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贞对此,可谓左右为难。

    不过还好,因清楚历史走向之故,早在出兵前,他对此就有了心理准备,所以为免后顾之忧,提前在广陵布置好了一番局面,至少到目前为止,广陵郡中尚还安稳,陶谦虽窥伺在侧,却因袁绥和姚昇等理政井然、陈褒等陈兵郡界,以及郡中士大夫多拥护荀贞之故,暂时也还没有什么举动,故而荀贞倒是仍可以安心地待在颍川,等待战机,以再次出战。

    “等待战机”,这个战机,指得自然是董卓兵“厌战思归”之时。

    现在天子刚西迁不久,董卓亲坐镇洛阳,又是散财、又是掘墓、又是赏赐妇人,财货美人的激励下,董军上下的斗志尚高,可洛阳毕竟已被烧为废墟,城内外的居民也都被迫迁徙去了长安,待以时日,那董军的将士中胡人众多,便是汉人兵士,因多来自凉、并这些汉胡杂居之地,亦有不少都沾染了胡人的习俗、脾性,换言之,大多是野惯了的,肯定会不耐在此人烟罕见的废墟之所久待,必有思归之意,而只要他们起了思归之意,这仗就好打了。

    说到底,打仗打的是士气、是人心。

    董军将士都想离开洛阳了,不想在这里待了,便是他们人马再多,器械再精,战力再强,人心一去,士气一无,便是袁绍、袁术兄弟和酸枣联军仍不肯出战,只荀贞和孙坚两支人马,荀贞也有一定的把握击败他们,获取胜利。

    事实上,在原本的历史中,为何在曹操、鲍信、孙坚接连败北后,孙坚能败而复胜,甚而一鼓作气,抓住机会,长驱直入,进一步地把吕布、董卓都又接连击败,终兵入洛阳,成就为后世赞颂的忠烈威名,其中固是有孙坚猛鸷之因,可最根本的缘故,在现今掌兵已久、熟知沙场兵争事的荀贞想来,应也正是因为那时的董兵已无了斗志,都厌战思归了,要不然,孙坚再猛,肯定也是难以进洛阳半步的,——要知,即使在董卓死后,那凉、并集团却依旧兵势盛壮,还又把持朝廷、扰乱天下了很久,由此足可见其强。

    孙坚之胜,非因人力,实因时势。

    人力有时而穷,时势却是无可违逆。

    荀贞这几年位居高位,通过与曹操等人的结交,也算是亲身介入到了朝中高层中的争斗,通过亲身的感受,加上他对历史发展的了解,两相映证,他渐渐明悟到:争权势也好,争天下也罢,争得不是人力,争得其实就是时势。

    有那么一等人物,能够抓住时势,借时势而起,可在荀贞看来,这等人物却还算不得英雄,至多是个豪杰,真正的人杰应该是不但能借助时势,还能因力施力,在目前时势的基础上再创造出一个有利自己的新时势,此即所谓之“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荀贞之前给曹操的信,信中写天下英雄气,曹操独占五斗,严格说来,这一句话不算“奉承”,汉末之际,群雄并起,可既能抓住时势、又能创造时势的实则无几,曹操为其魁首。

    也因了有此明悟,闲暇时,荀贞现下想得最多的就是这个“时势”了。

    讨董,是个时势,能够借机起兵;董兵思归,也是个时势,可以借此名压诸侯;讨董之后,群雄逐鹿,也是个时势,可借之夺占地盘;可再之后呢?

    荀贞以为,他就该创造时势了。

    不能总是顺应时势,顺应时势的豪杰不少,袁绍、袁术、张邈、桥瑁、刘岱等等这些人,包括后来割据各地的诸色人等,他们都可以说是顺应时势的,要想从他们这么多人中脱颖而出,非得再造时势不可,只有造出一个有利於自己的新时势,借助其浩浩荡荡、无人可以违逆的势头,也即所谓之“天下大势”,又可称之为“人道天命”,才能轻取天下,再造乾坤。

    可是,这个时势他又该怎么造呢?

    他现在还没有一点头绪。

    收回思路,把目光重投注眼下,荀贞听到荀攸正对他说道:“君侯,今我军虽暂归颍川,屯驻休养,可为来日与董军再战计,以我愚见,似最好也不要空坐等机,不防未雨绸缪,先下些闲着。”

    “下些闲着?”

    “正是。”

    “如何下些闲着?”

    “我有一计,君侯如肯按计行施,来日或可用上。”

    :

46 离间难离明智主 谗言每自小人来() 
荀贞问道:“是何计也?”

    荀攸说道:“君侯与徐荣为故交,今可多与他信来往,常馈礼物。 ”

    “……,公达这是在想让我行‘离间之计’?”

    “正是。”

    “徐荣兵在荥阳,扼守的是酸枣军入洛之途,便是行离间之计,也用不着行在他的身上吧?”

    徐荣现带兵屯驻在洛阳东边,其当面之敌是酸枣联军,上次曹操就是被他在荥阳一带打败的,而荀贞、孙坚如要再战,却是绝不会走荥阳这条路,而还是会选从梁东入河南尹境内的,所以说,便是对徐荣行了离间计,而这个计又即使成功了,对荀贞、孙坚的再次出战似也无用。

    “正因为此,我才说这是一个‘闲着’,……也许没用,但说不定也会有些用处呢?”

    荀攸这话说得有道理。

    反正对荀贞来说,如按荀攸此计行之,就算事不成,也没啥损失,而如果事成,又万一将来真的能碰上徐荣,那就赚大了,——只是,从道义上看,这么做似是有点对不住徐荣,不过话说回来,兵争天下,固是不能不讲道义,可如事事皆依道义,却也不成,那就成宋襄公了。

    荀贞叹道:“公达言之有理,只是如按公达此计行之,那董卓素暴虐酷残,倘真因此生疑,吾恐会不利徐将军啊吾与徐将军相交多年,见面虽不多,然意气相投,实不愿害他也。”

    戏志才、荀攸相顾一眼,笑而不语。

    荀彧说道:“兄与徐将军之交是私情,今与董卓所争者是大义,私情虽重,然较之天下大义、汉室苍生,却仍远不及也,公达之计,固是闲着,或许无用,可万一真能成、又真能用上,却是必会极有利於我军的,兄长,万不可因私情而忘大义啊。”

    “可我担忧如我这样做,或会危害到徐将军的性命啊”

    “今我等四路义军、数十万步骑环驻在外,声势浩大,董贼便是再暴虐酷残,断也不敢因一点疑心而就诛前线大将,我料之,纵是计成,真的引起了董贼的怀疑,徐将军也定性命无忧。”

    “文若言之甚是,也罢,就依公达此计,我这就给徐将军写一封信去。”

    荀攸笑道:“君侯信中不需写太多言语,聊聊数语,足托思念即可。”顿了顿,又道,“送给徐荣的礼物也不需贵重,要是平凡无奇越好。”

    礼物如果太过贵重,这就显得造作了,越是平常的东西,比如一件衣服,又或一盒特色的吃食,平凡之中,方越能显出荀贞和徐荣的交情深厚。

    当下,荀贞写了封信给徐荣,又叫人备了点礼物,即令快骑给徐荣送去。

    却说了:与其离间徐荣,何不离间胡轸?毕竟胡轸才是挡在荀贞、孙坚入洛路上的董军诸将。这却是因为,荀贞和胡轸没甚交情,就是写了信去、送了礼去,也肯定是难以引起董卓的怀疑的,想那董卓也是通晓兵法的,必骗不过他,会被他看出这是荀贞在用挑拨离间之计。

    十余日后,徐荣在荥阳附近的董军驻地收到了荀贞的来信和礼物,从这天开始,往后每隔个四五天,就会又再收到荀贞的一封来信、一点礼物。初时,徐荣以为荀贞是真的想他了,不以为意,然次数一多,他难免就会警醒过来,明白荀贞这是在离间计,是想让董卓怀疑他。

    董卓军中多凉州人,徐荣是唯一一个非凉州籍的重要将领,在董卓军中,他的地位本就尴尬,不少凉州将士把他视作外人,把他排斥在圈子之外,而今荀贞信、礼物常到,少不了就会有人犯嘀咕,更少不了会有人向董卓告密。

    徐荣拿着荀贞写来的信,独坐帐中,看了半晌,最终无可奈何,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道:“荀侯啊荀侯,你这是在逼我啊。”明知荀贞用意,他也没有办法,只是叫来卫士,命之把荀贞写来的信统统送去洛阳,呈给董卓,希望能以此打消董卓的怀疑,自证清白。

    董卓先是接到密报,继又接到徐荣派人送来的荀贞信件,示於左右诸将观看。

    诸将看罢,有人嗤笑说道:“此离间计也荀贞小儿智拙矣竟欲以此乱我军心?可笑。”

    董卓以为然,点了点头。

    又有人说道:“却也不可不防。徐荣与荀贞旧年相交,我听说他俩交情不错,徐荣非我凉州人,与我等本就不同心,他要真投到了荀贞那边,却也是个麻烦啊。”对董卓说道,“相国当早做准备,以防万一。”

    先前说话那人不以为然,说道:“徐将军虽非我凉州人,然从相国多年,受相国提拔之恩,忠心耿耿,每遇战,冒矢石,常先登,我有一次曾与他在酒后袒衣比伤,他的伤比我还多,如此忠耿,战不畏死,他又怎会背叛相国?况今山东兵马虽盛,却各存异心,袁氏兄弟、酸枣诸人皆不足提,唯荀贞、曹操稍敢战,而亦皆败北而归,他们肯定是打不赢这一仗的,此识者之所共知,徐将军又怎可能会看不清形势,於此时叛离?……那不是自投死路么?”

    董卓说道:“不错,徐荣素来忠心,绝不会叛我的,这不过是荀贞小儿的离间计罢了。”

    却又有一人说道:“相国,末将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说。”

    “相国知道,我族弟在徐荣军中为军候,去年底,我听他讲,说徐荣尝醉后牢骚,说这些年来为相国出生入死,讨叛羌、平黄巾、击韩遂等,几次险死,而仍遇危不惧,逢战皆愿为先锋,相国帐中诸将,论功他本当第一,可相国此次封赏,却只任他为中郎将,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