禧,即便他死了都觉得不解气,冷冷地说道,“但你又好得了哪里去?”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我比他们有自知之明。”

    彭元量一愕,倒是不说话了。

    “人呐,就是得有自知之明才行。打仗的事,那是会死人的。不能对那么多将士民夫负责,没有那么大个脑袋就不要戴那么大顶帽子,不然最后误了卿卿性命,也葬送了那么多人命。”张正书感慨地说道,“希望官家也不要再出昏招了,派监军可以,但不要对战争指手划脚的。打仗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吧。不要再派文人去领兵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王韶王子纯,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范仲淹范希文。”

    彭元量点了点头:“你这话有点道理!”

    “对了,我打算写一封信劝告官家,你看行么?”

    张正书试探性地征求了彭元量的意见,虽然这个死太监没点好脸色,但他好歹是跟了赵煦那么多年,对赵煦的脾性知之甚深,问多两句总没坏处。

第393章 西夏的死穴() 
“劝告?”彭元量脸色古怪地看着张正书,认为他这是在说笑吧?以赵煦刚愎自用的性子,能听得进他的劝告?

    要知道,赵煦和他老爹宋神宗一样,都是刚愎自用的性子,只不过赵煦没他老爹那么严重罢了。宋神宗是怎样的呢?和他心意的话,他就听;像王安石的改革大刀阔斧,就非常对宋神宗的胃口,所以他接纳了。但是王安石不同意宋神宗出兵西夏,原因很简单,王安石认为“国之大政在兵农”,国不富则兵不强,既要整军,更要理财,既要节流,更要开源,总之要把理财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但是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意见相左,他认为:“先措置得兵,乃及农。缘治农事须财,兵不省,财无由足。”即优先考虑军事改革,他有魄力有决心,却太过急燥,一心想开疆拓土,超越先祖。欲速则不达,再加上宋神宗虽然勤勉,但他用人的眼光和先祖差得太远——不对,应该相差无几,毕竟他的先祖是宋太宗,而不是英明神武的宋太祖。

    看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