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马王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后只是有气无力地说,“陛下,臣妾忽然生出一个想法来,女学不必在太极宫中了,跟着这样的太妃,料想她们也学不出什么好来!”

    皇帝说,“朕只关心一件事,不弄明白便睡不安稳,别的都是小事。但朕若大肆去查证,岂不越闹越大?”

    皇后道,“让臣妾来办,事不宜迟,我们明日便去女学看望一下女学生,顺便看看几位太妃。”

    戊午日这天,赵国公从太极殿回到府上不大一会儿,褚遂良便到了。

    放在常理上看,褚遂良这么像个跟屁虫似的,也不避讳人、大天亮的直接往赵国公府钻,简直就是不可思议。

    但放在当今的金徽朝,好像又不算什么事。一来谁都知道赵国公与皇帝的关系,二来谁都知道只要将心放正了,皇帝并不像防贼似的防止大臣来往。

    这也说明皇帝无与伦比的自信——连高审行都能改邪归正,何况其他。

    而且褚遂良再也不是上一次骑驴入赵国公府的情形了。

    两人再将今日的细节从头梳理一遍,褚遂良认为,纪王李慎出任洪州都督的面最大了。他猜测韦太妃一定也是抓皇帝在太极殿的机会,去给儿子加把柴火的。

    褚大夫说,先皇在世时曾有一段时间,纪王李慎与越王李贞,二人在贤名上是并驱的,当世并称“纪越”,只是李慎因何被先皇冷落,褚大夫表示一直不能理解。

    赵国公知道原因,但不与褚遂良说,只是对他道,“若明日朝会,陛下问到洪州之事,我们便可适时提一提纪王了。”

    褚遂良知道,赵国公发话了,其实明日站出来说话的还得是自己,以往的经验证明,只要同赵国公站在一起,多半车是不会翻的,但他还想从长孙大人这里得到些确认。

    赵国公像是看透了褚大人的思法,提示道,“金徽陛下的后宫人虽多、却简单至极,这让你我省心不少。褚大夫你看,柳皇后那里有什么亲戚?除了她那些姐妹,在大明宫外似乎只有永宁坊的崔夫人,再就是女学中的韦太妃!”

    褚遂良信心满满地走后,赵国公自斟自饮,细想想,吴王李恪似乎在这件事上没什么希望,这他就放心了。

    李恪的母亲杨妃,在赵国公的心幕中可以说就是不祥之人,她在先皇身边的出现,不止给妹妹长孙皇后带来过一段难以忘却的烦恼,难道对她的父亲——隋炀帝来说烦恼就小?

    只是这个亡国之君至死也没想明白罢了

    大业十一年,炀帝杨广只带了少量禁军,在雁门关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得水泄不通,求生无门。杨广只能将求援诏书系在木头上扔入汾水之中顺流而下,希望有隋军拾到后赶来救援。

    当时,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正在定云将军麾下从军,该部恰恰拾到了皇帝的救援诏。但此时,他们只有少量人马驻扎于五台山,以这点力量冲击几十万突厥人简直毫无胜算。

    李世民认为突厥胆敢冒犯天子,必是断定隋朝大军无法及时赶来救援。他向将军建议,隋军人马不多,只能虚张声势,日张旌旗,夜鸣金鼓,使突厥人以为隋朝大批援军已到。

    这个建议立即被采纳,五台山到处飘扬隋军旌旗,夜晚鼓声不绝于耳。始毕可汗果然中计,匆匆忙忙撤了雁门之围。

    在此次战事中,正是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解救了杨广性命,隋帝杨广牢牢记住了这个人——他表兄弟的儿子——李世民。

    直到大业十三年,天下已处处烽烟,令杨广一下子记起这位军事奇才。恰巧在这一年,他的一个女儿年及十三岁,隋帝下诏,将她许配李世民。

    这门亲事对于别人来说将是无上的荣耀,这可是大隋天子的乘龙快婿,别人力攀而不可得,皇帝主动送上来了。在朝廷用人之际,拥有这个身份、并且有领军之才的李世民,无疑将会得到天子的充分信赖。

    问题是,李世民在解雁门之围的前两年,便已正式迎娶了赵国公十三岁的妹妹长孙氏。他年长妻子三岁,两人情投意合。

    年轻的李世民当然知道,皇帝赐婚的大隋公主,过门之后绝不能甘心只做个侧室,这不但藐视了皇权、而且不识抬举。

    他断然拒绝!不愿使自己的妻子难过。但帝诏已经颁下了,绝无更改。父亲李渊,兄长建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李世民不为所动。

    他可不认识什么大隋公主,公主虽然尊贵,但于他来说有如旁人,他心中只有自己的妻子,“我宁倾一国,不负一人!!!”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令长孙无忌时至今日想起来,举着酒杯的手仍然有些颤抖,他替妹妹感到骄傲。

    那一年,妹妹十七岁,三媒六证的嫁给李世民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

    李渊捶胸顿足,“家门不幸,居然使好事成了坏事!”照李世民的拒婚态度,隋皇必然龙颜震怒。

    而李家此前、包括李世民在内,从未有一个人考虑过敢同杨广较劲!谁能想到有朝一日,要面临来自皇帝的雷霆之怒?不妥协,便是摧毁!

    长孙氏跑来与哥哥哭了一次,然后去与她的夫君说,“我愿让出嫡妻的身份,给公主作小!”

    李世民憋屈万分,感到无能为力,即便反抗也须积蓄力量。经过痛苦的思考,他最终同意了,但对妻子说,“你等着,总有一天我会还你应得的!”

    长孙无忌知道,隋帝亲上加亲、嫁出去一个亲生女儿的举动,恰恰在诸多反抗他的势力之中,又激活了一支心坚似铁的力量——李世民。

第1289章 星星之火() 
后边的事情不光赵国公知道,还有涉事者知情。另外专门修订史料的官员可以名正言顺地接触到这段往事。

    大业十三年,李渊任太原留守。这一年隋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贼蜂起。年轻的李世民阴结豪杰,开始了他的计划。

    晋阳县令刘文静、晋阳行宫副监裴寂都是他的好朋友。为了拉父亲李渊下水,好借重太原留守手中的力量,李世民给他爹使了美人计。

    李渊那时还兼任着晋阳宫监之职,替隋皇管理着晋阳行宫,既然是皇帝行宫,里面总少不了留侍的宫人妃嫔。为将父亲置于不能回头的境地,他授意裴寂请李渊喝酒。

    裴寂将李渊灌醉之后,又引晋阳宫中炀帝的留宫妃嫔服侍李渊就寝

    李渊酒一醒,觉着这次的酣眠似乎与往日有点不一样。他伸手往两边一摸索,中国的历史便从此时赤果果的发生了改变!

    贞观皇帝真正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枭雄,在这方面,长孙无忌直到现在谁都不服,就服他。唐国公一大家子人,有雄武谋略的不止李世民一个,但最初敢萌生出掀翻杨广这个念头的,却只有胆大包天的李世民一人。

    他牢记着对妻子长孙氏的誓言,要想废掉大隋公主的嫡妻身份,唯有成为大隋的敌对。反观李渊一家其他人,不论是唐高祖,还是贞观皇帝的兄弟们,都是被他一步步推着往前走的。

    也许时至今日,人们都或多或少地以为,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太过的心狠手辣。但只有亲身经历了这件大事的赵国公,更知事出有因,知道他的妹夫和妹妹,其实是被逼到了玄武门。

    大唐开国,武德立朝,无论是高祖,还是当时的太子建成,其实在内心中对各自到手的位置都觉着不大仗义。

    这与反隋开始之后、谁贡献了多少的武功无关——但谁都知道如果没有秦王,他们谁都迈不出反隋的第一步。

    在某个阶段,可以说秦王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嫡妻的身份将没有疑问地再次回到长孙氏的手中。

    但有的人还任重道远,权位之争向来不重过程,一些跟班呐喊者更在意结果,人们也许不会在乎什么道理,只记住谁能为他们带来安全和利益。而道义和伦理可以事后慢慢修复。

    太子李建成知道这一点,李氏一门能够成就今日之大业,事初的萌芽正是长孙氏,她曾被迫失去秦王嫡妻的身份。

    建成对秦王最初的戒意,不是因为彼此职位与名份高低,也不是因为财富与权力多少,即便有这个原因,那也是后话。

    ——秦王提出要履行誓言:拿掉杨氏,复立长孙氏为嫡妻。

    这当然令李建成极为不安。

    如果秦王将嫡妻的身份成功还给长孙氏,这将是英雄一怒为红颜的佳话,也是一颗深深扎根的种子,时时刻刻让人们记起秦王那句“宁倾一国,不负一人”的誓言。

    这才是李氏覆灭大隋的原功!

    李建成是高祖长子,在金戈铁马的讨隋征战中,他不比任何人付出的少。除了这件事时时令他尴尬,他在各方面都不次过秦王,这件事将缠绕李建成的一生、甚至到他的下一辈仍不能释怀。

    如果秦王的嫡妻仍是杨氏,杨氏便是一块石板,足以将那颗令李建成深深忌讳的种子压在下边,让它发不了芽。

    这并不算李建成无理取闹,用他的话说,隋炀帝的赐婚诏书墨迹未干,连秦王李世民在内,当初谁有胆子抗旨了?执政者须以信义为本,炀帝无道,但杨氏无错,身为秦王岂能出尔反尔?

    当初的秦王据理力争。他为长孙氏不惜涉险倾国,如今国都快倾了,你们这是想闹哪样?自知理亏的高祖大手一挥:恢复长孙氏为秦王正妃!

    “宁倾一国,不负一人”。

    如果没有这一段,李建成身为长子,将是理所应当的未来之君。而有了这一段,李建成做着太子心里也不舒服!

    后边的不必说了,烈焰熊熊,可以焚林毁厦。但它最初只来自于一点星星之火,最终却将与李建成、李世民有关的所有人一点点引燃。

    当年牵涉到玄武门中的许多人,房玄龄,杜如晦,高阁老,侯君集,秦叔宝他们都已不在了,但他们依然注视着赵国公。

    这些人无不为着秦王早年的誓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