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淮浦后,头一个去见的是陈珪,而且现在陈家借住,他请陈珪给他物色一处院宅,说是因东莱的局面越来越坏,他打算迁居徐州,想要在淮浦长住。

    东莱是刘岱、刘繇兄弟的家乡,属青州,位在北海东边,是青州最东边的郡,三面临海,西南边和徐州的琅琊郡接壤。

    自被公孙瓒击败后,青州黄巾断了西入冀州、与黑山军会师的道路,有的近撤退到了青州的平原、济南、乐安等郡,有的到了兖州的济北等地,然因他们人数太多,区区数郡无法养得起他们,是以,也有的撤得较远,到了北海和东莱。

    北海、东莱本有不少的黄巾,现而今加这些撤至的,其势更众,东莱太守无能为力,仅能保全自身,刘繇因便於日前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徐州。事实,早在去年时,刘繇想来徐州避乱的,但赶了荀贞起兵北,与陶谦争徐,因而只得打消了念头,今年以来,看徐州的局势已经稳定下来,而东莱的局势则越来越恶劣,他遂再起旧意,因乃南下。

    徐卓愈是怪,於是便又说道:“刘公山现主兖州,刘正礼如为避乱,为何不去兖州,而却来入我境?”

    张昭说道:“想来是因见兖州亦有黄巾肆虐,故他不去兖州,而来我州。”

    “这倒是有可能。”徐卓顿了下,不觉失笑,对荀贞和张昭说道,“刘公山正要亲击兖北黄巾,而刘正礼宁来我州,也不肯去兖州避乱,这分明不相信他兄长能打胜仗啊。”

    荀贞和张昭听了,也是不由一笑。

    张昭问道:“明公,许子将现在州府,不知是把他请来合乡,还是请他在州府等候?”

    许劭和刘繇两人,都是来了徐州,而一个直接去州府投荀贞,一个则过郯县而不入,径直南下到了淮浦去投友,乃是因为他两人与荀贞的关系不同,以及两人的想法大概也有不同。

    许劭和荀贞是旧识了,荀贞当年从皇甫嵩讨黄巾,从颍川打到汝南,在汝南,他专程去拜访过许劭,得了许劭一个“荒年之谷”的评价,对他日后的扬名海内大有帮助,汝南、颍川同属豫州,许劭与荀贞又是州里人,所以,许劭直接去州府投他。

    刘繇和荀贞并不相识,可能也有他的兄长是刘岱,而荀贞刚进兵兖州,因此他不愿与荀贞走得太近之故,是以,他到了徐州后,不去州府,而是投了陈珪,明显是要与荀贞保持距离。

    也因此故,张昭只问了荀贞怎么接待许劭,没有问刘繇。

    荀贞沉吟稍顷,心道:“许子将不但昔日对我有‘美誉’,而且名满天下,月旦评风靡一时,他今既然来了徐州投我,我自应以礼相待。刘正礼虽不入州府,可我也不能置之不问。”因回答张昭,说道:“许公既至,岂可劳他再来合乡?我当归州府与他欢见。刘正礼来了我州,不能让他自置宅院,我亲笔给他去信,他如愿来郯县,梧桐里尚有空宅,他如乐在淮浦,我令谦为他置宅。”

    淮浦属下邳郡,乐进现为下邳相。

    徐卓问道:“明公打算回州府了么?”

    “兖州这边的事儿大体已然定下,剩下的只有一些兵马调动、进驻的事宜了,卿可留於此,配合仲卿以及玄德诸君协调部署。我明日回州府。”

    堂外的侍吏来报,又有人来求见,却是李宣。

    :

259 宣文教何劳三请() 
李宣求见不是为了别事,亦是州府那边来了一道。

    李宣现为典学从事,掌着州的教事宜,他职以后,曾给荀贞言,请求设立州学,之后,又建议荀贞把郑玄从泰山郡给请到州里来。

    郑玄是当世大儒,如果他能来州学里边教,那对徐州的教事业将会是一个极大的帮助,甚而郯县会因此而极有可能成为北方的一个化心。在李宣之前,张昭、张纮、荀彧等人对荀贞也有提出过类似的建言,荀贞在把郑玄的弟子孙乾召辟到府后,亦曾再次派人专程去延请过郑玄,但被郑玄婉拒了,这也不足为,郑玄名动海内,门下弟子常常千余,许多士子不辞千里之远地拜到他的门下,这样一个有身价的人,自不是一请能请到的,所以,在得到李宣的建议后,荀贞遂便又遣人去泰山,诚挚地邀请郑玄入徐。

    因李宣掌着教,所以这件事由李宣全权负责。

    派去泰山的人於数日前返回了州府,然后,又赶来合乡,当面向李宣禀报了邀请郑玄的结果。

    李宣对荀贞说道:“使者言:郑公以年高为由,不欲南下。”

    郑玄是顺帝永建二年生人,今年六十五,虽说人生自古七十稀,然而六十五这个年龄,说低固然不低,但要说“年高”似乎也有点算不。

    李宣接下来的话也证明了郑玄此言只是托辞。

    他接着又说道:“郑公门下有与师友华君、儒林孙君等交好者,私言於使者,说:孔北海在高密修葺郑公故居,数遣吏赴泰山邀郑公还乡,意态殷诚,唯北海黄巾暴虐,门下诸生多以为孔北海难定之,郑公因是踌躇不决,虽暂尚无意北返,然或因此故,亦不肯南下来我州也。”

    “师友华君”是师友从事华歆,“儒林孙君”是儒林从事孙乾,华歆、孙乾两人都是青州士人,与郑玄同州,孙乾并且是郑玄的弟子,所以郑玄门下的不少青州人都和他两人稍有交情。

    张昭是徐州本地人,他的家乡彭城县距郑玄现隐居的泰山南城县只有二百余里,他往常曾颇遣人问候郑玄,是以对郑玄在泰山的情况李宣更为了解。

    他说道:“泰山应太守素有名,郑公在泰山深得他的照顾,两人信不绝。郑公不愿南下我州,这恐怕也是其一个的缘故。”

    应劭出身自汝南应氏,汝南应氏这个家族虽也是累世二千石,但却不是以官高位尊显名於世,而是凭借其族人在章、学术领域的成世享高名,乃是“世济雅”,其族世以章显,族人出过不少有名的、儒之士,相荀贞的以军功著名,显然应劭的学、儒学修养会更对郑玄的脾气,换言之,他两人的情趣喜好会更相近。

    荀贞听出了张昭话里透露出的“儒业、学,明公不如应劭”的这层意思,莫说张昭此话并非贬低荀贞,算是贬低,荀贞向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的长处,亦明自家的短处,对此也不会介意的,他笑道:“像郑公这样的高士,本不是一次两次便能请到的,既然再请仍请不动他,三请是,三请如还不成,那便四请、五请,只要他没回北海,一直请下去。”

    李宣应道:“诺。”

    把邀请郑玄的事情仍然交给李宣,当晚,荀贞召见陈褒、刘备、昌豨、孙康等人,再次把之前已经下达过给他们的调动军令明确了一遍,然后於次日,留下徐卓在合乡协调部署,自带着张昭、李宣等人启程返回州府。

    徐卓年岁虽不大,秩也不高,只有六百石,但一来他是荀贞的心腹,深得荀贞的信任,二来,他久从荀贞,於军的资历不低,同陈褒等将又是同乡,俱皆相熟,三来,他是幕府的从事郎,本掌着军机,对军队这一块儿非常熟悉,四来,他有足够的能力,故此,把他留在合乡,协调配合许仲、陈褒等的换防、调驻必是绰绰有余。

    从合乡出发,路经襄贲时,荀贞召来驻扎在此的赵云,把此前从他部下调出的一千五百步骑交还给他,在这里住了一宿,和赵云同榻共眠、夜话通宵,第二天,继续行程。

    襄贲到郯县只有四五十里地,荀贞等轻车快骑,渡过沂水,未到入暮,即至郯下。

    留守郯县的荀彧等人俱在城外迎接。

    许劭也在迎接的人。

    当年荀贞在汝南见许劭时,才二十出头,如今八年过去了,荀贞已年过三旬,而许劭也过了四十,年已有四十三了。汝南许氏作为闻名天下的士族,其族世代二千石,许劭的从祖父许敬、许敬之子许训、许训之子许相都曾为三公,虽不袁氏的四世三公,却也是显赫名门。出身既高,许劭与其兄许虔又成名甚早,被称为“平舆二龙”,后来他与其从兄许靖两人的月旦评又是盛极一时,因而虽是远从汝南前来徐州投奔荀贞的,许劭却是不卑不亢。

    荀贞一眼看见了许劭,忙从马下来。

    他徒步前,至许劭面前,长揖行礼,笑道:“许公大驾光临,郯县蓬荜生辉。只是公既来我州,缘何不在来前遣人告之与我?我也好请孙侯派精卒护送公来。”

    许劭还礼,说道:“孙侯攻伐不休,哪里会有空遣兵卒护送我呢?”

    荀贞心道:“听许子将这话,对台似是颇有怨言。”不愿着这个话题继续往下说,乃笑道,“闻公大驾至,我在合乡是一天也待不住,急匆匆地赶回来了。”问在近前的荀彧,“若,把许公安排在哪里住了?”又问许劭,“汝南虽与徐州接壤,而风俗略不同,尤以饮食颇有别,不知公来到徐州这几天,在饮食可还合口?”

    许劭答道:“我携来徐州的门客有擅厨的,日常饮食都是由他们做的,倒是不觉有异。”

    荀彧答道:“现暂请许公居於县外庄。”

    荀贞略,心道:“我之所以建了一个梧桐里,正是为了安置居徐的别州士人。许子将来了徐州,若却为何不请他入住梧桐里,而却把他安置在了县外的庄?”知此必有隐情,只是人多,不好询问荀彧,遂便不言此事,和荀彧、许劭等叙话片刻,一同进城。

    :

260 浮华交会时之弊() 
入了城,进到州府,众人相从荀贞登堂叙话。

    是夜,荀贞热情地宴请许劭。

    因有宵禁之故,荀贞素来在守法以身作则,所以当晚许劭没有出城,在州府里住了一宿。

    次日,荀贞亲送他到县外他现住的庄。

    许劭不是孤身一人来的,随他到徐州的还有他的家人、部分族人和他养的一些门客。荀贞请许劭把他家人、族人的亲近者,以及他门客的优秀者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