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袁忠既素著清名,与袁绍、袁术这一脉世代公卿的富贵不同,走的是“名士路线”,那么他往年自然会与颍川的名士们多有来往,也自然就会和荀氏族中有过来往。

    荀贞和他虽然不熟,但那是因为荀贞的祖、父辈只是荀氏的一个小支脉罢了,荀攸则不同,荀攸是荀氏两大主脉之一的后人,早些年时,他在族中是见过袁忠的,以他父辈和袁忠的交情,再以荀氏的清名,再以荀贞的“忠义”和陶谦的“犯逆”为说辞,十有八/九是能够说服袁忠,让他同意荀贞遣兵驻到沛国的。

    可这也只是“十有八/九”,不能十成十的把握。

    程嘉问道:“若是袁忠执意不肯,又该如何?”

    荀彧这时插话说道:“袁忠之父,昔年曾为彭城相,在任有名声,而今彭城无过,却可能要遭兵乱,为使彭城人更念其父之恩德,我料之,公达此去,功必告成。”

    袁忠的父亲袁贺早年间曾经任过彭城相,这固然和袁忠没有什么关系,可一个“孝”字在前,只要荀攸能把帮助彭城和“孝父”这个事儿联系到一起,以袁忠的生性,他肯定就会同意的。

    程嘉拍案叫绝,笑道:“我却是不知袁忠之父任过彭城相,既然如此,事必能成了。”

    这就是士族、州郡冠族的优势了,一个是交游广阔,人脉充足,一个是消息面的来源广,能知道很多当下、过去的政坛人物和故事,两下一结合,自然天然地就高出普通人一头。

    当下议定,荀贞决定便按戏志才、荀攸、荀彧诸人的意见,选捡一支兵马赴沛。

    :

64 报闻荀兵入符离 徐州群臣心各异() 
出颍川郡,向东直行,是陈国,过了陈国,便是沛国。 沛国的国都在相县,从阳翟到相县道路通畅,而且并不太远,五百多里地。

    荀贞选了文聘领军,分给他了两千兵马,以督粮为名,使去沛国,荀攸亦从军行之。

    出了颍川郡界,借道陈国,数日后,荀攸、文聘入了沛国境内,荀攸叫文聘暂停军在郡界不前,自带了几个从骑,先去相县面谒袁忠。

    见到袁忠后,荀攸以言辞动之,果如荀彧所料,没费什么劲儿就说服了袁忠,得到了允许。

    荀攸乃召文聘入府,与袁忠相见。文聘出自南阳大族,也是士族子弟,和袁忠颇有共同语言,文聘经过这么些年的打磨,言行又十分沉稳,很快就得了袁忠的好感和信任。

    见事情已成,荀攸没有在沛国多留,只待了两天,等文聘领兵离开相县、往去符离后,他也跟着告辞,折返回了颍川。

    符离是沛国的一个县,是荀贞等人议定的此次文聘之驻兵地点。此县在沛国东境,处在沛国、彭城和下邳三郡的交界地,往北去三四十里便是彭城,往东去百里上下即为下邳。

    有了文聘的两千兵马驻扎此地,远则可以隔着下邳郡呼应屯驻在广陵郡西的陈褒部,近则可以呼应北边彭城郡内的彭城相薛礼部,事如有急,因距阳翟只有五六百里,骑兵数日可至,荀贞、孙坚也可以及时支援,想来应足可以震慑陶谦,使其不敢妄动了。

    ……

    徐州东海郡,州治郯县。

    州府。

    陶谦没多久就获知了“荀贞分兵两千,以文聘为将,用督粮为号,兵入沛国,屯驻符离”的消息,他召集左右亲信、得用的府吏,询问大家的意见。

    他先说道:“荀广陵以督粮为名,分兵驻入符离,卿等以为荀广陵这是何意?”

    座上一人,应声答道:“若是督粮,当至广陵,今屯沛国,其意必不在粮也。”

    陶谦看去,见这人高冠伟服,姿态威严,却正是治中从事王朗。

    又一人接着说道:“广陵道远,府中亦少粮储,我闻荀广陵之粮,实是多得自豫州,自他起兵至今,已数月矣,从未见有广陵输粮与之,而今他却以督粮为名,兵入符离,以我观之,其意必在彭城。”

    陶谦再看去,说话者是个三十来岁的士子,此人眉眼与陶谦有几分相像,却是他的长子陶商。

    陶谦目光转向座上另外几人,问道:“元达、元龙、子仲,卿等以为呢?”

    “元达”是别驾从事赵昱,“元龙”是州典农校尉陈登,“子仲”则便是东海巨商糜竺了。

    赵昱、陈登、糜竺三人,或名重州中,或族为冠姓,或家资巨万,都是陶谦府中可与王朗并名分座的人物,乃是除了笮融、臧霸等人之外,最得陶谦重用的州吏。

    糜竺心道:“我与广陵多有来往,虽固是因此而更得了方伯重用,可我闻之,却亦颇为方伯所忌,今方伯意取彭城,荀侯却分兵遣驻符离,明显是在为彭城撑腰,……当此微妙之时,我却不可多言,以免自误。”

    去年,因被旧友、广陵郡的上计吏秦松说动,糜竺决定“左右逢源、借力使力、以自抬身价”,遂与广陵生意来往,卖给荀贞了不少的铁、粮诸物,解了荀贞的燃眉之急,最后果如秦松之言,他果因此而更得到了陶谦的示好和重用,可却也同时不可避免地得到了陶谦的一些猜忌。

    些许的猜忌是可以接受的,可如果猜忌转变成忌厌,那就得不偿失了,故而,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他於是决定一言不发。

    糜竺不说话,赵昱也不吭声。

    赵昱素以“高洁清廉”自许,自视为本州清士,早前是被陶谦逼着出仕,这才当了州别驾从事的,老实说,起初的时候还好,他虽是被逼出仕的,可陶谦重其名德,为能借得己用,礼遇他甚重,可随着接触的时间越长,他越是反感陶谦的强势和野心,私下里他曾对密友说:“陶徐州族声不显,成名於军伍间,性傲而刚,欲远而强,实非良主”,已是数有挂印辞遁之意,只是迫於陶谦的强硬,害怕会被陶谦抓回,受刑狱之罚,因而才在州府待到今日。

    他既然是越来越反感陶谦,并且他本来就是不赞同陶谦进攻彭城的,——彭城又没什么错,又不是造反起乱了,你陶谦无缘无故地去打它算怎么回事?别说你不是徐州牧,只是个徐州刺史,你便是徐州牧,也不能无缘无故地去进攻治内一郡啊这太不像话了。视朝廷为何物?视纲纪为何物?这岂不是把自己看成了土皇帝,把徐州看成了是他陶家的天下?形同反逆。并且,再则还有一样,你陶谦是扬州丹阳人,可那彭城的百姓却是徐州人,虽不是赵昱的同郡乡人,可却是同州,共在一州,彭城的士人,赵昱也是认识、相熟不少的,兵乱一起,定有亡者,你一个扬州人,为了私利,去打徐州人,因畏陶谦的威势,赵昱没强烈反对已是心中有愧,这么个情况下,又可能还支持陶谦,积极地为他出谋划策?因是之故,他也不出声。

    不过,赵昱和糜竺虽都是不出声,本质上却是有区别的。

    糜竺是为了自家在州府内的地位着想,赵昱则是因为根本就反对陶谦攻取彭城,也正是因了这个缘故,对荀贞分兵遣驻符离这件事,赵昱心中其实是“很欢迎”的。他当然知道荀贞分兵驻入符离,说到底,不是为了徐州人,不是为了彭城人,而也是和陶谦一样,是为了私利,所谓唇亡齿寒,彭城一下,下一个肯定便是广陵,所以荀贞出兵符离,可不管荀贞是为了何种缘故,至少看起来他似乎可以遏制住陶谦的野心,这就是好事,对徐州人来说,就可以避免无谓的战火。

    陶谦目见赵昱、糜竺两人皆默然不语,心中不悦,只是他颇有城府,脸上没有显露出来。

    事实上,陶谦此次欲趁机取彭城,之所以没有马上展开进攻,而只是先摆开一个态势,其中固然是有忌惮荀贞,担忧荀贞会回师驰援之故,另外却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正是:在他的府内、帐下,如丹阳人笮融、兖州人臧霸等固然是不反对、或而支持他的,可如赵昱这样的徐州当地士人,却有不少都对此明确地表示了反对,甚而是非常强烈的反对,内部的意见不一,陶谦因而也不好轻举妄动,毕竟他是在徐州为刺史,不能无视徐州本地士人的意见和舆论。

    糜竺、赵昱不说话,陈登开口了。

    :

65 私家谁顾公家事 唇齿未必肯相依() 
陈登说道:“我亦以为荀广陵兵入符离,其意必在彭城。 %顶%。点%。小说 。23wx。”

    陈登出身州郡冠族,本身又才华横溢,年纪虽轻,然已显露出有命世之才,自被陶谦辟拜为徐州的典农校尉以来,抚农垦田,修缮水利,成绩斐然,深得陶谦的重用。

    陶谦见他开口,心中甚喜,缓声问道:“元龙,那以你之见,荀广陵如真是意在彭城,该如何应对?”

    “彭城相傲慢,数犯忤明公,固当惩之,可今荀广陵既已兵入符离,以在下愚见,攻伐彭城这件事恐怕是不得不要缓上一缓了。”

    陶谦不置可否,只“噢”了一声。

    陶商听了这话,有点不乐意,说道:“陈校尉未免言过其实。”

    陶谦问道:“怎么?”

    陶商侃侃答道:“荀广陵兵虽已入符离,可据报,这入符离的荀兵只有两千人而已,带兵之将亦非姜显、荀成、辛瑷等荀广陵帐下的诸位上/将。寡兵弱将罢了,纵入符离,何足道哉?彭城相薛礼自恃郡富、器精,一向来不把父亲放在眼里,多次犯上,早当惩之岂能因荀广陵区区两千分兵之故,便就此打住,偃旗息鼓,班师而还?如果这么做了,定会为州人笑,为天下人笑父亲,儿以为:压根就不必去理会荀广陵那两千弱兵,只管两路并进,共击彭城,彭城地狭,没有什么山川大阻,只要父亲下了决心,并决心不改,取之易也。”

    陶谦问陈登、王朗诸人:“卿等以为呢?”

    王朗拈须不语。

    陈登说道:“明公明鉴:入符离的荀兵固然不多,只有两千,可荀广陵善战,麾下皆精兵强将,这两千兵马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