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好官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忙的一个作坊了。额,也是最赚钱的一个作坊。不管是生产的轴承,还是车轮、弹簧,那都是供不应求啊!更别说,还有钢筋了。

    张正书当然知道,劣质钢筋和合格钢筋对房子的影响,所以要求旗下的施工队,不是李家村的钢筋,都不能用——万一楼塌了,损了名声事小,伤了人命那就要吃官司了。

    当然了,如果你非要用李家村外面生产的钢筋,也成,只要对方有这个技术,经过了李家村冶炼作坊的检验,那就没问题。但据张正书所知,即便是把炼钢技术传给了赵煦,可市面上的钢铁质量还是堪忧。更别说达到炼制钢筋的那个地步了。也就是李家村这几座小高炉出产的钢水,才堪堪达到合格的标准。

    张正书到冶炼作坊来,当然是心心念念的车床了。

    苏熙都还在明州鼓搞玻璃作坊呢,不知道啥时候才再次到汴梁城来。可车床的研究不能断啊,这可是工业飞跃的标志!有了这车床,就有了工业母机了。有了工业母机,还有什么造不了的?

第690章 工业母机() 
进入了冶炼作坊,张正书看到的情景,已经和后世的小钢铁厂差不多了——除了产量,这个真比不了。当然了,张正书两辈子加起来也没真正去过钢铁厂里面看过,只是在电视上看到了一隅罢了。剩下的资料、图片什么的,全都是系统给的。

    不过嘛,炼钢技术肯定比不了的。所谓的像,只是个内核。也就是说,这个冶炼作坊里的操作、工人素质相差仿佛了。

    唯一欠缺的,就是技术瓶颈了。

    但是没关系,既然发明了三酸两碱,自然是要用到冶炼金属行业上面的。有了原料,那就随便尝试呗,反正材料的事,根本急不来,就是用时间来累积的。张正书很想从系统那里掏点消息,可系统说了,一般人尽皆知的技术,给了就给了,但是这种涉及到复杂加工的技术,张正书是没有权限查询的。

    张正书真的是日了狗了,这什么破系统啊!

    系统还挺大爷的,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你爱要不要!”

    张正书也是没脾气了,就算他不要,也不知道怎么丢掉啊?除非他忍得住一辈子不打开系统,但这个明显是不可能的事。就好比一个人明明有杀手锏,他会舍得不用?更别说张正书了,要是没了系统,他在宋朝都能两眼一抹黑,啥都做不来了。没办法,他本身就是一个文科生,要想办作坊,那太难太难了,技术上完全是两眼一抹黑,甚至都不知道技术的发展历程。

    可能的话,张正书也就办个报纸,抄一抄还记得的诗词,做个文抄公。这还是有风险的,万一闯出万儿来了,那还不得被人逼着去参加科举吗?参加科举了,那还不露馅了?再说了,张正书会的技能,在宋朝这会基本就用不上啊!

    除了知道一点历史大势以外,张正书就只会做帐了。

    可做帐,能救大宋吗?显然不行。即便知道了历史大势,张正书没权没势的,又怎么扭转乾坤?要知道,历史有偶然的地方,但也是有必然的地方。比如,女真人是必然崛起的,蒙古人被女真人欺压之后,也是肯定会崛起的。这两个狄夷,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旦强大了,那肯定是世界不宁的。到时候,“孱弱”的大宋,又怎么抵挡得住?

    没有了工业力量,大宋就不可能挖去自身的烂肉,就不可能浴火重生。

    说白了,这个时代就是弱肉强食的时代,是铁与火的时代,崇文抑武?呵呵,不被人打死都算好了。

    可以说,从宋朝起,统治者就犯了一个大错,错误的判断了时代。

    怪不得后世太祖那么不屑宋祖,认为他稍逊风骚。就是因为制定了这个贻害千年的基本国策,彻底断送了中国的进取心。说句实话,若不是被异族入侵,让萌古、女真都融入了中国,中国的版图就是宋朝这一块了。

    多大呢?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没有后世的云南,没有青藏,更没有新疆、内蒙,甚至宝岛都还是土著在上面。

    这样的国土,能容纳得了过亿的中国人?

    想想都不可能,所以宋朝的灭亡,几乎是注定的了。就算没有外部矛盾,再过得几十年,内部矛盾也会让大宋分崩离析的。可以说,因为外部矛盾,才让宋朝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虽然很不想承认,但张正书猜测这可能是最大可能了。

    看看南宋那些个皇帝,中后期有哪一个靠谱的?

    每一个都是亡国之君!

    要不是萌古人实在太过残暴,汉人的抵抗也不会那么激烈。但是忽必烈也是个聪明人,一手怀柔过去后,再加上铁血镇压,汉人就不得不服了。脊梁被打断了,汉人暂时被打到了尘埃里,成了第四等人。可若是没有萌古人,宋徽宗过后两三个皇帝,宋朝就该亡了。

    不断增加的人口和没有增长的土地,这个矛盾大宋就解不开。

    别看宋朝对商贾很宽容,对海贸也不禁止。可海外市场,总有一日会饱和的。最后怎么办呢?大宋肯定会走向分崩离析,这是想都不要想的事。

    唯一能救大宋的,就是兴办作坊了。

    而要办作坊,那种小手工作坊虽然也能增加就业,可能力实在有限。真正济事的,还是大作坊管用,也就是工厂。可工厂,没有车床,那还算是什么工厂?那可是工业母机啊!

    其实嘛,这个工业母机的概念也不准确,但车床就是制作其他机械和机器的机器,有了车床之后,那么铣床、刨床、钻床、镗床、磨床,甚至制齿机都能制造了。至于时间嘛,谁知道要多少年?

    不过怎么说都好,就好像三酸两碱一样,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是天和地的差别!

    也难怪张正书那么着紧了,有了车床,很多零件的加工都能提高效率,最关键的是尺寸都能把握了,不会在有生产出来的零件,过半是尺寸不对的,要重新加工,费时费力。

    这时候,冶炼作坊里的坊主出来了,张正书认得,这是赵煦给他的一个工匠,技术愣是了得,最关键的是还一开始就识字。现在,已经被评为了八级工匠了,但还是精益求精提高自己的技术。

    “小官人,你怎么来了?”

    这个坊主很惊讶地问道。

    张正书笑道:“老胡啊,我是过来看看,那车床做好了没……”

    “没呢……”

    这个姓胡的工匠苦笑着说道,“要是苏子明在这就好了,我虽然懂冶铁,但是算术真个不行。每次到了关键的时候,就卡壳了。小官人,你瞅瞅这河水,一会快,一会慢的,车床的转动速率都没法保证,怎么精确加工哩?要是这般,还不如我等用锉刀磨出来呢……”

    张正书那个汗啊,中国人别的不行,在这方面特别执着。

    就好像在后世六七十年代那会,国际的封锁,国内都得不到技术。怎么办呢?中国人愣是用手工、用手动车床磨成了一模一样的零件!够厉害吧?

第691章 夯实基础() 
张正书觉得确实很厉害,在技术封锁的前提下,中国人还能愣是鼓搞出各种高科技,填补了空白。当然了,外国的零件能用十年,国内生产的零件能用五年都偷笑了,一般就两三年。为何?材料不行啊,外形模样能取巧,可材料哪里能取巧呢!

    可中国的国情呢,就是领导都太重视填补空白了。没办法啊,领导们都不懂材料,只能看个外形。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管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生产部门,一度都很热衷“填补国内空白”,炒作“填补空白”这样的概念。看到外国造的某某设备,于是就想方设法弄一台回来,然后大卸八块,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进行测绘仿造,好吧,其实就是山寨。最后拼出一台同样的设备来,拿给上级部门看:这就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某某设备,我们国家不能制造某某设备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听起来很提气对吧?

    但实际上呢,这样的设备确实能用,可是能用几年?这就要打上个问号了。

    更别说精度、能耗、噪音等等方面了,都是差得天和地远。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材料差异,这根本就不能用山寨来弥补的。

    但是呢,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百姓也好,领导也罢,他们都不懂那些复杂的性能指标,他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产品的外观。只要能够把产品仿造出来,再开动起来转上几圈,领导就觉得你们把事办成了,“填补空白”了。可设备的性能如何,领导不会去关心的,也没时间去关心。

    但是在宋朝,这个情况反过来了。

    当然了,这也是张正书极度重视材料的缘故,要求很高。

    就拿铸币来说,即便是一枚小小的铜钱,里面的金属含量达不到要求,一样要回炉重铸的。

    更别说车床这种精密仪器了,材料不行,那是真的不行。更别说,还没找到设计上的平衡点。别的不说,单单是怎么获取稳定动力一项上,就足够让冶炼作坊的工匠们挠破头了。谁都知道,河水就是这样的,一会大一会小的。可是,车床在加工零件的时候,哪里能这样?非把零件弄报废了不可。

    虽然说,张正书根据系统的建议,弄出一个稳定流速的装置。其实很简单,就是造一个大水泥池,好像后世拦洪大坝一样,能手动调节水流速度。水流先储存在水泥池里,控制好流量。需要大流量的时候,就拉起挡水的铁板。这个铁板,是用弹簧做连接的,就好像后世的多级开关一样。

    流速的问题解决了,可传动又出问题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传动问题。张正书不想插手这个传动原理,因为这是车床技术的核心,弄不懂这个,以后车床难道都需要用系统来计算不成?造车床,虽然也是张正书的目的,但张正书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研发技术,这样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