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有人跳入土坑之中,刨出那块石碑,然后小心翼翼地清理上面的泥土。
“好像是块石碑。”
“上面还有字。”
“写的什么啊?”
“看不清楚…”
众人七嘴八舌议论之时,有人很贴心地提来一桶水,泼向石碑。
泥土冲散,栩栩如生的云纹首先显现,继而出现了两行镌刻的字迹——小月东边走,此处一出天下……安!
最先动手挖掘的几个民工本来一脸喜色,但看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顿时如遭雷击,呆立原地,愕然无语。
明明是…怎么会……
巨大的问号在他们脑海中浮起,继而似乎想到了什么,后背顿时开始汗如雨下。
想到挪动步子时,身后有人围了上来,并大声道:“小月东边走,可不就是“赵”字嘛,此处一出天下安,是说石碑出现,天下平安…”
“赵乃国姓,那么此碑便是……祥瑞,祥瑞啊!”惊喜的呼喊顿时响彻黄河大堤。
第二十章 宰相与破石板()
祥瑞便是吉兆,天有彩云,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都属于祥瑞的范畴。
唐朝甚至还有专门规定,由礼部员外郎专门掌管图书、祥瑞之事,而且对各种祥瑞类型,甚至是等级,都有详细划分。
在讲究天人感应的古代,诸多自然现象被认为是天意的表达,对封建王朝,皇家帝王意义重大。
后妃们梦日而孕,皇帝们出生时室有红光,香气四溢,甚至神光照室,龙游屋外,凡帝王降生必有异象,乃二十四史最普遍的祥瑞记载。
祥瑞之兆出现在太平盛世,便是四海承平,天下大治的佐证,为帝王的丰功伟业锦上添花。
某些时候,祥瑞亦是改朝换代的合法凭证,王朝更迭,新君上位总要有个天命呈现的迹象才行。
比如武王伐纣时,有“凤鸣岐山”的瑞兆;曹丕篡汉之时,有麒麟降生、凤凰来仪和黄龙现世等祥瑞。
一代女皇武则天登基前,亦有洛河献碑之说,这也是华夏历史上祥瑞最泛滥的年代。
武则天以女子之身登基为帝,阻力相当大,但当渔夫从洛河里捞上来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石碑时,就成了天命所归的凭证,登基为帝理所应当。
开了这个头,朝野民间跟风者无数,有个叫朱前疑的人上书说:“梦见陛下统治天下八百年。”武则天闻讯十分高兴,立即任命其为“拾遗”,堪称是以梦升迁第一人。
监狱里有个犯人立即被问斩,于是在墙边制造了一个巨人足迹,层层上报后惊动了武则天,并遣内侍询问。
犯人称夜见巨人至,身长三丈,面色金黄,周身溢彩,口称:尔等蒙冤,勿忧,帝必敕令赦天下。
验证巨人足迹之后,武则天将其视为祥瑞,顺从神意,发布大赦令,赦免天下死囚,并将年号改为“大足”。
据说尔还有人在乌龟腹上漆书“皇帝万万年”字样,被识破之后,武则天亦以“初心善意”为名将其赦免。
貌似荒唐,但女皇确实这样做了,她是年老糊涂吗?
说白了,祥瑞其实是一种政治需要。
皇帝需要以此彰显天命所归,臣子借献瑞投机谋利,以至出现“两汉多凤凰,光武信谶书”的奇葩景象。
大宋也有过一段祥瑞泛滥的时期,就是前朝真宗皇帝在位之时,因其父赵光义皇位来路不正,自己能力威望也一般。
出于稳定地位的需要,真宗皇帝授意制造了不少祥瑞,献“嘉禾”,有人称“龙见于云中”,陕州官府竟将“黄河清”作为祥瑞上报,真宗皇帝则借着这些由头,闹腾着泰山封禅。
杨浩低头看了一眼滚滚黄水,忍不住腹诽吐槽,官府献瑞真是毫无节操啊!
不过有什么可说的呢?而今自己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小月东边走,此物一出天下安”,毫无节操,直白至极的奉承,也相当粗糙。一块来不及精雕细刻的石碑,生生被说成了祥瑞。
这是自己的主意,想想杨浩有些脸红。
不过,还是很有必要。
尽管大宋这些年“拨乱反正”,已经鲜少提及祥瑞,但杨浩相信,献瑞的奏疏到了东京,圣明天子赵祯,以及两府正直的宰辅们会欣然接受。
一块祥瑞石碑,安定万千灾民惶惶之心,彻底击败弥勒教图谶惑民的不良用心,绝对物超所值。
那些掘土挖碑,满脸愕然的工匠已经被控制,官府借口他们发现祥瑞,乃是有功之人,要前往东京献瑞受赏。
其他青壮工匠羡慕不已,纷纷叹息这等好事怎么没让自己遇上?全然没有注意到,那几人湿透的后背,以及下意识颤抖的大腿。
尹洙长松了一口气,一个劫难算是过去了。
有此祥瑞,弥勒教就很难再捣鬼了,祥瑞现世,若再生出现什么图符谶语,完全就是笑话。
手段无甚差别,但先来后到很重要。
祥瑞现世,白发老者也身着官府来到现场,信誓旦旦一番称赞,命人即可将石碑运往东京,向官家献瑞。
随后赶去灾民营地,声称代表皇帝来慰问灾民。
直到此时,杨浩才彻底搞清楚白发老者的身份。
京西路宣抚使李迪,两朝老臣,两度官拜宰相,真宗朝便是太子太傅,为当时的太子,而今的官家赵祯讲学授课。
祥瑞现世的氛围下,宰相、帝师这两重德高望重的身份,以及白发苍苍的年龄,和蔼可亲的态度很有“治愈功效”。
李迪只是在营地转了一圈,如沐春风地几句笑语慰问,并允诺朝廷会妥善安置,灾民们顿时安心不少。
好消息接二连三,些许不着根基的流言蜚语顿时烟消云散。
毕竟朝廷官府施粥发粮,安营扎寨,赈灾救助是不争的事实,何况年过七十的宰相亲自前来慰问,足以说明问题。
待秩序井然之后,沈放与杨浩陪着李迪回了沈家庄,救灾安民之事彻底交给尹洙。到了这个地步,他要是再办不好,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沈放喜滋滋道:“外公啊,阿姐说的没错,您亲自出马,效果非比寻常……早知如此,该让您早些来慰问的。”
李迪叹道:“你呀,想的忒简单……你以为没有那个祥瑞,老夫跑一趟能有这么好的效果?”
“不是吧?外公曾是宰相,难道宰相的身份还比不上一块破石板?”
沈放感慨之际,难免有些口不择言,话音落地这才反应过来,讪笑道:“啊,外公勿怪,孙儿失言了。”
“知道就好,平素好好跟你姐姐学学,还有这位杨小哥…”李迪目光悠悠,若有所思地看向杨浩。
沈放笑道:“是啊,杨三郎,你不错,连我阿姐都夸你聪明了,这次多亏了你发现端倪,想出这祥瑞的主意…”
“哪里?沈公子谬赞了,这也是令姐的计策…”杨浩笑道:“最重要的是李公德高望重,出面安定人心。”
“此事要紧的是料敌于先,后发制人,否则老夫出面作用也有限。”
李迪看着杨浩,笑道:“其实放儿说的没错,有些时候,宰相之名是不如一块破石板管用。”
第二十一章 很聪明,很奇怪()
宰相岂能不如一块破石板?
杨浩心里清楚,李迪除了自谦之外,还有敬畏之故。
因为那不是一块普通的石板,自从刻上“小月东边走,此物一出天下安”这句话开始,这块石板便代表着上天,隐含着皇权。
宰相又岂能逾越于皇权和苍天之上?
老头子年纪虽大,但一点不糊涂,言辞格外谨慎。
此番倒也多亏有李迪在,没有他这份资历威望,单单一个尹洙很难掌控局面,安抚民心。
官家赵祯派他前来,甚有道理,虽然大部分时间待在沈家庄喝茶养神,但只要出面,那就是定海神针。
不过,一路上李迪深沉的目光不时看过来,“心里有鬼”的杨浩只觉压力山大。
等回到沈家庄,杨浩才发觉,不知何时后背竟冒出一身汗来。
看来自己还是不够淡定,不够自信啊!
李迪到底年纪大了,折腾了大半天,劳累在所难免,由沈放照应着前去休息。杨浩如蒙大赦,快速回到自家房中休息。
刚坐下灌了口清水,杨雪便喜滋滋地跑了进来,只消看一眼鼓鼓的口袋,就知道她又沦陷在沈媛的美食攻势下。
“雪儿,今天漂亮姐姐又说什么了?”杨浩没好气地问道。
“她说三哥你很聪明。”
“是吗?”杨浩想起沈放似乎也这么说过,据说这位沈小娘子自小饱读经史典籍,乃是心思通透的才女,眼界甚高。
能得她一句称赞不容易啊!反正据沈放自己说,自打记事以来,从未得到过姐姐的真心夸赞。
“嗯!”杨雪信誓旦旦地点点头,然后问道:“那三哥要对漂亮姐姐说什么吗?”
“就说…你很漂亮,冰雪聪明。”
沈媛的聪慧,杨浩早有领教。那日在小河边的近距离接触,以及昨夜厅角烛光下的柔姿倩影,亦是印象深刻。
杨雪眨着小眼睛,狐疑地看了一眼杨浩,突然问道:“三哥,你是不是喜欢漂亮姐姐?”
“嗯?”
杨浩顿时惊诧,同样狐疑地眼神看着杨雪,然后语重心长道:“雪儿啊,你虽然还小,但不能乱说话,尤其是刚才那种话,知道吗?”
杨雪目光纯净,平静道:“三哥心里是不是想说我还小,什么都不懂?”
咦?小家伙怎么门清啊?
“别以为我什么不懂?”杨雪微有不悦,神气道:“以前大哥喜欢村东李叔家的秀秀姐,就常夸她漂亮,冰雪聪明,娘亲也这么夸的。”
“呃…”
杨浩顿时满头黑线,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表达失当,以至于引起误会?
杨雪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