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路兵马除了一路败回,城中不敢出战,还剩下三路兵马都需要援兵,其中两路还特特别紧急,支援哪路呢?兵马少了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派兵多了,他苦于不会撒豆成兵,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洪承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看来他刚开始就错了,低估了林毅这是10万兵马。

    可是明军远道而来属于疲惫之师,趁他们立足未稳,派重兵迎头痛击,这叫以逸待劳,这完全是符合兵法呀,自己哪儿错了?洪承畴想不明白。

    他更想不明白的是,明军的战斗力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强悍?他在明朝为官多年,从陕西巡抚到三边总督,再到蓟辽总督,净跟这些军队打交道了,大明朝的军队是个什么情况,他了如指掌。可以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强悍的军队,不要说一夜急行军200里的疲惫之师,就是养精蓄锐的大明朝真正的精锐,孙传庭的队伍,卢象升的人马,还包括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恐怕也不会有眼前的战力。

    他们个个像打了鸡血一般,悍不畏死,越战越勇,像打不死的小强,简直是不可思议!

    而且更有甚者,洪承畴还看到了一幕,城外的10万明军并没有全力而出,他们投入战斗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剩下好多明军对此战视而不见。

    他们有的忙于安营下寨,有的忙于挑沟,挖好修筑防御工事,还有的在城外,什么也不干,就这么看着也不参战,似乎眼前这一战跟他们无关一样。

    看来不应该四路派兵,要想实现自己最初的战斗目标,把城外的10万明军的包围圈彻底打破,全城兵马倾巢而出都不可能!

    洪承畴不得不作出决定了,这仗不能再打了,必须得保存实力守住锦州,日后再图。

    因此洪承畴想到这里,传令城外各路人马立即收兵撤回城中。

    其实这道命令,对于城南和城北的两支清军来说,属于迟到的命令,没有这样的命令他们也败回来了,因为根本抵挡不住,身不由己。

    只有东门外的阿济格,他与贺人龙大战,不分胜负,手下的兵将也拼了个势均力敌,接到这道命令之后,他长出了一口气,带领兵马撤回城中。

    贺龙带领兵马随后追杀,直到英亲王阿济格的人马跑回城中,扯起吊桥城门紧闭为止。

    首战告捷,清军几路兵马,全部被赶回城中,这时锦州城外明军的大营也扎好了。

    林毅非常高兴,移师营中休整兵马,至于清扫战场而且战后事宜和那三道壕沟的事,休整完兵马之后再继续。

第337章 以汉制汉() 
林毅这一仗打得非常自信,十万大军围城,只用了三万人上阵,而且这三万人马还疲惫之师,其他大部分的兵将该干嘛干嘛,就赢得这场胜利,把四万名鞑子像赶牲口一样又赶回圈中。

    林毅的这份自信,当然来自他穿越过来这八年的摸索历练,这八年期间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边军小卒,到成长为军国大佬,由一名对大明只限于书本知识的懵懂认知到亲身经历,到适应再到执牛耳者,由一名后世的特种兵逐步成长壮大,到培养出一支绝对听命于自己的庞大军团,这期间的坎坷与辛酸只他自己清楚。

    八年期间对鞑子作战只是他的经历的一部分,从智取到力战,曾经干败过无数的鞑子,大仗小仗,从数百人到数万人的大战役,大人物小人物,从鞑子的小卒到大清首脑,林毅都和他们较量过,胜仗难以计数。

    这些胜仗对林毅来说,不止是自己壮大和名声扬播,更是他万金难买宝贵经验的累积,就像一名开国元勋,基层成长的经历不可或缺,正由为有如此的奠基,林毅才会有今天这一仗的自信。

    现在满清鞑子的将星组成、他们的装备配置、他们的战法特点,林毅都了如指掌,亲身打过交道的皇太极、多尔衮、济尔哈郎、多铎、豪格、岳托、岳乐等这些大清新老股肱,作古的作古,伤残的伤残,还有吴三桂、孔有德、佟养甲等一批大汉奸大走狗也都不走了,剩下的阿济格、鳌拜、索尼、洪承畴、耿仲明、尚可喜、马国柱,大清这几块料,林毅也早已经是心中有数,孝庄虽然厉害毕竟是个女人,小顺治才是个六岁的小屁孩儿,李自成都被林毅摆平了,刚刚成立的大顺已经覆国,李自成的夫人也成了林毅的小弟。

    这是他们的人力组成,武器虽然大清也有红衣大炮,火力已经不次于大明,但林毅的新式火枪仍然占着火器优势,另外林毅亲手组建的嫡系军队,战力上赶上并超过了满清八旗,就拼他们最擅长的野战,八旗军也得甘拜下风,这已经多次证明过。

    在这种情况下,林毅对大清作战当然心中有数。

    实际上,崇祯上吊大明未亡,林毅把太子这张王牌牢牢掌控在手中,实现了平稳过渡,大清就已经败了,想入关兵进中原已经没有机会了,何况现在大明关外还有几个蒙古部落,与大明结盟,与大清分裂,瘦死的骆驼终究比马大,大清与大明PK只能是自不量力。

    加上山海关大战的胜利和皇姑屯大捷,可以说现在林毅对大清作战是成竹在胸。

    不过锦州这一战也很关键,收拾了大汉奸洪承畴之后,明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捣大清京师了,过了锦州以后,大清的这些城镇堡垒,一顿大炮就能把他们夷为平地,水陆并进,征服大清指日可待。

    经过两日的休整,林毅这十万明军又恢复了战力,清扫战场,掩埋尸体处理这些战后事宜,另外专门抽出两万兵将,在锦州城外围挖三道壕沟,明军将士当然知道林毅的用意,这是当年打高碑店时林毅用过的战法。

    现在用到锦州之战了,不攻坚城,而是挖沟困城,围城打援,把城中的清军活活困死,这一招真是高明。

    不过明军将士不知道的是,这并不是林毅的首创,几年前皇太极在锦州之战就用过,林毅这是借鉴,不过这种经典战法又用到了锦州战场,而且当年是清军对明军用,现在是明军对清军用,这只能用历史的轮回来解释了。

    几万明军在城外挑沟挖壕,城中的清军当然知道了,特别是洪承畴对这一动作太熟悉了,因为两年前,皇太极就用这一招俘虏了他,现在林毅又对他用这一招,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洪承畴就栽在这一招式上,现在这种招式又来了,他焉能看不出?

    但是悲哀的是,洪承畴看出来也得瞪着眼挨这一招,因为他就像已经被林毅束缚了手脚似的,动弹不得,只能等着挨打。

    但是洪承畴当然不会甘心,四路出兵兵败之后,他传令四门紧闭,任何人没有军令不得擅自出战,违令者斩。

    然后他把手下的高级将领全部集中到自己帐中,商议破敌之策。

    阿济格、鳌拜、马国柱当然都在坐,现在头上缠着白布的鳌拜也不急了,也不骂了,对洪承畴还是恭恭敬敬的,因为他已经找到心理平衡了,这一战不止是他遭遇了惨败,四路大军没有一路取胜的,还有两路比他败的还惨,肃亲王豪格脑袋都混丢了,连尸首也没弄回来,据手下的兵将所言,他一惯支持的肃亲王被马踏如泥,太惨了!

    阿济格也没讨到便宜,马国柱也是大败而回,而且他鳌拜也不是第一次败在林毅之手了,想想这些,他也释然了,这次败仗没什么大不了。

    洪承畴运筹的四面出击这一战,先后派出去四万五千名清军,伤亡过半,各路人马加在一起只回到城中两万余人,除了伤号,现在城中还有能战斗的清军只有四万人马了。

    洪承畴不得不再运筹部署了,而且他看到了林毅的意图,明军围城但不打算攻城,城防再固若金汤没有用,城外挖三道深沟跟当年一样,这是要把他们往死里困呀,姓林的够狠!

    洪承畴对当年皇太极这一招无策,现在事隔了几年,他对林毅这一招仍然无策,只好问计众将。

    但是在坐的大清军将,鞑子也好,汉奸也罢,虽然他们都是久经沙场,能征善战,经验丰富,但是在运筹帷幄这方面却是短板。洪承畴现在都感到江郎才尽,问计这些人都耍开了肉头阵。

    大会开了三天,也没拿出一个令洪承畴中意的退敌之策,瓮中之鳖难道瞪眼等死不成?等大清的救兵,还需要一段时间,关键是现在洪承畴清楚的很,朝中无兵可派,偌大的大清朝缺兵少将,谁能堪此重任?

    不过洪承畴现在觉得他有一种高手的寂寞,如果是孝庄皇太后能给他派来宁完我或者范文程,他兴许会能够研究出破敌之策,但是这好像是一种奢望。

    这几天的商议中,很多军将说的都是溃败的原因,有的说明军的火枪太强,真不知道林毅是如何造出来这种火枪,简直比红衣大炮杀伤力还大。

    洪承畴觉得这的确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大明的火器,洪承畴当然了解得一清二楚,至于这种不点火就能发射的火枪,他也感到有些懵逼。

    进而洪承畴就想到了如何弄些大明的火枪来,以后也仿造一些,就像当初他们仿制大明的红衣大炮一样,如果能仿制出这种火枪,装备军队,明军的优势就被打破了。

    但是阿济格和鳌拜则认为,明军的火枪先进这只是一个方面,他们屡吃败仗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火枪,而在于明军队的战斗力已经有了飞速的提升,远远超过了他们,令他们野战也讨不到便宜,这一点他们不愿意承认也不行。

    至于战斗力这方面,洪承畴也有些百思不得其解,明军的战斗力,他最清楚不过。特别是野战,明军怎么可能是清军的对手?

    当年的大凌河之战,小凌河之战,宁锦大战,哪一次不是以明军的失败而告终?就是当年袁崇焕领导的关宁铁骑,靠的也是坚城加火炮的配合取胜。

    如果双方在绝对公平的情况下,在野外摆开战场,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