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成常事。只恨如今名将或老迈,或身死,相继凋谢,再无人能似张然明、李元礼为我大汉守御边疆,外御贼患了”

    张奂,字然明。李元礼,即大名士李膺。他两人都任过度辽将军,屡破鲜卑。在他们任职的期间内,边境清静无事。只可惜,因党锢之祸,李膺杀身成仁,而张奂今年已七十七岁了。

    江禽劝说道:“大丈夫当立功边境。张然明、李元礼虽或年老、或身死,但我大汉人才辈出,自有后辈俊杰为国家保境安民,荀君何必如此喟叹?……,便不说别人,只说荀君。君文武兼备,知兵法,只用两月有余便将百余里民操练得有精卒模样,假以时日,名入朝廷,必能得天子重用,区区鲜卑胡患何足道?”

    江禽不知荀贞的心事,荀贞的喟叹一方面是因外患,但更多的是为即将到来的内患。可以预想当黄巾起事后,曾经强盛无比的帝国必将会内外交困,正如这风雪一般,风雨飘摇。不过,此中意思不足为外人道也。荀贞看了他一眼,喃喃地说道:“‘大丈夫当立功边境’。”

    最早见江禽是在许仲家的院子里,被秦干赶出去后,他愤而拔刀。当时,荀贞以为他是一个鲁莽的勇夫,但随着接触得日深,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却又发现他进退有度,分明是一个颇有心计之人,也曾因此暗忖,莫非他那日的拔刀是专门做给许仲的朋党们看的?

    有了这层的顾虑,虽因江禽在诸游侠中的地位仅次许仲,不得不拉拢亲近,但对这个人,荀贞一直都自觉不自觉地抱有警惕。今日,又闻他口出豪言。荀贞心道:“又或者这一句话才是他的肺腑之声?”拍了拍他的手,顺便将他肩膀上的落雪打落,出言赞赏,“张然明少立志节,与友人言:‘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伯禽,你刚才的这句话正与张然明此句暗合啊”

    江禽哪里知道张奂早说过类似的话?登时大喜,问道:“果真?”

    “我还能骗你不成?”

    “早就听说张然明与段纪明、皇甫威明并称‘凉州三明’,是我大汉良将。果然不假”

    刚还对荀贞说“何必喟叹”,江禽自己却也紧跟着喟叹起来。他握住佩刀的刀柄,顾望远近飘雪,叹气说道:“唉,可惜我生在中原,没有能生在边疆家中又有老母,不能远游。‘立功边境’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了,更也不知今生能不能如张然明一样威震鲜卑胡奴”

    记得很早前,荀贞听杜买说过他的志向,说他“连百石吏尚不敢想”。江禽只不过是一个黔首轻侠,论起志向来,“立功边境,威震鲜卑”,却是远胜杜买了。刚想起杜买,就听见他在远处招呼:“荀君,要不要开始操练了?”

    “这就开始”

    荀贞止下思绪,当先带头,余人随后,一行人行在漫天的雪下,迎着寒风,朝向精神抖擞、等待操练的里民们走去。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

6 闻寇() 
第一更。

    ——

    操练完后,荀贞回到亭舍,看戏志才的回信。

    回信里没什么特别的内容,毕竟他两人只见过一面,虽说戏志才对荀贞的评价颇高,但交浅言深,君子所戒,所以大部分都是客套话,有价值的只有一句:说他过些天可能会再去颍阴,如果荀贞方便,他可以绕道来一趟繁阳。

    把信看完,荀贞铺开信笺,提起毛笔,磨开了墨,开始回信。

    他用的楷,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写得也很客套。客套话说完,作为对“戏志才将来颍阴”的回应,在末尾写了两句诗:“鸟嘤嘤兮友之期,念高子兮仆怀思”。这两句诗出自本朝初年隐士梁鸿所作之《思友诗》,用在此处,正是应景,又在后边写道:“颍阴一别,如马失群。君之风采,仆念至今,相别旬日,如隔三秋,闻君复来,喜不自胜。将备佳酿,悬榻相迎。”

    把信封好,他叫来程偃,说道:“阿偃,你有十几天没得休沐了,这阵子累得不轻。给你放两天假,一则回去陪陪你家贤妻,二来你帮我把这封信送去阳翟,给戏志才。”

    程偃今儿陪许仲去了许家,刚回来不久,他接过信,恭敬应诺,迟疑了片刻,又道:“上次高家之事多亏荀君相助,若无荀君,便无小人夫妻。俺那丑妻早说想请荀君来家中坐一坐,虽无好菜好酒,有一片诚心实意。……。”

    不等他说完,荀贞笑道:“你我自家人,何需客套?你也看到了,才开始刀剑、手搏、射术的操练,正在着紧时候,委实走不开。这样吧,等有空了,不必你说,我也定会登门叨扰。”

    程偃口拙,不会劝人,听荀贞这么说了,也只得作罢。

    “君卿有没有说他何时归来?”

    许仲没有跟程偃一块儿回来。程偃答道:“他说住一宿,明天一早就回来。”

    “许母身体可好?”

    “挺好的。”

    “幼节呢?”

    “也挺好的。……,平时有江禽、高甲、高丙诸人常去,东乡亭的亭长、求盗,大王里的里长也时不时地会去看看,许家被照顾得挺好。许母让我转告荀君,不必为她担忧。”

    “那就好。……,你明天就回去吧,信一定要亲手交给戏志才。若有回信,带来亭舍。”

    “诺。”

    ……

    雪下了一夜,到第二天早上还没有停,只是小了些。吃过早饭,将马借给程偃,看他走远后,荀贞站在前院门口极目远眺。官道、田地都被积雪覆盖,远处的里聚也尽被染为白色,遥遥可见一棵棵的树上都披挂雪团,如琼枝玉叶。时闻北风在田野间呼啸而过。一派清冷景象。

    官道上一个行人也没有,只有程偃骑走过去留下的点点马蹄迹印,好似绽开的墨点,延伸到远方,直到视线的尽头。一点幽香飘来,却是院内墙角的一树黄梅开了。

    ——,这树梅是荀彧遣人送来的,上个月才种下。随树同来的还有一封信,信中说:荀贞独处乡野,也许会不免寂寞,故此特送梅来,或者可为良伴。

    荀贞走过去,见那梅花、梅枝上都是茸茸的雪簇,盛开的黄色花瓣晶莹剔透,将鼻子凑上,清香缭绕,使人心旷神怡,不觉吟诵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转眼瞧见繁谭缩着手立在屋檐下,将他叫过来,吩咐说道:“去把我的笔墨纸砚取来。”话音刚落,又改变主意,“不,别拿纸了,拿片竹简罢。”

    繁谭很快拿来。

    荀贞便站在梅树前,就着适才没有用完的残墨,提笔将适才吟诵的两句诗写在了简上,并将后边两句也补充上去:“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落款处没有署名,而是画了一朵六处梅花。竹简青翠,笔墨纯黑,字为隶,古朴可爱,再配上这一首千古流传的五言诗,加上那一瓣水墨梅花。繁谭虽不识字,也觉得典雅别致,看起来甚有情趣。

    “你替我把这支竹简送去高阳里,交给我族弟荀彧。告诉他,今天梅花独开雪下,凌霜傲寒,十分高洁。为谢他赠梅之情,我故以此诗为报。……,记住了么?”连说了两三遍,繁谭才背了下来。

    “你也骑马去吧,早去早回。”

    一个早上送走了两封信。收信的对象不同,信的内容也不同,乃至“信纸”也有别。

    荀贞又将繁谭送走,看着他在雪下渐行渐远,消失不见后,没有立刻转回舍中,而是在门口又站了会儿,正观望雪景,官道上有两个人骑着马奔驰过来。行至近前,看得清楚,其中一个正是刚刚离开的繁谭,另外一人年岁不大,黑衣白裘,挟弓矢、带长刀,却是文聘。

    荀贞出门下阶,迎上来,笑问道:“仲业,下着雪你怎么来了?”

    文聘勒马停在十数步外,利索地翻身跃下,牵马走近,先给荀贞行了个礼,然后说道:“正是因为下雪,所以小侄才能得空。”

    “怎么?”

    “仲通先生起了雅兴,约了几个友人,带了伯旗和公达两位兄长去颍水泛舟。小侄故此得空,才能前来问候。”文聘从马身上解下一个布囊,双手呈给荀贞,“前几天小侄在市中见了件狐裘,觉得还不错,便买了下来。天时日冷,还请荀君不要嫌弃,权作寒衣。”

    “你来就来了,还买什么东西?”

    荀贞亲热地拉住他的手臂,示意繁谭接过狐裘。文聘因感谢荀贞将他引荐入了荀衢门下,三天两头地常来,每次来都必会带些礼,刚开始时,荀贞坚辞不要,等慢慢的两人熟悉了,交情也渐渐深了,便就不再拒绝。不过所谓:礼尚往来,每收一件礼物,他也必会回赠一件。——有时候,互送礼也是一种能快速拉近关系的好办法,至少不会让彼此觉得对方是外人。

    繁谭羡慕地接过包裹,问道:“狐裘?不便宜吧?”

    文聘笑了笑,没回答他。好歹文聘也是“大家”出身,又是个有志向的人,十几岁便远来颍阴求学,自与繁谭不同,不会把钱财看在眼里。繁谭虽没得到文聘的回答,不觉尴尬,自说自话,说道:“前年冬天,俺见蔷夫谢武穿了件裘衣,问他多少钱?好家伙,好几万钱呢”说着,从怀中取出竹简,交还给荀贞,“俺还没出亭部,就碰见了文君,……。”

    文聘接口说道:“听繁谭讲,荀君有信给文若么?雪下路不好走,小侄自作主张,叫繁谭回来了。等小侄回去,顺道给文若捎去就是。”

    “好。”

    一个“自作主张”显出了两人日渐亲近的关系,荀贞自无不允之理,一手拿着竹简,一手拉着文聘进院。繁谭拿着包裹,牵马随后跟入。

    一进院门,文聘就闻见了一股清香,缘香看去,见到了墙角的梅花:“呀,文若送的这树梅开花了?”

    荀贞顺手把竹简递给他,笑道:“我给文若写的信便是讲这花开了。”

    竹简冰凉,花香扑鼻。文聘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