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之,他转为屯骑校尉,又在去年被拜为八校尉中的下军校尉。

    鲍鸿出身士族,与袁绍、曹操来往颇密,又是八校尉中唯一一个打过硬仗、有过真实战功的人,自然而然地便引起了蹇硕深深的忌惮。

    蹇硕早就想出掉鲍鸿了,去年汝南黄巾又起时,蹇硕就下过一次手。他当时奏请天子,调鲍鸿去汝南葛陂定乱,他本是想以军法来除掉鲍鸿这个眼中钉的,——鲍鸿如果战败,以汉家森严的军法,轻则夺职、重则杀头,却不料鲍鸿虽未取得大胜,竟亦无败,蹇硕因不能得偿所愿。

    去年没能除掉鲍鸿,按理说蹇硕应该消停一段时间了,以免压迫过甚,从而引起西园校尉中士人集团的诸人,如袁绍、曹操等的反弹,可奈何时间不等人,今年一入春,天子就病重不起,眼看一日不如一日,蹇硕可以等,天子的病不能等,以是之故,他就又下手,於今年三月时,也即一个多月前,寻了个借口把鲍鸿给捕拿下狱,并暗令狱卒,把鲍鸿弄死在了狱中。

    蹇硕宁愿冒着引起袁绍、曹操等人强烈反弹的可能性,也一定要把鲍鸿给及早地除掉,目的显而易见:他这是想赶在天子驾崩前尽可能地扩充自己的实力,希望能更进一步地掌控西园诸军,以备在天子崩后,他可以以西园之兵作为手上最大的筹码来震慑政敌。

    鲍鸿一死,蹇硕去掉了眼中钉;鲍鸿是下军校尉,位仅次蹇硕、袁绍,蹇硕又可以此来威吓西园诸军那些“心怀异志”的人‘同时,“下军”这支部队显然也由此落入到了蹇硕的手中。

    这是一举三得之事,对蹇硕来说,收获远大过风险。

    在天子的默许下,他成功了,士大夫输掉了第一阵。

    荀贞对程嘉、孙坚评价此事,说道:“洛阳今时,血雨腥风,袁本初稍挫一阵,蹇硕势必更加猖狂。”

    洛阳的第一道消息到后第三天,又一道消息从洛阳送至。

    这第二道消息验证了荀贞的话。

    荀攸写道:“吾闻孟德言:先,帝属意董侯,欲立之,以大将军贵重之故,犹豫未决,病重,乃属董侯於蹇硕。四月丙辰,帝崩於嘉德殿,蹇硕时在宫中,遂欲杀大将军而立董侯为天子,因托以计事之名,迎大将军入宫,暗藏甲兵於内。大将军车驾至。迎大将军者,蹇硕司马潘隐,潘隐与大将军早旧,迎而目之。大将军惊,驰归军营,引兵入屯百郡邸,称疾不入。”

    四月丙辰,即四月十一日。

    “迎而目之”,这说的是潘隐在迎接何进时“以目示意”,警告何进不要入宫。

    “百郡邸”,郡邸是国家诸郡在京都洛阳的办事机构,就如后世的“使馆街”一样,这些“郡邸”都聚集在同一个“里”内,故统而名之为“百郡邸”。

    何进为何在知道蹇硕欲杀他之后领兵入屯“百郡邸”?

    两个缘故,一个是此地“郡邸”云集,楼阁林立,建筑物多,易守难攻,另一个则是因为“百郡邸”的位置好。“百郡邸”位在洛阳城中,东城下,离宫城不是很远,——洛阳的皇宫南北二宫在洛阳城北,北宫在南宫的北边,南宫在北宫的南边,从百郡邸去南宫很近。

    何进带兵屯驻此地,退可守、进可攻,如果蹇硕稍有异动,他随时可以攻打宫城。

    宦官与士大夫的第二次交手,却是蹇硕棋失一着,被士大夫占了上风。

    荀攸讲述完了这件事后,接着在下边写道:“先时,蹇硕陷故下军校尉鲍鸿入狱死,西园将士多怀愤慨。至是,大将军檄令西园,命袁本初、孟德及赵、夏、淳於诸校尉,或镇西园本营,禁兵士外出,或召命入百郡邸,加兵益将。蹇硕一党,震惧不敢动,硕乃势穷,被困宫中。大将军乃召百官,与后将军袁隗诸公议立史侯为天子。戊午,史侯继位,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赦天下,封皇弟协为勃海王。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事。”

    戊午,即十三日。

    十一日,灵帝驾崩,十三日,刘辩继位,何进、袁隗共掌大权,——“录尚事”,本朝之政事悉归尚台,何进、袁隗“录尚事”,这说明朝廷的大权落入到了他两人的手中。

    刘辩继位这件事,荀贞、孙坚、程嘉等人亦已从上个月朝廷向天下颁布的诏中知道,但若不得荀攸此信,他们又怎能想到围绕着刘辩继位一事居然发生了这么多的曲折?

    蹇硕虽然在第一个回合中胜了一局,而且在这第二个回合中也差点就取胜了,却因宦官实在是不得人心,到底是差了一着,先被自己的司马出卖,继而因身在宫中而失去了对西园诸军的控制,最终不但没有能杀掉何进,反而被何进统兵逼迫,被困於宫中,纵有千万不甘亦一事也做不成,不得不眼睁睁看着何进、袁隗等人成功地把“史侯”刘辩拥立为了天子。

    “太后临朝”,此太后指的即是刘辩之生母、何进之妹何太后。本朝以来,登基的天子多年幼,不能亲自处理国家的政务,因而,“太后临朝”之事屡见不鲜。

    刘辩登基这件事发生在四月,在荀攸到洛阳之前,而荀攸的这一道消息却比第一道消息晚了三天送到,这“三天”大约是他在洛阳探知此事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时间。

    程嘉喜道:“大将军与太傅录尚事,……君侯,君之复起之日不远了”

    虽然说四月的那次大赦主要是针对在囚的、非杀人、不道等严重罪行的,不包括荀贞这种情况,但何进与袁隗共掌大权,荀贞作为袁绍的盟友,早晚也会能得到朝廷的赦免的。

    两天后,来自洛阳的第三道消息送至。

    果如程嘉所言,在立定了天子,取得了第二个回合的重大胜利后,袁绍记起了荀贞,专门找来荀攸,对荀攸说:他将会在近日上言何进、袁隗,赦免荀贞之罪。

    士大夫虽然取得了第二个回合的胜利,如愿以偿地立了刘辩为天子,给宦官们了重重一击,但此时尚非事了庆功之时,一则宦官之势仍大,诸宦的亲戚子弟仍然遍布朝中、州郡,为官为吏,二则蹇硕仍有兵权在手,最重要的是:何太后的立场是偏於宦官的,也就是说,宦官们仍然是极其具备实力的,稍有不慎,现今有利於士大夫的局面就极有可能会被宦官翻盘。

    所以,在这个时候,士大夫在需要进一步抓拢洛阳兵权之同时,亦急需扩充本集团的文官实力,急需吸取、拔擢士人阶层中的优秀者到朝中、或者到州郡任职,以进一步打击宦官在政治上的势力。

    袁绍在这个时候记起荀贞,自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论政治,荀贞有极佳的政绩,论军事,荀贞有赫赫的战功,不管是把荀贞调到朝中、州郡为吏,还是转任荀贞为校尉之类的军职,对士大夫这个大集团、对袁绍这个小集团都是有利的。

    在这第三道消息里,荀攸提了一下袁绍、袁术、何顒等人。

    随着士人集团的暂时胜利,袁绍、何顒等人节节升高。

    袁绍迁为司隶校尉,何顒被拜为北军中候。

    司隶校尉号称“卧虎”,职在监京都百官和京畿诸郡,权力极重。朝会时,百官中有专席坐的通常只有尚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三官,号称“三独坐”。

    前汉至今,每次朝中出现激烈的政斗时,司隶校尉之职素来是双方争抢的一个关键位置。

    袁绍得为司隶校尉,壮大了士大夫在京都、京畿地区的势力。

    袁绍本就是何进的盟友,袁术虽与袁绍不和,但袁术在京都久有豪名,门下亦有一帮士人、豪杰为之奔走,且与袁绍相同,也是太尉袁隗的从子,并现为虎贲中郎将,手上权重,因而,他两人并得何进重用。

    北军中候是军职,秩不高,只六百石,但权力却也很重:掌监北军五营。“北军”是洛阳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何顒出为此职,代表着北军五营至少在表面上被士大夫掌控了。——先帝时,窦武、陈蕃诛宦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败在了北军五营的军士畏服宦官上。

    何进、袁绍等吸取了这个教训,所以何进、袁隗一掌握朝权,就马上把自己人安插到了北军中候的位置上,这样,即使暂时还不能宦官的势力从北军五营中尽数赶出去,至少北军如有风吹草动,他们可以尽早得悉。

    这道消息的末尾,荀攸提到了他自己,刘辩登基后,荀攸在洛阳的活动就由暗转明,这次何顒被拜为北军中候,他同时因何顒之举荐,也被朝廷征拜,被拜为了黄门侍郎。

    秦汉时,宫门多漆成黄色,故称“黄门”。

    “黄门侍郎”者,即给事黄门之侍郎,秩亦不甚高,与北军中候一样,也是六百石,位比下大夫,同时在重要性上亦与北军中候相同,亦是个位置关键的职位,“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也即是说,此职侍从天子左右,负责着宫内、宫外的勾通交流。

    荀攸此前没有出仕过,一起家即被拜为黄门侍郎,显然是出於三个缘故,一是因荀氏门第清高,荀攸素有智名,二是因何顒之举荐,三则是因为荀贞的关系,现在何进忙着巩固势力、夺取洛阳兵权,一时还顾不上为了荀贞而和赵忠直接交手,故此先擢用荀攸,以安荀贞之心。

    看完这道消息,程嘉说道:“袁本初为司隶校尉、何伯求为北军中候,蹇硕将死矣”

    京畿整个层面上,有袁绍为司隶校尉,握掌雄权,洛阳内部,先有西园被曹操等人坐镇监控,现北军也被何进、袁隗监纳手中,蹇硕一步失算、步步被动,有他欲杀何进的“前科”在、有他在西园诸军中仍存在不小势力的客观条件在,何进想来很快就会对他下手,杀掉他了。

    果然,紧随在第三道消息之后,荀贞的第四道消息送来。

    这一道消息的标题只有十六个字:四月庚午,大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