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定国当着文武的面把艾能奇骂了一顿,实际上李定国这是含沙射影,矛头指向是孙可望。
孙可望心里当然清楚,登基梦被阻,他狠透了李定国。
其实他和李定国的矛盾由来已经久,孙可望为人奸狡。
张献忠好收干儿子,这些年遇到有出息的就收到麾下,他的干儿子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但是最有出息的就是四个,孙可望是老大,李定国是老二,老三刘文秀,老四是艾能奇。
大西建国之后,这四个干儿都封了王。但是孙可望是王中之王,作为皇上的干长子,这是他比那三王的优势,而且论文论武论战功,孙可望也当之无愧。
因此张献忠又给他加上监军职衔,让他节制文武,这样孙可望就成了大西集团中除张献忠之外的头号权臣,包括李定国在内的三大王都得受孙可望的节制。
但是大西建国前后这几年孙可望明显感到了一些压力,原因是李定国的崛起。
以前的李定国乳名张玉儿,在孙可望眼中是小毛孩子,但是后来不一样了,李定国出落成了少年英雄,10岁就参军的他,十五岁就乔装改扮深入敌后立下大功,十七岁就能率领两万大军独挡一面,深受张献忠的器重和喜爱。
特别是这两年,李定国屡立奇功,先后被张献忠擢升为安西大将军、安西王。
张献忠对李定国的宠爱让孙可望心存芥蒂,他们哥俩从那时就有了隔阂。
李定国地位飙升,而且李定国长得也好,少年英俊,而孙可望长得像一口地缸。李定国为直爽,性格开朗,待人谦和,有君子之风。孙可望为人奸诈,因此支持李定国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以前是孙可望的人,也倒向李定国这边。
孙可望大为恼火,就觉得这个李定国迟早对他是个威胁,因此就暗中拉帮结派,排挤李定国,对此李定国早有觉察,心中也有数。
但是有张献忠在,孙可望和李定国谁也不敢太过份,只敢暗中相斗,有一次两个人以狩猎为名,还进行了一场小规模的较量,为了一头梅花鹿,论箭术孙可望不占上风,最后两个人还直接较手了,论马上拼杀,孙可望的两只大鸡爪也干不过李定国的方天戟。
怀狠在心的孙可望后来又给李定国暗中下套,但是李定国计高一筹没上当,兄弟二人积怨愈深。
这次李定国病倒在军营,张献忠亲自带着御医离开成都到千里之外的均州大营探望李定国,孙可望就不赞成,心中也极不痛快,他觉得父皇心中的天平已经倒向李定国了。
没想到这次张献忠一去不复返,李定国病倒是假,高桂英和李岩等人来投也是假,这都是林毅之计,李定国和张献忠双双被明军擒住,孙可望得到噩耗后表面上着急,其实他内心里有幸灾乐祸的成份。
但是现在张献忠出事了,两个人的矛盾就捂不住了。因此李定国死里逃生,从明军的囚车里好不容易回到了成都,如龙回大海,但是孙可望见面就要杀他,罪名是莫须有,多亏刘文秀舍命相救,那一次又加深了二人的矛盾。
李定国和刘文透拉走一部分人马占据宜昌,成都只剩下孙可望,赶走了李定国,并把李定国和刘文秀定为反叛,然后孙可望继续打算在成都称帝。
但这时大批的明军杀到了,领兵督师的当然是高桂英,军师是李岩,一二十万明军来势汹汹,而此时大西军闹分裂,双方开战,孙可望连吃败仗。
眼看明军就打到成都了,狡猾的孙可望就想到了李定国,觉得必须得联合李定国才能对抗明军,因此他亲自修书一封,派人送到宜昌李定国之手,赔礼道歉,痛阵利害,兄弟之情跃然纸上,李定国以大局为重果然不计前嫌出兵了,两股大西军合在一起,这哥俩联手果然让高桂英和李岩吃了败仗。
但是好景不长,明军这一败走,孙可望和李定国的矛盾又尖锐了,他们两个就像沙土和粘土一样捏不到一块儿。
原因是他们还得商议下一步的打算,孙可望又要登基,李定国主张继续进兵追歼明军,两派毫不退让,势同水火,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但是论实力孙可望相对雄厚,这些年孙可望作为张献忠最信任的皇长子,虽然这个皇长子是干的,但是张献忠没有亲儿子,这就相当于他的亲儿子,这些年的浴血奋战,共进共退,张献忠早就把这四个儿子视为了亲生儿子。
孙可望这些拉帮结派,除了艾能奇,手下有十几万人追随者,实力非常雄厚,李定国这边除了刘文秀外,现在手下也有十多万拥护者,这样大西京师城都就成了他们两派的一争高下之地。
一场大战互有伤亡,消耗的当然是大西军的势力。
正在这时,高桂英和李岩率领明军卷土重来,一下把大西军杀得大败,这次连大西军的老巢都都丢了。
这哥俩分裂之后,实力大减,根本不是明军的对手,高桂英和李岩节节胜利,一直把大西军的残余赶出了四川。
最后李定国带着一支残兵败将占据了贵州,仍然打着大西的旗号,要与大明决战到底,挽救大西,拯救他的父皇张献忠,因此他在贵州招兵买马,积草屯粮,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孙可望带着一支残兵败将,跑进了云南,想占据云南跟明军纠缠,但是当时云南王沐天波不答应,带着当地的好几万土司军队又跟孙可望干上了,哪知道受到重创的孙可望连沐天波也打不过,想再去联合李定国,也没脸了。
孙可望只好钻了山林,走投无路,濒临灭亡之际,突然得到消息,缅甸王莽达和莽白也开始争皇位了,双方兵戎相见,莽白实力不抵,孙可望就派人联系莽白,表示全力支持莽白,杀败了莽达夺得了皇位,莽白继位后全力支持孙可望,与沐天波再次对阵。
缅甸王从中周旋,人单势孤的云南王沐天波觉得斗不过孙可望和缅甸军,明朝军队又鞭长莫及,而且现在更关键的是老主崇祯皇上不在了,少主人也就是崇祯皇上太子才十五六岁翩翩少年,并没有掌握实权,据说在宫中跟个傻子一样,天天只知道读书,主动把位子让出来了,林毅成了监国。
如果这里面没有猫腻的话,这个太子的确大脑有毛病,他能重新兴大明吗?很明显大名大权旁落。
这个经过林毅对他这个云南王态度究竟如何,他心里也没有数。
因此思前想后,最后沐天波选择了妥协,两家联合共谋大业,就这样,在缅军的支持下,孙可望与沐天波兵合一处占据了整个云南。
但是他们双方协定达成一致不再提大西,而是打出了新旗号“清君侧”,目标直指大明监国林毅,他们根本不承认这个监国,说林毅是携太子以令天下,实为窃取大明之国贼,号召天下有识之士讨伐。
还真别说,这个旗号比“大西”旗号有号召力多了,那些不明真相者、林毅的反对者和对崇祯有感情者竞相来投,络绎不绝,短短的几个月,孙可望和沐天波的加上原有的人马在内,总兵力就超过了二十万,声势浩大。
孙可望和沐天波大喜,立即杀出云南,杀进四川。
在四川和云南的交界处,孙可望的人马和高桂英的率领的明军两军对阵。
一场拼杀双方互有伤亡,难决胜负。狡猾的孙可望用计,他和艾能奇带着人马在这里坚壁其垒,让沐天波带着一支队伍翻山越岭,绕到了明军侧后,发起了突然袭击。
这下明军被杀得大败,这一败收不住脚了。
原因有三:一是兵败如山倒,二是因为孙可望和沐天波、艾能奇太骁勇善战了,强将手下无弱兵。
三是主要的,因为高桂英和李岩带着这支队伍是一支杂牌军。总人数也有一二十万,但是它是有一部分大顺军,更多的是旧军。
有左良玉,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等等。这些人都是明朝的旧军阀,都是崇祯皇上捂扯不住的刺头,良莠不济,作战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军纪败坏。
现在林毅监国了,他们不敢不听朝廷,但是这些人凑到一块儿说他们是乌合之众一点也不为过,只能打胜仗,如果打了败仗,那就是一败涂地,逃命的时候一个比一个跑得快。
因此明军这一次败仗才收不住了阵脚。
孙可望和沐天波以及艾能奇带着20万大军,在后面紧追不舍。
明军一下败退200多里,最后李岩急中生智,他一看孙可望的人马咬住不放,便在败退的过程中布下了一支伏兵,这便是刘方亮和袁宗第各带5000人马埋伏在道路的两侧。
孙可望的人马果然上当,追到这里的时候,两支伏兵从左右两侧突然杀出,将他的20万大军一下截成了三截,然后高桂英,李岩,高一功,李过,李来亨,田见秀,左良玉,黄得功等等带着所部人马往回杀。
此时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人带着人马早跑远了,高桂英和李岩有时候也指挥不动他们,特别是高杰,因为曾经拐走了李自成的老婆,生怕什么时候高桂英给他小鞋穿,跟高桂英貌合神离,一直是阳奉阴违,并且时时提防着高桂英和李岩。
刘良佐和刘泽清则是孬包将,他们跟林毅也没有好印象,因此他们都跟着高杰混,这等于吃大锅饭。
孙可望的人马虽然上当了,但是孙可望,艾能奇,沐天波等三员主将力战不退,手下的军将也都拼命了。
因此明军反而伤亡惨重,混战之中左良玉和黄得功全部被沐天波的走线铜锤打伤,这二将也只好带着部属逃命。
明军本来就少,最后高桂英和李岩实在是没办法,大元帅和军师亲自冲锋陷阵,高桂英,李岩,李过,刘方亮,袁宗帝,高一功,李来亨,田见秀,八员大将联手才杀败了孙可望、艾能奇和沐天波。
双方各自收兵,这一次谁也不追谁了,这一场恶战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