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恰选H绱思评矗憾克渚莅斯刂铡⒂凳蛑冢伤颊撸纸褚膊还皇锹逖粢坏兀月逖粢坏囟约健①稹⒃ブ钪荩境趸袷す滩灰祝浒苋匆膊换帷!

    刘备插口问道:“君言:‘袁本初今其若举旗一呼,纵应者不多,也至少应该会有冀、兖、豫诸州影从’。此话怎讲?君缘何而断定这几个州会响应影从?”

    荀攸笑道:“玄德不知乎?兖州刺史刘公山年少时即与袁本初、曹孟德结交,素来亲好,袁本初起兵,刘公山必会响应。豫州刺史孔公绪,陈留人也,家邻汝南,与袁本初亦是故交好友,袁本初如起兵,他也定会响应。而至於冀州,冀州牧韩文节是袁家的故吏,袁本初起兵,他怎会不应?”

    兖州刺史刘岱和袁绍的关系非常好,刘岱不但是宗室,他从父刘宠还当过太尉,他也是“公族子弟”,年少时一直住在洛阳,那个时候他就和袁绍、曹操是好友了,可以说是“总角之交”,初平年中,刘岱和袁绍又和亲,袁绍在征讨冀州等地时,甚至有过一段时间都让自己的妻、子住在刘岱家里,以妻、子相托,这是何等过命的交情?袁绍如果起兵,刘岱不响应才怪。孔伷亦然,孔伷和袁绍也是老交情了,而且孔伷这次能出任豫州刺史,明面上是周毖、伍琼的建议,实际上则是因为袁绍的推动,袁绍如起兵,他也定会响应的。

    冀州牧韩馥这个,荀攸料错了,韩馥固是袁家故吏,但对袁绍起兵却是反对的,可反对也没用,说到底他也是袁家故吏,到最后虽然不情愿,他不也是跟着起兵了?

    有了这几个州的基本盘,以三州之力,形成一个半包围圈,击洛阳一地,确如荀攸所说:纵其不胜,亦不会落败。

    刘备接触政治高层的东西不多,他出身低,对高层的那些“贵人”们之间的关系、交情很多不知道,这时听了荀攸之话,他为之恍然,连连点头,说道:“若如君所言,则袁本初此次如起兵讨董,确乎是纵不胜、亦不负。”

    荀攸转对荀贞说道:“君侯,胜则固好,但只要‘不负’,这件事就可以做。”又顾问姚昇,“叔潜以为呢?”

    姚昇沉吟稍顷,说道:“公达言之有理。”

    程嘉半天没说话,荀贞问他:“君昌,卿有何高见?”

    程嘉拈须说道:“我以为胜负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

    “重要的是这件事之后,这天下的局势会如何发展。”

    荀贞抚案而道:“君昌所言,正合我意那你以为起兵过后,这天下的局势会如何发展?”

    “八个字。”

    “哪八个字?”

    “汉家陵迟,群雄并起。”

    袁绍一旦起兵,“以州郡而犯神京”,这汉家的威严就算彻底落地了。

    经过黄巾之乱、经过凉州之叛、经过黑山大起,这汉家的江山本就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了,之所以“欲坠而未坠”,一方面是因为有皇甫嵩等名将东征西讨,得以苟延残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以袁绍为代表的士人集团希望能借此“变乱之机”而一举夺得朝权,故此尽管有汉军和义军的厮杀、有士人和宦官的内斗,可表面上还能维持朝廷的威严。

    可现在“朝权”被董卓横插了一杠子,袁绍不得不挂印北遁,这也就等同说是袁绍等人虽然在和宦官的争斗中获胜了,可在和董卓的争权中却是落败了。这一落败不打紧,接下来会形成什么样的局面?首先就会形成士人集团的分裂,一部分跟着袁绍起兵,一部分坐望,而其次董卓又绝对不会拱手把洛阳、把朝权让出的,这么一来,自就是“汉家陵迟,群雄并起”。

    这是从整体分析,往细处分析:袁绍一旦起兵,各路诸侯响应,他们各拥雄兵,有了实力和地盘,难免就会滋生各自的野望,那么就不说别的,只这些首先起兵的“诸侯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之间就极有可能会出现合纵连横,乃至彼此攻伐的情况,这无异火上加油,是在给那些“坐望”的州郡长吏们起一个示范作用,到得那时,“坐望”的怕也不会再“坐望”了。

    简言之:只要讨董的起兵一来,天下的大乱之局就要随之而到。

    荀贞问诸人:“志才、公达、叔潜,卿等以为呢?”

    戏志才、荀攸何等大才,自也是已经看到了这个发展的趋势。

    荀攸答道:“君昌所言甚是。”

    戏志才答道:“天下将乱,君侯英杰盖世,此正是应该趁势而起之时”

    荀成、许仲、辛瑷诸军中/将领都没有发过言,只是在听。

    荀贞这时顾视他们几人,问他们:“卿等俱是何意?”

    辛瑷头一个站起来。

    荀贞这边话音刚落,他就离席起身了。他按剑答道:“瑷无意,唯知君侯军令”

    荀成、许仲倒不是心怀犹豫,只是他两人久握兵权,现在讲究一个“举止威仪”,荀贞也常叮嘱他俩“行路要慢、说话要钝”,养成了这个习惯,因而没有辛瑷的动作快,慢了辛瑷一步。紧跟在辛瑷后头,他两人也离席起身,按剑应道:“成显等无意,唯知君侯军令”

    “好那此事就这么定下了只等袁本初起兵,我广陵就举郡响应”

    戏志才、荀攸诸人神色各异,有的临大事而沉稳、有的展目将来而略显激动、有的则还在琢磨此事之利弊,但在听了荀贞的话,诸人亦皆起身,齐声应道:“诺。”

    这就算是在政治、军事小集团的内部形成了共识。

    荀贞笑道:“卿等请坐。”

    待诸人坐下,他徐徐说道:“起兵讨董是大事,要想把这件事办好,头一件事该是什么?”

    众人各抒己见,众多纷纭。

    有的说筹粮、有的说募兵、有的说操练兵卒、有的说加快控制各县、有的说时刻关注洛阳政局、有的说务必要保持与袁绍和曹操的顺畅联系,云云种种,大多是荀贞在开这个会之前就想到的,但荀贞却只是一直微笑,而不发言。

    到了最末,见只有戏志才没有说话了,荀贞乃问道:“志才,卿有何见?”

    “这头一件要事,忠窃以为:应是遣使去见臧霸,并见彭城相薛礼。”

    :

74 程刘自请见臧薛 三陈领命讨郡贼() 
戏志才的观点却是与荀贞“所见相同”了。

    如前文所述,荀贞既然来了广陵,那么就是要把广陵当作他起家的根基的,大乱在即,广陵一郡之地显然是不足以争雄天下,接下来顺理成章地自然就是要和陶谦争徐州。荀贞本来是打算在“讨董”之前先和陶谦处好关系,以免“后顾生忧”,然而事不遂人愿,因为利益上的冲突,荀贞一入广陵郡就和陶谦闹了矛盾。现下来说,不管是为了使讨董“后顾无忧”,还是为了长远、也即“争徐州”考虑,臧霸和薛礼都是需要去结交、去争取、去拉拢的。

    陶谦手底下两支人马,一支是他亲信的丹阳兵,一支是臧霸的泰山兵。

    丹阳兵是不可能拉拢过来的,臧霸虽听从陶谦之命令,但和陶谦的关系更多的是像“奉陶谦为盟主”,实际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自主性,如能把以臧霸为首的泰山兵拉拢过来,或至少让他们在荀贞和陶谦间保持一定的中立,对荀贞的近期、远期的大计无疑都是大有利处的。

    但现下来说,荀贞在徐州尚处在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比不上陶谦,能否把臧霸拉拢过来、或让他保持一定的中立性还是个未知数,这么个情况下,彭城相薛礼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从到广陵至今,一说起彭城相薛礼,荀贞听到的都是陶谦和他的“恩恩怨怨”。

    彭城这个地方,真是个好地方。

    首先,战略条件好,彭城国的郡治彭城县即后世之徐州,兵家要地;其次,彭城国的辖地虽不广,大约只有广陵的三分之一,是徐州五个郡国中辖地最少的一个,但辖地虽窄,人口却不少,最盛时,人口有近五十万,而广陵虽然比它大很多,单论人口的话还不如它,广陵最盛时人口也才四十万出头;再次,不但人口相对来说较多,而且农业经济相对也较好,彭城境内有个微山湖,面积挺大的,水产也丰富;最后,徐州共有三个铁官,其中一个就在彭城。

    兵家要地、人口多、经济好、又产铁,彭城怎么能不是个好地方?

    所以,陶谦觊觎久矣,早就想像控制下邳等郡国一样把彭城收入囊中,可也正因为是个好地方,彭城相薛礼当然不肯拱手相让,而又因为彭城各方面的条件都好,他也有底气和陶谦对着干。总而言之,从去年十月陶谦到任以来,这两个人之间的斗争、矛盾就没有停止过,一直闹到现在,早就不可开交。

    荀贞如果遣一使西北而上,去至彭城,要把薛礼拉到自己帐下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但如“只是和他结个盟友、共同对抗陶谦”,这却是完全可以,也是必然能行的。

    荀贞笑道:“志才所言,正我所欲”环顾席上,问诸人道,“卿等谁愿为我去见臧都尉、去结薛彭城?”

    程嘉挺身而出,大声说道:“嘉愿赴琅琊,为明公去见臧霸。”

    程嘉豪气任侠、能言善道,正适合去见同为轻侠一流、现与陶谦为主从关系的臧霸。

    刘备为了能够独领一军,急於立功,这时忙也离席起身,伏拜言道:“备愿为君侯去结薛礼。”

    “结薛礼为盟”这件事是很有把握的。

    因而派去见薛礼的人不一定需要能言善道,但“这个人”却一定是要“忠厚朴实”,至少是要能给人以一种“忠厚朴实”的感觉的,以能给薛礼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荀贞沉吟片刻,心道:“玄德倒是个好人选。”

    刘备绝非能言善道之人,他话不多,有时坐在那儿,他能半天都说不了几句话,但要论“忠厚”,他却是绝对能给人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