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沧罚铰芳泄ィ纯裳盎岚涯喜咳氐幕平砭谧坊鳌⒁罢街屑呙鹬

    消灭或者击败了南部黄巾后,挟获胜之威,继以攻略北部。

    第二种是:南部或北部的黄巾军,只有一部来攻肥城,另一部没有动,这样的话,依旧如第一种应对,乐进坚守,荀成佯攻,随后两路夹击,取得胜利,接着再攻略黄巾的另一部。

    第三种是:南部、北部的黄巾军都没有动,只管自守,不敢出战,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乐进的应对就简单了,那便是择一城而攻之,如能诱得别城的黄巾来援,即打援之,如不能,就一座城、一座城的打下去。这种情况的应对简单是简单,却最麻烦,也最损兵。

    不过,以荀贞等人的预料,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应是最大,第三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应是最小,因为随便一个稍微知兵的人,都不会坐视敌军插入己家的心腹却不理会之的。

    太史慈乃是新投荀贞,被荀贞派在琅琊后,立是立了些功劳,历战十余,无有败绩,但都是小规模的战斗,敌人最多数百、千余,相比潘璋、何仪等校、尉,甚至较与苏则、苏正、冯巩等军官,他的这点战功都不算什么,经过短暂的过渡,荀贞一下就擢表他为武猛都尉,竟与潘璋、何仪比肩,说实话,他两人固是不敢腹诽荀贞,但对太史慈,却是颇为看不上的。

    因此之故,自到了乐进军中,太史慈虽是与潘璋、何仪皆为比二千石,秩俸相同,潘、何对他却不甚礼敬。

    何仪还好点,他是黄巾降将,在出身上有“污点”,倒是没有做得太过分,潘璋是一个好大奢侈、威贵自重的人,他少年时家贫,没读过什么书,性犹粗猛,对太史慈的轻视就常常不加掩饰地流露於外。

    太史慈却是能忍,一直没与潘璋、何仪发生冲突,可这不代表他性格软弱,从他二十出头就敢做“斫毁州章”的事儿便可看出,其胆实雄,他心中着实憋了一口气。

    於是,入了济北郡以来,每次与黄巾作战,他都请求先击,不但先击,而且不管出战的敌人有多少,他一个兵也不问乐进要,只带本部三百人,而无论敌人多寡,就凭此三百卒,最重要的是,凭其本人的骑射勇武,他每战皆胜,次次身先士卒,远以弓射、近则戟取,驰马所向,万军披靡,掣旗溃阵,无坚不摧,真如猛虎也似,只与济北黄巾打了两仗,就斩获了黄巾小帅、猛士十余,声威大震,到最后,对敌的黄巾兵看见他的旗号就跑,根本不敢与战了。

    乐进在军报中这样写道:子义旗至,黄巾辟易,营中诸校壁上观者色动,功劳冠军。

    乐进没有写出来的是,潘璋、何仪再也不小看太史慈了,非只如此,私下里,更是佩服荀贞的识人之明。

    荀贞拔擢部曲,从来只以军功为依据,他帐下的军官们,凡军功欠缺之人,除了为利於安镇泰山,王融得拜骑都尉、公孙犊得任慕义都尉外,其余的,比如周泰、蒋钦,等等,包括诸荀子弟、西乡故旧在内,至今高者不过司马、假尉而已,最多也就是才到了千石,唯独太史慈,升迁最快,太史慈以他的战功证明了荀贞没有看错他,证明了他的这个都尉得之无愧。

    荀贞看完乐进的军报,对乐进快速、顺利的进展感到高兴,对太史慈的表现亦觉欣慰。

    看罢军报,荀贞打开曹操的檄文,略略一看,不觉失笑,顾对在座的荀攸、戏志才、张昭等人说道:“孟德以义责我,说我目无王室,不惜生民,就差直斥吾为贼也。……你们看看。”

    侍吏把曹操的檄文接过,送递给荀攸等人传看。

    等诸人看过,荀贞沉吟问道:“孟德此书,吾不可置之不理。君等以为我该如何回复?”

    戏志才轻笑一声,说道:“曹东郡此檄,可用四字形容。”

    “噢?哪四字?”

    “强词夺理。”

    “此话怎讲?”

    “徐、兖虽分州,皆汉家土也,徐、兖百姓皆汉家民也,黄巾者,国家之贼,曹东郡不能安济北、任城,明公因为济北百姓和任城相的请求而遣兵往之,曹东郡不思感谢,反发兵攻我刘、陈部,道理何在?岂不正是强词夺理,无理取闹!”

    所谓“任城相的请求”,刘备、陈褒攻郑遂、吕虔,虽叫吕虔给逃掉了,但抓住了郑遂,有郑遂在手,任城郡守的章印俱全,炮制一道“任城相请求徐州派兵援助,以御黄巾”的公文自是再容易不过的了。荀贞从来是重视大义二字的,当然不会使自己落话柄於人手。

    荀攸、张昭等听了戏志才的话,都笑了起来。

    要说强词夺理,戏志才的这话才是强词夺理。

    荀贞从善如流,采用了戏志才的说法,以作回应,叫陈仪写了,回书兖州。

    回复曹操的檄文只是小事,处理完后,荀贞说道:“与此檄文一起送来的,还有道军报,说是孟德分李乾援助山阳,自将兵出定陶,往亢父方向去,看样子,他是要亲临前线,指挥攻任城县了。遣益德佯攻山阳之计,算是成了小半,关於孟德此举,君等各有何高见?”

    戏志才说道:“佯攻山阳计虽未竟成,但分了李乾部,又牵制住了山阳郡兵,成效也还不错。曹东郡此举,以忠看来,要不在任城县,而是在东平国。”

    荀贞“噢”了声,问道:“君此话何意?”om

84 袭阵兵退夏侯惇(二)() 
意将曹操余下部队吸引、牵制到山阳郡的目的没有能够完全达成,曹操有率朱灵等营加入任城战场的动向,这也就是说,眼下最重要的战场仍是济北和任城两个,而东平国处在此两郡之见,正如肥城为济北之要地一样,东平国也就因此而成为了双方必争的下一个战略重点。

    东平国现在是两军对峙,一边是鲍信,一边是江鹄和李瓒,这两军谁能取得胜利,谁就能左右整个从济北到山阳这一南北狭长地区、整个大战场的走向。

    曹操能够看到这点,戏志才自然也能。

    若是鲍信取胜,那么,鲍信就可北扰乐进,南援任城,曹军即可游刃有余;若是江鹄、李瓒取胜,那么,江鹄、李瓒部北与乐进部相连,南与刘备、陈褒部相接,曹军不用再打,就已经败了。

    那么,既然戏志才看出了这一点,该怎么应对?

    他提出了一个“先下手为强”的办法。

    “曹东郡倾巢而出,已无兵可用矣,今可遣子龙部急往济北了,与文谦联兵,破逐黄巾向西,以胁东郡,迫使曹东郡回师救助,从而不但任城之围可解,东平亦无忧也。”

    逐济北黄巾的部分向西,威胁东郡,这是此战开打之前,荀贞、戏志才等就议好的既定方略,此前之所以一直没有用,一是因为乐进才入济北,二则正是因为曹操手里还有预备队,有预备队就意味着曹操有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故此,此策略迟迟未用。

    却说曹操,他也不是看不出乐进在济北战场很有可能会驱逐黄巾西向,以威胁东郡,但问题是,他才掌兖州,急需战功来帮助他站稳脚,所以,即使看出了这一点,他也只能倾力去攻任城县,而把阻绝济北黄巾向西这个可能性的希望放在临邑的屯军和东郡的曹仁部身上。

    戏志才在这时提出可以逐黄巾向西了,很高明。

    不和曹操在东平战场纠缠,和他在此纠缠的话,就会容易形成“僵持”的局面,失去现有的主动权,既然山阳战场的文章已经做尽了,那么就在济北、东郡再做一篇文章,还是要牵着曹操的鼻子走,让他明知道荀贞的意图是什么,可却又不得不按照荀贞的调子走。

    荀贞问荀攸等人:“志才此议,君等以为何如?”

    荀攸等皆道:“此高明之策也。”

    但凡作战,小到一次战斗,大到一次战役,——此次战争和讨董、打泰山等不同,已经不是一场单纯的战斗,而是由多个战场组成的战役了,自荀贞用兵以来,唯有前年的攻取徐州全境一役可与相比,包括打徐州时,最要紧的只有一条,即是:“战场的主动权”。主动权在谁手里,谁就能占优势,哪怕是敌我兵力相当,甚而敌众我寡,可只要主动在我,胜利就在我。

    就拿这次战役来说,曹操的确是被荀贞调得分兵了,话说回来,荀贞不也是分兵了么?但就因为主动权在荀贞,故而同样的分兵,胜负的几率、可见的收益却不同。

    明显荀贞的胜率大,荀贞获胜后,济北、东平、任城就可连为一体,收益也很大。曹操的胜率小不说,即便他能攻下任城县,至少济北会被荀贞得住,东平也能守住,仍是吃亏不大。

    荀贞斟酌了会儿,做出决断,说道:“好,便依志才之策,我这就叫幕府传檄子龙,令他引兵赴济北,为文谦副,共击黄巾,并檄仲仁佯动,声援东平,威慑鲍允诚部,令其不敢轻举。”

    荀成在泰山,部曲虽不少,但他的兵马现阶段主要是用来镇抚郡内、北御青州黄巾,没办法调动太多,所以不管是协助乐进,还是当下荀贞用他“威慑”,他都只能是“佯攻”、“佯动”。

    袁绥等幕府的大吏也在席间,闻令应诺,等散了军议后,他们自会书檄传命。

    荀贞想了下,又道:“夏侯惇,勇将耳,君卿、玄德、公道可敌之,孟德多智,劲敌也,恐非君卿诸将校之可应,我当至合乡临之。”

    荀濮沿泗水东岸北进,作势攻南平阳,曹纯知道他不可能会在这个时候打南平阳城的,然而担心他借机在南平阳附近西渡泗水,因是穷追不舍,结果在南平阳境内的泗水渡口一带,终究中了荀濮“假作渡河,设伏岸边”的计策,已是中伏,河边地狭土软,又不宜骑兵驰战,打了一个败仗,折损了不少兵士,浴血方才突围,荀濮由是得以轻松渡泗。

    荀濮、孙康部过得泗水,占住了渡口,而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