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是空有一个“州牧”之衔也掌握不了一州之地,而如有兵马,便是只得一个“州刺史”之衔又有何妨?因而,他闻得荀贞此言,又惊又喜,说道:“这、这……,表我为豫州刺史?贞之,此事能成么?”

    荀贞表孙坚为豫州刺史,这很简单,一个奏表就够了,可要想坐稳这个位置却就难了。

    难在两个方面,一是州内,二是州外。

    首先来说州内。

    豫州是大州,州内名士多,士族多,历年来凡是能出任豫州刺史的要么为儒林名士,要么便是出身自公卿贵家,就拿最近的这几任豫州刺史、豫州牧来说:王允,出自名族,家为州郡冠姓,世代为宦,本人也有才干,现为朝中尚令、司徒;黄琬,也是出身名族,他的曾祖黄香做过尚令,他的祖父黄琼当过太尉,他本人在豫州牧的任后也出任过朝中的三公之位;孔伷,虽然没有什么才能,可他却也是出自名门,知名天下,乃是很有名气的一个士林名士。

    孙坚和他们比,完全没得比。

    那么以孙坚的出身,他能压得住州内的那些名族、右姓么?州内那些郡国的太守国相又肯会听他的命令么?

    这是一个难点。

    再一个说州外。

    豫州地处中原,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向来是难以坐守的,现今之时,又北有袁绍、南有袁术,袁绍、袁术之间,又还有张邈、刘岱等等的各路诸侯,凭孙坚的兵马实力,他能抵得住这些人的虎视眈眈么?

    这是又一个难点。

    荀贞对此,却是早已想得清楚了。

    他令侍卫在自己席后的典韦等人退下,又请孙坚把孙坚的左右也都退下,当帐中只剩他与孙坚两人后,他对孙坚说道:“袁本初觊觎冀州,袁公路意在荆州,如张孟卓诸辈,碌碌无为,不足提也,今能扶助汉室、讨逆平乱、为民解倒悬者,唯数人而已,卿与我可算其二。卿如能得豫州,则卿在颍川,我在广陵,东西呼应,携联成势,纵有一时之内忧、外患,不足定也,卿又有何忧?”

    孙坚听出了荀贞的意思。

    “孙坚在颍川,荀贞在广陵”,这话的意思明显是在孙坚得了豫州刺史位后,荀贞就要图谋徐州。如荀贞真能占下徐州,那么到得那时,豫州、徐州两州结盟,确可算是一股强大的势力,便是袁绍得了冀州、袁术得了荆州,荀、孙只要联手,也足能相抗了。

    孙坚不觉地就又想到了那方传国玺上,他心道:“方得传国玺,便又将得豫州,……如我果能得豫州为资,再与贞之为盟,日后功业恐难言说”又是激动,又是振奋,遂对荀贞说道,“此事果如能成,我自当与卿为盟,共讨不臣,以扶汉室。”

    话说到这个程度,两人已经不需要再多明言了。

    他两个之前讨董时虽也是盟友的关系,可那个盟友只是为了单纯的讨董,算是一个军事上的暂时结盟,但现在的这个盟约却是完全不同,不单有军事结盟的内容,而且也有了政治结盟的内容,并且这个结盟也不再只是暂时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盟约了。

    荀贞、孙坚相对一笑,两人俱是心情振作。

    不过在这振作之中,两个人也各有一点忐忑,更有压力。

    就不说袁绍、袁术,便只豫州的那些郡国守相、徐州的刺史陶谦,这些就没一个是省油灯的,摆在他俩面前,需要第一个跨过的难关便是他们。

    好在有一点,现在袁绍尚未得冀州,袁术亦未得荆州,他两人各有强敌需要对付,这就给了荀贞、孙坚立足豫、徐,从而彻底把此二州掌控在手的时间和机会。

    荀贞使人连夜写成奏表,以孔伷病百日应辞为由,表孙坚为豫州刺史,次日传送各地。

    同时,孙坚也写了一道奏表,却是表乐进为下邳相。

    :

104 陶恭祖待以时变 荀贞之只争朝夕() 
早先为了帮助彭城国抵御陶谦的进犯,荀贞曾遣文聘领兵进驻到了沛国的符离一带,文聘现今仍尚在符离,这次荀贞归还广陵,顺路经过符离,文聘自带军过来会合。

    由谯县往东南,可至符离,再往东南,便是下邳国了。

    下邳国,下邳县,郡府。

    笮融闻报,得知荀贞统兵将至。

    他帐下一将,名唤胡兰,离席挺身说道:“荀贼欲图下邳,可恼可恨他要归广陵,必须先经我境,今他统兵将至,以末将之见,不如陈兵淮水,把他阻之在外”

    淮水从下邳国的南部经过,横穿国内,往东北而去,经过广陵郡的西北部,最终流入海内。也就是说,荀贞要想回广陵,必须得先过这一条淮河。

    笮融懒得理会胡兰的这番胡言乱语,抬起眼皮,瞅了他一眼,眼皮子又耷拉了下去。

    胡兰见笮融不吭声,不知他是何意,因又说道:“明府如不阻之,坐看荀贼归广陵,那就是纵虎还山。以下将愚见,正该趁着他还没回到广陵的时候,把他挡在外头,如此一来,他就是无根之萍,自保尚且难全,更别说再图谋下邳了我下邳从此便就安矣”

    见胡兰一个劲地说,笮融不开口是不行了。

    他说道:“好,给你精兵三千,你去把荀贼挡在外头吧。”

    胡兰愕然,说道:“荀贼兵马有两三万之众,只三千人,末将如何能将他挡在郡外?”

    “你不是说陈兵淮水么?有淮水之险,三千兵马还不够?”

    “如我文聘已占我淮水渡口,又如无陈褒在东阳列阵,窥我盱台,三千兵马自是足矣,可现今西北有文聘占渡,东南有陈褒窥境,只三千兵马如何能够?”

    淮水源自荆州南阳,由南阳一路向东,在入下邳之前,先经过的是沛国南界和东南界,换言之,即是说,淮水有一段是位处在沛国和下邳的交界处,早在荀贞到沛国前,文聘就接了荀贞的密令,遣兵一道,先行到了沛国和下邳的交界处,占据了一个渡口。

    东阳是广陵的一个县,与下邳相邻,自东阳往西北,六七十里便是盱台,盱台是下邳的一个县,临淮水,乃是下邳境内一个的临淮重地。从荀贞出兵时起,陈褒就屯兵在东阳此地。

    荀贞岂会不知淮水之险?

    他既心图下邳、徐州,那么在他当初出郡的时候,他当然首先就会考虑到等打完董卓,他该怎么回郡,而回郡的道路又会否安全这个问题,故而对此他是早有安排。他的安排很见成效,现今也正因了他的安排,文聘、陈褒两路隔河呼应,保证了他回郡道路的畅通和安稳。

    笮融说道:“我郡中有多少兵马,你又不是不知?能战者不过数千。既惧荀贼兵多,自觉不能挡之,那你还说些什么?”

    胡兰说道:“我郡中兵马虽不多,方伯那里却兵马强众,明府何不遣使一人,即去州府,问方伯借兵?”

    笮融心道:“方伯如肯借我兵马,我还用等到现在?”

    却是:“把荀贞挡在郡外,使其不能归广陵”这个办法,笮融是早就想过的了。因自家郡中兵马不足,他也早就遣人秘密地去过州府,问陶谦借过兵了。奈何陶谦因畏荀贞、孙坚的联兵之盛,担忧如果现下开战,会引来孙坚对荀贞的相助,而以他一人之力,他又自知断难是荀、孙的对手,故而没有同意笮融的请求,反指示笮融,叫他不要无端生事,且先忍耐。

    在给笮融的信中,陶谦讲述了一下他的应对之策。

    一方面就是他对陶商、陶应说的那些:现在不可急着与荀贞交战,而应是耐心地等待时局变化,首先,孙坚初得豫州,州中必有不服,稍等时日,豫州或会生乱,而豫州一旦生乱,孙坚自顾不暇,自就会难以相助荀贞;其次,同时,袁绍、袁术因荀贞表孙坚之故,大概也不会相助荀贞;又同时,广陵养不了太多兵马,时间一长,荀贞必会遣散部曲,从而兵马变少。

    再一方面,陶谦对笮融说,他已遣使前去鲁阳、丹阳,分别面见袁术和丹阳当地的一些大族,意与袁术及丹阳士族结盟。

    这两个方面结合,豫州或会生乱、荀贞不得不遣散一些部曲这两件事如果能如陶谦所料,而与袁术、丹阳士人结盟之事若又能成,对陶谦而言之,那便是“彼消此长”:荀贞那边没了助力、部曲兵马变少,他这边却是多了助力,等到那个时候,再与荀贞决战,胜之不难。

    陶谦把他的这个对策总结为了八个字,那便是:“不可急战,待以时变”。

    老实说,笮融虽知荀贞善战,但最初和荀贞接触时,他对荀贞其实谈不上什么畏惧,因为当时他们两个人没有利益冲突,可自闻荀贞、孙坚两次讨董,而最终竟真的击败董卓,不久后又闻孙坚表乐进为下邳相后,笮融对荀贞却顿时就变得忌惮、畏惧起来。

    按笮融的本意,他和胡兰一样,是很想把荀贞挡在郡外,根本就不想看着他回广陵的,可陶谦的话很有道理,而如果按照陶谦的这个方略行事,成功的可能性也确实比现在就和荀贞开战要大得多,所以,笮融虽心怀忌怕,可还是决定听从陶谦的吩咐,按此行事。

    也正因了他害怕荀贞,可又不得不按陶谦的吩咐放荀贞过境归郡,所以他现下的心情很是郁闷,对胡兰自然就不会好声好语。见胡兰提到去向陶谦借兵之事,笮融实在是懒得再和他多说了,索性起身离席,拂袖而去。

    见笮融离去,留下室内诸人大眼瞪小眼,他们坐了会儿,都觉无趣,自各散去。

    ……

    遥指前方,程嘉对荀贞说道:“君侯,前头就是下邳国境了,却也不知这笮融是会放我军过境,又或是会遣兵列阵於淮,阻我归郡?”

    荀贞往前头望了眼,此地已可遥见淮水如带,他笑道:“得郡中传报,说并未见陶恭祖有调兵入下邳之举。既无州兵支援,只凭笮融那点人马,料来他也不敢阻我归郡。”

    文聘策马从在荀贞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