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换而言之,也就是说,“真”令是刚刚上任,不论他此前有没有任过地方的县令长、熟悉不熟悉政务,因为他还没有开始在梁期施政,所以荀贞就可以用“真令初来乍到,不熟悉地方政务,因暂由‘守令’配合工作”的由头暂时不免去陈到“守梁期令”的职务。

    总而言之,现在正值荀贞搜集邺县赵家诸项不法违纪之事的关键时刻,他是绝不会放弃对地方诸县的控制的,因为邺县赵家的人不止在邺县犯法触纪,并且在魏郡的诸县都有这样的行为,所以如果地方上的县令长是荀贞这一边的人,显然会有利於查找邺县赵家之人的罪证。

    迎接了这个朝廷任命的真梁期令到来,荀贞留他在邺县待了一天,次日便遣人送他去梁期上任,和这个真梁期令一起去梁期的还有荀贞写给陈到的一封信,在信中,荀贞交代陈到,要他表面上配合这个真令,但不到万不得已,一定不要放权给他。

    荀贞对此是很放心的,虽然与朝廷派来的这个真令是初次接触,但通过这么一天的接触,荀贞发现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真令的能力不是很出众,而陈到是由荀贞任命的,且陈到在梁期待了很长时间了,又且上边有荀贞的照拂,并且荀贞的威望现如今在魏郡无人可比,那么这个真令就算是不乐意由陈到继续掌控县之大权、想把权力掌握到手里,可却也必是无可奈何,——只是因为这个真令是由朝廷委派的,不到万不得已,荀贞不想和他撕破脸,免得传出去名声不好,故此才交代陈到在表面上要配合这个真令。

    不过说回来,荀贞并非是一个刚愎独断、揽权心重的人,他之所以这么吩咐陈到,说到底,只是为了诛赵而已。

    荀贞目前来说,他要的不是权力,而是名望,名望只要有了,待到天下大乱之后,权力自然也会来到。

    朝廷这边派的真令来到一个却是不必再多说了,只说步入四月,接连闻知了好几件大事。

    头一件事是闻得曹操被朝中拜为东郡太守。

    黄巾之乱时,曹操被任为骑都尉,沾了皇甫嵩的光,混了些军功,不久后即平步青云,一跃被拜为沛国相,他虽是大宦官家族的子弟,可却富有眼光,与那些贪淫骄奢的宦官子弟不同,颇有“慕道直行”、以邀天下美名之志,故此在沛国相的任他上大展手脚,不但破除淫祠,而且整治地方豪强,即便是宦官家族的子弟或姻亲,他也不给面子,这么雷厉风行、大刀阔斧,肯定得罪了不少人,得罪的人中包括阉宦集团在内,因此之故,他被免去了沛国相之任。

    这却是同人不同命了。

    以曹操过往的那些事迹,任洛阳北部尉时,他杖死过时任小黄门、深得今天子信用的蹇硕的叔父,又在沛国相的任上得罪了不少宦官家族,换个别的士族子弟,可能早就被宦官弄死或者治罪了,即使以荀贞来说,他尽管现今名声渐大,可如果他干出曹操做的这些事,即便不被处死,至少也得被夺职下狱,然而曹操却安然无恙,不仅没被治罪,甚至连贬职都没有,只是被免去沛国相之任,改任东郡太守,——汉乃郡国之制,郡与国等,国相与太守皆二千石。

    为何会如此?说到底,还是曹操祖上的“余荫”所致,曹操是大宦官家族的出身,故此尽管他干出了这么多“偏向士族”的事,可却依然没有被宦官们治罪。

    曹操的祖父曹腾用事宫中三十多年,奉事过四个天子,乃是本朝宦官们的前辈,如赵忠、张让等,他们在宫中还是小字辈的时候,曹腾就权重一时了,并且曹操的父亲曹嵩现如今亦是深得今天子的信用,在这种情况下,宦官们肯定是要给曹家几分面子的,毕竟一有香火情在、二有曹嵩的权势在,故而,尽管曹操得罪了宦官集团,却也仅仅只是被免去了沛国相之任,改任了东郡太守。

    东郡和沛国一样,都是富饶之郡,这个改调不是升职,可也不算贬职,宦官们的意思大概是:你在沛国搞得太过分了,给你换个地方吧。

    说起来这固然是宦官集团体念香火之情,可曹操是何等人也?

    他深知此次得罪了宦官集团,宦官们不治他的罪,可下一次呢?如果他改任东郡太守,他再得罪宦官集团的话怎么办?沛国、东郡皆富饶之郡,郡中皆大有宦官的子弟、姻亲、朋党在,曹操既有“邀天下美名之志”,等於说是已经背叛了他出身的宦官家族这个阶层,也就是说,他即使到了东郡,也不可能改变他一贯的执政作风,绝对是会再次得罪宦官集团的,宦官们因为体念香火之情已经给了他一次敬酒了,他如果再得罪一次宦官集团,岂不是就要吃罚酒了?

    一次“犯错”,赵忠、张让等宫中的常侍们可以因为曹腾以及曹操之父曹嵩出面替他求情之故给他留个情面,可如果第二次还这样,那情面也就不必留了。

    曹嵩因为这件事不止为曹操出面、替他说情,而且还写了封信给曹操,叫他在东郡太守的任上务必不要再像在沛国相的任上一样了。

    可是,做为曹操来说,他却不肯改变他的志向。

    曹操是个有远见的人,阉宦之势虽大,现在可以说是一手遮天,可阉宦集团早已经是激起了天下的共怒了,所谓盛极必衰,曹操既已与袁绍结党,又怎可能会在这时改变他的初衷?

    也就是说,他即便是调任到东郡当太守,他也是会“不改其志”的。

    如果遵从他父亲的命令,那么就会违背他的志气,如果不遵从他父亲的命令、不改己志,就可能会惹祸上身,那么这么个情况下,两难之间,曹操选择了不改己志,但为了不惹祸上身,他权衡之后,却觉得也不能去东郡上任,因而最终索性决定称疾归还了乡里。

    这算是一种无奈的让步和折中。

    还是那句话,曹操有祖上的“余荫”在,如果换是荀贞,他要是不肯去上任的话,那么归家就归家吧,宦官集团乐得去了个眼中钉,可曹操有“余荫”在,尽管他选择了“称疾归乡里”,朝廷却还是给他了“补偿”,拜他为议郎。议郎虽是郎官之一,可却是郎官中最尊贵的,能得此职的要么是天下名儒,要么是故二千石,但凡被拜为议郎的,如再出仕,起点就很高,稍微有点后台的,外放就是二千石。

    这等待遇,如荀贞这样的州郡名族子弟是万万得不到的,除了曹操这等大宦官家族的子弟,也就是袁绍这等显赫朝中的公族子弟大概能得到。

    不过曹操的这个待遇虽然不错,可终究也是违逆了他的志愿,他这也算是散发弄扁舟,归隐乡里中,以待再起时机了。

    荀贞和曹操之间这几年中见面虽然没有,可信不断,上次李鹄之事,荀贞就给曹操写了封信,曹操颇是帮了点忙,因此曹操这次被免职、改任之事,荀贞很快就从曹操的信中得知了,荀贞也没什么可说的,只能回封信给他,说借此机会养志也好,早晚会有复出的一日。

    信寄给曹操之后,荀贞颇是感叹。

    如曹操者,现在虽然名声还未曾大显,特别因其出身宦官家族之故,被很多的士卒子弟所不齿,可他的志气、眼光却已经显露出来了,换个立场不坚定的人,在被免去沛国相、改任东郡太守的时候可能就会改变立场了,本来就是出身大宦官家族,那么偏向大宦官家族也是很正常的,而且对自己的仕途、富贵很有利,何乐而不为呢?可曹操就不,他因为有眼光、有正确的判断,坚持己志,哪怕是受到挫折亦不改变,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出一番成就。

    不久之后,荀贞又闻得一件事情,却是袁绍迁任虎贲中郎将。

    虎贲中郎将是什么职务?打个比方,好比后世的中央警备团团长,虽只是比二千石,可素来是多由贵戚充任,乃为显贵之职。袁绍之前是侍御史,侍御史为千石之吏,其权虽重,毕竟只是一个属吏,非是独当一面的长吏,一下从侍御史升迁到虎贲中郎将,这是一个极大的飞跃。

    看看荀贞自己的仕途,再看看曹操、袁绍的仕途,荀氏虽有清名,到底只是州郡望族,与曹、袁这等天下重之的大贵族还是比不上的。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78 唯先顺势能造势() 
曹操、袁绍各有际遇,闻得袁绍升迁虎贲中郎将后,荀贞给他去了封信,表示了一下祝贺。   w w wnbsp;。  。 c o m

    时入四月底,随着天气的渐热,荀贞的太守府中也热闹了起来。

    却不是因为快到夏收之故,也不是因为程嘉、魏光等搜集邺县赵家违法罪证的缘故,把太守府变得热闹起来的,多是郡中诸县各个大族的家长、郡中的名儒、地方上致仕的国朝旧吏。

    他们来拜谒荀贞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有的托辞以夏收之名,说是来恭贺荀贞今年夏收会不错,有的则是托辞以感谢荀贞安定了魏郡的局势,有的则是打着感谢荀贞“使魏郡文风复又昌盛”之名,——荀贞去年令尚正等郡吏修缮学校、重办教育,这多半年来,入学的学生不少。不过,不管他们打的是什么旗号,托的是什么名目,其实他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同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举孝廉。

    去年的时候,荀贞是“守”魏郡太守,仅仅是代理而已,尚未转正,不是真二千石,换言之,是假二千石,假二千石除了在有朝廷诏的情况下之外,是没有权力举孝廉的,而今年的情况就不同了,荀贞在今年二月时已被朝廷转正,也就是说,他现在已经有了举孝廉的权力。

    由是之故,郡中这些有头有脸的人们纷沓前来,想要从荀贞这里走个门路。

    汉之仕途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刀笔吏入仕,也就是从郡县吏做起,一步步积功劳而得升迁,最终可能会被某个贵人、公卿看重,得以被举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