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攸曾私下对荀贞说:“今之县君,论名望,或不及贾、苑,却正与丘、徐比肩。”算是中允之言。

    ……

    荀贞这不是第一次见他了。朱敞早在来任之始,就去高阳里拜见过荀家的长辈、名贤,在荀衢家与荀贞见过面。其后,荀贞求为亭长,两人又见过一次。这一回乃是第三次见面。

    朱敞把案几上的竹简往外边推了推,笑道:“又不是初次相见,荀君何必多礼?快快请起。”吩咐文直两人把荀贞引到右侧的坐塌上入座,上下打量片刻,说道,“比起上次相见,荀君似有清减,也晒黑了。……,怎么样?在繁阳亭还适应么?是不是累坏了?”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贞之心愿,只求百姓安康,虽然累,乐在其中。”

    他说的很老实,的确累,但累得高兴。朱敞为之一笑,说道:“‘百姓若能安康,累亦乐在其中’,说得好荀君在繁阳不足两月,而美名已屡次传入县中。最近我又听闻,荀君自家出钱,资助里民买桑苗、修里墙,抚慰孤寡。若天下为吏者皆能如君,何愁百姓不能安康,天下不能太平?”

    荀贞老老实实地说道:“买桑、修墙、抚慰孤寡诸事,我虽出了点钱,但大部分费用都是乡亭高素所出。贞不敢掠人之美。”

    朱敞最先那句话本就是试探他的,此时听他如实相告,越发开心,笑道:“那乡亭高素倚仗阳翟黄氏为靠山,素来跋扈乡里,恶名传遍县乡。荀君任职繁阳,不到两个月,不但将本亭部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能感化外亭豪强。……,荀君可知,如今县人都称赞你有‘导人向善’的高尚德并夸赞你扬了荀氏高名”

    “区区一亭,十里之地,些微成就,怎敢当此美誉?贞家长辈,神君、八龙,皆清白谨慎、美质贞亮;贞家同辈,文若、仲豫,无不英才卓跞、志怀霜雪;贞家晚辈,公达诸人,亦皆沉敏有识、磊落奇才。贞何德何能?不敢当此美誉”

    “荀君谦之过甚。地虽十里,亦十里之宰。君家虽前有大贤、后有俊杰,然而以你治理繁阳的才干而言,也许尚不及前贤,但丝毫不逊同辈……,去年,你随仲通来见我,自求为亭长,说不愿为案牍劳形之吏,而愿为俯首做事的亭长,并举了陈留仇季智作为例子。老实说,我初不以为然,以今观之,君非大言,果有干才。……。荀君,你可知我今日请你来是为何事么?”

    “不知,请县君示下。”

    朱敞没有直接说,而是问道:“荀君曾举仇季智为例,定然知道仇季智的事迹了?”

    “是。”

    “仇季智为蒲县亭长时,以德化人,考城令王涣闻其名,署为主薄,当时问他了一句话:‘你在任亭长的时候,听到别人的过错后,不给他治罪,却用德行来感化他,莫非是缺乏像鹰鸇一样的威猛心志么?’……,荀君,仇季智怎么回答的?”

    “季智答曰:‘以我之见,鹰鸇虽威,不如鸾凤之美’。”

    “然后呢?王涣又说了什么?”

    “王涣因而说道:‘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遂以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他去太学读。”

    “荀君,你家学渊源,自不必去太学求学,但我虽不才,却也想学一学王涣,不使他专美在前……,我今日请你来,便是为了此事。”说到这里,朱敞含笑看着荀贞。

    仇季智的故事,荀贞非常熟悉。早前,秦干、刘儒两人也曾以“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这句话来勉励过他。

    这会儿听完朱敞的话,他心中想道:“听这话风,似是想要拔擢我?”抬起了头,望向朱敞,说道:“仇季智是陈留先贤,贞才疏德薄,不敢与他相比。王涣为政严猛,却是不及县君宽容。……,县君言欲如王涣,不知是何意思?”

    “我门下主薄不缺,而主记刚刚因病告归。荀君若有意,我虚席以待。”

    果然是想拔擢荀贞。主记是“门下五吏”之一,乃是上官的亲近之臣。从亭长一下被拔擢为主记,可谓“一步登天”。荀贞心道:“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

    1,《长歌行》。

    其作者是虞经才的考证,出自【汉乐府诗《长歌行·青青园中葵》出处新证】一文。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61 仲业() 
从官寺出来的时候,荀贞并不后悔,倒是代县君送他的文直有点为他遗憾,说道:“县君要拔擢你为门下主记,荀君却怎么拒绝了?我知君有大志,繁阳虽好,只有十里之地,哪里能比得上辅佐县君,主宰百里之县呢?……,荀君,要不你回去再考虑考虑。 ”

    “文君的好意我心领了,但还是那句话:去繁阳是我主动要求的,从就职到现在还不到两月,桑苗、备寇诸事都只是刚开了个头,尚没有收尾,因为清贵的主记之职就将此职舍弃,匆匆离任,既非‘义’,也有损圣人的教导:‘有始者必有终’。……,且待贞将繁阳治理稳当,再说此事不迟。”

    文直肃然起敬,说道:“君不以繁阳为轻,不以主记为重,言出必行,有始有卒,真古之特立独行者、今之豪杰之士也。”

    “文君谬赞,愧不敢当。”

    文直将荀贞送到官寺门口,两人作揖相别。

    ……

    因为荀贞很少休沐回家,故此刚才在与朱敞辞别时,朱敞特地准了他一天假,交代他回家看看。荀贞不是个矫情的人,虽然拒绝了接受拔擢,但对朱敞的这个好意并没有拒绝。离开官寺的大门,上了大道,正准备往高阳里去,迎面来了三四个人。

    这三四人皆短衣佩刀,牵马步行,后边三人的年龄都在二十出头,最先一个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路上人来人往,他们几人,包括那少年在内都身高体壮,又牵着马,甚是显眼。

    荀贞本待让到一边,等他们先过,谁知这几人却直奔他而来,随即听到身后有人惊喜说道:“二郎,你来了?”荀贞回头看去,见说话之人却是文直。

    那三四人来到近前,文直见荀贞还没走,便拉着那少年过来,给他介绍:“荀君,这是我从兄之子,姓文名聘。……,二郎,这位是荀家俊杰,八龙之侄、公达之叔。”

    “文聘?”荀贞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文直,又转眼看那少年,见他浓眉大眼,虽还未及弱冠,但嘴唇上已毛茸茸地长了不少胡须,并不显得稚嫩,反倒有一股粗豪之气。他拍了下额头,心道:“文直、文直,南阳宛人。……,哎哟,听到他这个姓时,我就该想到文聘”

    他前世时看过三国的,当然知道“文聘”这个人,虽不知是不是南阳宛人,但却知其曾在荆州刘表手下为将。而南阳郡,可不就是属於荆州么?

    “也不知这人是否就是那个文聘?”他虽存疑,但却隐约觉得,十之八九就是“那个文聘”了又想道,“若就是那个文聘,观其年龄,现在竟然还没弱冠?”

    自穿越以来,他已见过不少“名人”了,只荀氏的荀彧、荀攸两个就是“重量级”的,此时突然路遇文聘,倒也不是十分惊奇。那少年人文聘听了文直的介绍,将缰绳丢给伴当,撩起衣袍,便在路边冲荀贞行跪拜之礼,口中说道:“南阳文聘,拜见荀君。”

    荀氏名重天下,便不说荀淑、八龙一脉与荀衢祖、父一脉的声望,只说他们曾任过的官职,党锢之前,荀淑与八龙大多都当过县令,荀衢的祖、父、叔更是多任二千石的高官,虽说文氏在南阳也算大族,但不管是名望还是仕宦,拍着马也赶不上荀家。

    所以,文聘一听当面是荀家子弟,尽管不知“公达”是谁,也是毫不犹豫地立刻跪拜。他是文直的从侄,当然不好与荀贞同辈论交,因行子侄之礼,跪拜相见。

    荀贞定了定心神,微笑着将之扶起,笑道:“无需多礼。你我年岁不大,平辈论交即可。”

    文直不乐意了,笑道:“那怎么行你我同县为吏,份属同僚。你与他同辈论交,我怎么办?我也与他同辈论交么?”

    荀贞打量文聘,向文直称赞说道:“君家侄年未弱冠,已如此威武雄壮,又举动有节制,可谓文武双全,再过十年,国家将又添一良臣啊”既隐约猜出此人就是“那个文聘”,他当然不会吝啬赞誉之词,问文聘,“可有字?”

    通常来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不过也有例外,所以荀贞有此一问。文聘答道:“今次离家时,家祖为聘取了一字,为仲业。”

    文聘文仲业,必是“那个文聘”无疑了。

    “‘聘’者,访也;‘业’者,篇卷也。乃祖对你深寄厚望”荀贞夸了两句,文聘闻言甚喜。荀贞略顿了一顿,问道,“仲业是从南阳来的么?”

    “是。”

    “长途数百里来我颍阴,必是有事来找你的叔叔了?”

    文直代为答道:“也没甚么事儿。上个月我从兄写了封信来,说二郎今已十六,仰慕颍川群贤,有意来依我游学。”

    “噢原来是这样。”

    荀贞脑筋急转,暗暗想道,“原来是来颍川游学,难怪他祖父提前给他取了字,他的名与字加在一起是‘访问篇卷’,可不正是求学之意么?……,只是怪哉,以前看三国时,却怎么不记得有此一节?说文聘少年时曾游学颍川?”

    他瞧了文直与文聘一眼,见他俩也正看着自家,心中一动,接着又想道:“文氏虽可称南阳大族,但并无名士、大儒,至多一地土豪罢了,而这文聘的体貌虽然雄壮,但我在颍阴从没听说过他的名字,应该是没有过什么出色的事迹,不像夏侯惇,年十四为师杀人,远近皆闻,服其孝勇胆气。……,或许就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文聘游学颍川时,没有能得到颍川名士们的青眼,故而默然无闻、史籍不载?”越想越觉得是这回事儿。

    在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