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最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吾已上表朝中,举二将军为偏将军。曲阳、厚丘之得,徐将军功高,宜为裨将军。”

    偏将军、裨将军是最低一级的将军名号,比中郎将高。

    说完对许仲、荀成、徐荣的封赏,荀贞接着说道:“志才机深智远,公达谋略周备,无二君之运筹,或难决胜於千里。今表志才监军中郎将,公达参军中郎将。”

    戏志才本是监军校尉,荀攸本是参军校尉,现两人的军职名号虽未变,但都升了一级。

    荀贞继续说道:“臧君北拒黄巾,南迎义兵,安民尽忠,应加褒奖;中军陷下相,取下邳,武勇有谋;雍奴以别部渡淮,又攻曹豹,奋强突固;骑军驰骋千里,克强逐北,无坚不摧。今表藏君护军中郎将,中军抚军中郎将,雍奴荡寇中郎将,骑军鹰扬中郎将。”

    臧霸被表为中郎将是诸人早有预料的,“护军中郎将”,此前是许仲的军职名号,荀贞现在给了他,显是一种对他的笼络。赵云被表为抚军中郎将,接任的是荀成此前的军职名号,可见荀贞对他的信爱。至於刘备,本身有功劳,关羽渡淮克徐,这一份功劳又算在他身上了一部分,故而亦得一中郎将职。辛瑷於此战中虽然没有太高的战功,但不是他的过错,此番数战,多是攻城,本就非骑兵之所长,他作为骑兵的最高长官,在步军多人升迁中郎将的情况下,若还仅仅只是个校尉,肯定不合适,所以荀贞也拔擢他作了一个中郎将。

    拔擢了臧霸等四人为中郎将,荀贞又任命了两个中郎将:“军法既明,临阵乃勇,自掌军法,纤毫无错,是以上下同心,攻无不克,此明威之功也;粮者,军民之胆,无丰产屯田之力,便无三军陷阵之功。此二君当以表彰,各为中郎将。”

    明威校尉夏侯兰,丰产便是丰产校尉江禽,两人分别因为执掌军法严明和屯田之功,也各得了一个中郎将职。

    荀贞是主将,不必亲自把对诸将校的封赏内容全部颁发,说一下拔擢为中郎将以上诸人的封赏内容就足够了,余下的封赏内容则由宣康宣读。

    除此三将军、七中郎将,荀贞又擢任了十一个校尉,分为十个武职校尉和一个文职校尉。

    获迁武职校尉的十人是:张飞,得任厉锋校尉;关羽,得任横野校尉;潘璋,得任先登校尉;文聘,得任折冲校尉;阙宣,得任昭德校尉;此外,是孙观、昌豨、吴敦、尹礼、孙康五人。

    获任文职校尉的是荀谌,得任辅正校尉。

    又改了六个校尉的名号,分别是:把刘邓“讨贼校尉”的名号换迁成了“冠军校尉”,把陈褒“建威校尉”的名号换迁成了“中军校尉”,把陈午“平虏校尉”的名号换迁成了“左军校尉”;把江鹄“建功校尉”的名号换迁成了“前军校尉”;把高素“颍川右军校尉”的名号换迁成了“后军校尉”;以及把臧洪“左军校尉”的名号改换成了“忠正校尉”。

    此六个改名号的校尉,除了臧洪是从武职转为文职,余下的刘邓五人却是荀贞给自己部队里边的校尉号定下了一个尊卑次序,即此次改动的:以冠军为最上,以中军、右左前后次之,再次的便是“杂号校尉”了。

    校尉之下,荀贞又擢任了四个都尉。

    分别是以甘宁为彭城都尉,以黄迁为琅琊北部都尉,以何仪为下邳都尉,以凌操为东海都尉。

    甘宁等四人在战前都是别部司马,於此次战中各有功,遂得升迁都尉职。徐州五个郡国,荀贞只任了四个都尉,单单没有任命广陵都尉,他的意思很明显,除下邳、东海乃是新得,需设都尉以负责郡中治安外,他就是要借机把彭城、琅琊两个郡国的治安权也收回到州府手上。

    都尉以下,是假校尉、军司马的拔擢任用,分有苏则、高甲、高丙等被擢为了假尉,陈即、姚颁、苏正、史巨先等被擢为了军司马。

    :

186 星罗雄杰满部中(下)() 
此次召集别部司马以上的军吏、诸校尉和诸将齐聚将军府中,不但只是为了给他们中有功者酬功,而且也是为了下一步的军事部署。

    酬过功后,由戏志才、荀攸宣读荀贞的将令,给诸将定下各自的辖区和防区。

    首先,把徐州五郡分成了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自然便是州治所在的东海郡,此郡由荀贞亲自坐镇。

    第二个部分是下邳和彭城,此两郡由偏将军许仲坐镇,荀贞令他“都督下邳、彭城军事”。第三个部分是琅琊郡,此郡由荀成坐镇,荀贞令他“都督琅琊军事”。第四个部分是广陵郡,此郡由徐荣坐镇,主要负责对南边丹阳等郡的防御,荀贞令他“监广陵军事”。

    所谓“都督”,源自前汉时的“中央御史到地方督率州刺史及其属官讨捕盗贼”,但前汉时的刺史督军,其监察属性重於军事职能,到了本朝,因光武中兴后罢免裁撤掉了内郡的郡兵,而刺史虽权重,却位卑,无力统一指挥州中的各个郡国,所以当地方出现民乱后,一经爆发就会迅速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由朝廷派遣督军或者直接统兵,或者发募州郡兵,以临时总指挥的身份统兵,组织、督率军队平乱,因之,本朝的督军御史就由此而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军事职官,除了御史外,将军、郎将、谒者等等,也都可以受命督军。

    荀贞以许仲都督下邳、彭城军事,以荀成都督琅琊军事,以徐荣监广陵军事,往近里说,所效仿的便是本朝“朝廷遣官吏督军”的故事,往远里说,效仿的则是后世的军区制度。

    经过对降卒的裁撤、整编以及打乱分给各部,荀贞现在的部曲达到了三万余步骑。

    三万余步骑中,近两万骑驻扎在东海郡。

    东海郡的东北边是琅琊,西南边是彭城,北边是下邳和广陵,与此四个郡国都接壤,不管是哪个郡国出现战争,它都可以迅速驰援,加上这里是州治的所在地,所以驻扎的兵马最多。

    许仲、荀成各统六千余步骑,分驻自己的防区。徐荣统近六千步骑驻广陵。

    诸中郎将中,辛瑷、赵云、刘备从荀贞驻东海;校尉里边,刘邓、高素、陈容等分属赵云等统带,亦驻东海。此外,又有荀贞的亲卫千余人由武卫校尉典韦统率,护卫州府。

    东海都尉凌操,名为东海都尉,自也是驻扎东海,荀贞把他的驻地安排在了利城。

    利城就东海郡的东边,臧霸此前从琅琊出境后,便是入驻的此县,这里离琅琊很近。荀贞把凌操的驻地安排在此处,意思不言自喻,虽是给的他“东海都尉”之职号,实则东海的治安不必他管,他的真正任务是监督琅琊郡里的泰山兵,堵住他们南下的道路。

    荀成以偏将军的身份“都督琅琊军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都督”泰山军。

    荀贞既挟大胜之威,收编过俘虏后,实力又为之一增,而且州府又多粮秣、军械,足以够支持他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再加上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便是被袁绍表为豫州刺史的周昂时刻都有提军南下争豫的可能,所以,他却是半点也不顾及臧霸等人的感受,一边给他们以高职迁用,一边不加遮掩地就立刻把自己的军队部署进了琅琊。

    跟随荀成入驻琅琊的诸校尉分别是陈到、陈午和潘璋,以及新被擢为军司马的陈即所率之骑兵一部,另外便是琅琊都尉黄迁。

    陈到、陈午、潘璋都是猛将,黄迁亦以勇出名,在从赵云击下相时,他以步敌骑,险丢了性命,却愈而奋勇,当时受的腰伤到现在还没有痊愈。陈即也是一员勇将,在此次攻下邳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劳。荀贞把这几员猛将拨给荀成,让他带入琅琊,明显是在防备泰山兵不服。

    荀贞并指定了荀成等人的驻地。

    荀成、陈午和陈即屯开阳,陈到屯临沂,潘璋屯东安,黄迁屯东莞。

    与此同时,令孙观改屯阳都,令昌豨、吴敦、尹礼、孙康等分屯海曲、莒、诸、东武诸县,却把臧霸调出了琅琊,令改屯阴平。

    开阳、临沂、东安、东莞四县,都在琅琊郡的西边,是琅琊郡与泰山郡接壤的地带,荀贞令荀成等分屯此数县,有三个用意。

    采纳阴德、陈登的建议,把泰山兵与泰山郡隔绝起来,此是其一。

    琅琊郡内有两条南北走向的较大的河水,西边的是沂水,稍微靠东边的是沭水。

    开阳、临沂、东安三县和孙观屯驻的阳都县都在沂水的西岸,而昌豨等人屯驻的海曲等县除莒县在沭水西边外,其它的都在沭水的东边,换言之,也就是说,昌豨等人的驻地与孙观的驻地之间将会有两河相隔,至少也会有一河相隔,在把臧霸调出琅琊后,再把昌豨等人与泰山军的二把手孙观隔绝开来,使之不能勤通消息,从而可以设法分别收服,此是其二。

    沭水以东诸县,东边临海,北边临青州北海郡。北海现在黄巾颇众,将昌豨等人置於此一区域内,可以用他们阻拒黄巾。臧霸此前去厚丘见荀贞时,解释他迟迟未去广陵拜谒荀贞的原因是“只是因琅琊北邻青州,黄巾肆虐,霸脱不开身”,荀贞表举臧霸、孙观等为中郎将或校尉的原因,其中一条也是他们“北拒黄巾”,现下,倒是可以说孙观他们名实相副了。

    此三个用意外,再有就是令臧霸改屯阴平之目的了。

    这一点却是不需多说:阴平县在东海郡的西边,挨着彭城和下邳,与琅琊间有数县相隔,令臧霸改屯此地,既可削弱分化泰山军,使其群龙无首,又可驱虎吞狼,当遇到合适之机时,就用他击彭城薛礼,同时,使其处在许仲和荀贞两军中,亦可使其不敢妄动。

    荀贞的这一番在琅琊的军事部署,可谓是心意昭然。

    臧霸等人在堂上,听了戏志才、荀攸对此的宣布,无不色变。

    他们都万万没有想到,荀贞居然会如此“急不可耐”地、直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