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前边是朱俊、文太守和那个姓魏的越骑校尉,三个人皆未乘车,都骑着马,冠带黑衣,银印青绶,革带佩剑,一干的军中将校与郡府吏员随从其后。人群中,荀贞看到了费畅、钟繇、王兰等人,还看到了孙坚。他与帐下诸人并及李瓒等县中诸姓迎接上去。

    迎接的人群除了他们,还有数百选出来的县民,扶老携幼,跪拜道边,箪食壶酒,共迎师旅。几个拄着长九尺的鸠头拐杖站的老者跟着荀贞等人上前。

    走到军前,朱俊、文太守、魏姓校尉等人下马,李瓒代表县中父老迎接王师,拄鸠杖的老者们颤巍巍地奉酒给朱俊。鸠杖就是王杖,给年高德劭者授杖之法始自周朝。汉法:七十以上得授王杖,持杖的待遇与持节同,身份比六百石吏,入官寺不趋,得行驰道,以示尊老之意。

    朱俊忙快步上前,接过酒,说道:“怎敢劳长者相迎”

    李瓒说道:“闻将军率王师到,县民不胜雀跃。贼起至今,吾县深受荼毒之苦,十室五空,死者枕藉於道,今终将王师盼到,吾民有救矣这椀酒,为将军洗尘,请将军饮下。”

    “今次,我率三万精锐先发,皇甫将军带五万大军随后,来贵郡,就是为国家杀贼,为百姓平乱的”朱俊端起酒椀一饮而尽,一手拿着椀,一手握住剑柄,慷慨地说道,“后天我就率部渡河,为父老除此残贼”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62 五角鼓角声悲壮(下)() 
昨天更了啊,晚上十二点多更的。 不知怎么没显示出来。习惯在上传的页面上修改,昨天修改的没保存,今天有点事,本想趁下午写点的,又费了一两个小时修改。今天可能更不了了。这几句话和节末的注释都在字数外,不算钱的。

    ——

    朱俊说他带了三万人,皇甫嵩带了五万人不过是兵家常用的夸大虚词,出来迎接他的县人们信以为真,都很兴奋,奔走相告。波才的黄巾军才数万人,来的朝廷王师就有八万之众,不管怎么看,这场仗都赢定了,“贼乱”也许很快就能平定了。

    跟着荀贞出来的许仲、江禽、陈褒、高素、刘邓等人,他们的注意力不在“三万”、“五万”上,因为他们从荀贞处得知朱俊只带了万人来,他们的注意力甚至也没有太久地停留在朱俊身上,他们的目光悉数落在了朱俊带来的越骑营和三河骑士的身上。

    越骑营人数不多,七八百骑,装备却极其精良。

    骑士们戴着飘洒红樱的兜鍪,穿着玄色的两当铠,披着绛色的战袍,手持长达丈余的铁马戟,佩戴黑色刀鞘的直刃环首刀,有的还配有臂张弩,骑的都是高头大马,战马披挂着马铠,马铠由面帘、颈甲、装在前胸的皮革制成的“当胸”三个部分组成。

    马铠这种东西很少见,越骑营骑士们的战马披挂的虽非是整套的马铠,却也是江禽、陈褒、高素、刘邓这些土包子前所未见的,稀罕不已。

    伏波将军马援说过:“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

    经过秦末之乱,前汉初年良马奇缺,天子找不到四匹同色的马拉车,大臣出行只能乘坐牛车。为了抵御、反击匈奴的入侵,帝国大力兴办马政,先是在文景之时,颁布“马复令”,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门的马政机构,后又在武帝时得到了乌孙天马和大宛天马,极大地改良了马种,同时期又从西域传入了苜蓿,养马业遂空前繁荣,一改开国初年的窘状。

    本朝以来,养马规模虽不及前朝,但底子尚在。

    数百骑士所骑之马皆为良马,高七尺,俊美雄壮。前汉昭帝时曾颁禁令,禁高五尺九寸以上的马出关。马高八尺为龙,五尺九寸就是良马了,七尺高的更不必说。江禽、陈褒等人所骑的马高七尺者寥寥可数,便是荀贞的坐骑也只有七尺高罢了,而这越骑营的骑士们所骑战马却全部七尺高,又装备精良,虽只七百余骑士,持戟行来,龙马精神,令人观之便不觉目眩神迷,真是:“被光甲兮跨良马,挥长戟兮彀强弩”。

    越骑营装备精良,三河骑士虽不如之,然也不错。

    数千三河骑士多半披甲,持戟带刀,近半数的人带了弓矢,战马上没有马铠,但也都是良驹。这是皇甫嵩的功劳,在早前的群臣会议上,他奏请天子出中藏钱、西园厩马以班将士,天子从之。这些三河骑士们骑的马除了部分是自带的外,其它都是西园厩马。

    高素看的眼珠子都快跳出来了,啧啧称羡。陈褒叹道:“玄甲曜日,朱旗绛天,长戟如林,骏马如龙。今见王师,方知以往之夜郎自大。”

    不管朱俊急着南下击贼到底是因为轻视黄巾军还是因为如荀攸所言:怕在阳翟待久了会造成士气下落,他毕竟是个领过兵、打过仗的人,通晓用兵之道,兵法云:“趋一日力疲,经昼夜者神惫”,他带部从阳翟到襄城县走了一天,士卒们也都疲惫了,所以他决定后天南下,先让兵卒们休整一天。

    荀贞昨夜加班,给王师搭建起来了一个简单的营地,由许仲、江禽、陈褒、刘邓等陪着,上万步骑入营中休整,朱俊、文太守、姓魏的越骑校尉和一干军官、郡府吏员则由荀贞、李瓒陪着入县寺。

    在县寺里,李瓒说县中士民为欢迎王师,备下了宴席,请朱俊、文太守晚上赴宴。

    朱俊拒绝了,他说:“我奉旨平贼而来,今贼尚未平,怎么能先吃酒宴呢?”领了好意,拒绝了邀请。

    李瓒知他们有军务要谈,没有过多打扰,告辞离开。

    朱俊亲送他出去,在寺门口对他说道:“公父刚节,惜乎为奸佞所害,至今天下思之。这次我与皇甫将军离京前,皇甫将军奏请朝廷说益解党/禁,圣天子贤明,已准此奏。想必不日就会有对公的征辟下来,贼乱过后,地方凋敝,日后朝廷还要多多倚仗公之俊才啊”

    朱俊说这话时,文太守、荀贞等都在一边儿。听到他说:“皇甫将军奏请朝廷说益解党/禁”,荀贞心头一跳,心道:“党锢要解了?”他虽然记得党锢就是在黄巾之乱时解的,但此时得到了确定的消息,仍不禁甚是惊喜。这是个好消息。

    荀氏天下望族,党锢一解,族中必有许多人会受到朝廷或公府的征辟,他的岳家许县陈氏亦天下高门,也会有不少人受到征辟,他以前结交下的人脉,如李瓒家等也必定会受到征辟,古语云:弹冠相庆,族人、岳家、友朋,入朝出仕的人越多,对他以后的仕途自然也就越有利。

    送走了李瓒,诸人回到寺中堂上,商议明天的出兵之事。

    荀贞先汇报说道:“下吏奉将军令伐木制囊,从昨下午到今上午共伐树六百余,制成土囊五千余,足以断绝流水,使大军渡河了。”

    汝水不宽,现在春天,河水也不深,最好的渡河办法是干脆从上流将河水截断。

    “很好。”朱俊点了点头,问道,“贼兵这两天有无异动?”

    “贼兵应是已知将军来到,贼渠帅何曼离开了舞阳,领兵返回昆阳,与贼渠帅波才合兵一处。父城的贼兵昨夜也离了城,往昆阳方向去了。”

    “父城的贼兵离城了?”

    “是。”

    孙坚说道:“看来贼兵是想合兵於昆阳,与我死战啊。”

    朱俊轻蔑地一笑,说道:“乌合之众也配与我王师死战?贼兵舍弃父城,倒是省了本将的力气”他令人在堂上展开地图,行至图前,指点给诸人看,说道,“明日南下,吾等就先取父城,然后再击昆阳。……,文府君,你以为如何?”

    汝水有一条支流名叫滍水今沙河,正从父城和昆阳之间流过,所以欲击昆阳,必须先到父城。

    文太守也不知是不是从朱俊的嘴里听到了一些朝廷大臣对他的议论,自从朱俊到后,他就神不守舍的,这会儿强自振作精神,答道:“将军妙计,正该如此。”

    “取下父城后,休整一夜,次日便向昆阳进发。欲至昆阳,需要先渡滍水。荀掾,渡河时,你带你本部人马虚张声势,装作是主力,去昆阳对岸假意渡河,我则率主力潜行至此处潜渡滍水。”朱俊看来是早有定计了,他指着昆阳东北十里处,继续说道,“渡过滍水后,贼若出城迎我,便与贼野战,贼若龟缩不出,便围城击之”

    戏志才忍不住开口问道:“贼若趁我军渡河之时,半渡而击之,如何是好?”

    戏志才是右兵曹史,官职虽不高,却是兵曹的吏员,因此得以参与军事。

    朱俊瞧了他一眼,冷笑说道:“贼若半渡而击,我正可用昔年淮阴侯水淹龙且之计”

    楚汉之争时,韩信与西楚霸王项羽部下的猛将龙且在潍水交战,韩信趁夜在潍水的上流堆土囊造堰塞水,次日天亮率军过河击龙且军,假装败走。龙且大呼:“固知信怯也。”率楚军追击。韩信见他追击,便令士卒决堰放水,楚军被从中间冲断,惊慌失措,韩信趁势反击,龙且被杀。

    戏志才心道:“潍水湍急,所以淮阴侯此计得以成功,滍水……。”他没见过滍水,不知水流如何,虽然对朱俊此计有点不以为然,但闭口不言了。荀贞见过滍水,但他看了看朱俊刚毅的神色,亦沉默无声。

    堂上诸人皆无异议,都道:“诺。”

    如此议定,朱俊令麾下各部做战前准备,派出探骑,潜渡汝水,再去父城、昆阳、舞阳一带探察敌情。

    到了深夜,哨骑归来,带来的敌情与荀贞汇报的一样。

    何曼、父城的贼兵已到昆阳与波才会师,两边合计战卒四万余人。

    既然敌情没有变化,那么作战计划就不用更改。

    次日一早,全军饱食渡河。

    荀贞留下了荀攸带着乐进、文聘等几个曲守卫襄城、郏两县,率领余部许仲、江禽、高素、陈褒、刘邓等曲合计两千人随军南下。

    朱俊没有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