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猛也颇有些无奈。“然也。不过,属下觉得,他们漫天要价,主公就地还钱就是。如此倒也简单。”
刘芒使劲搓着下巴。“他如真能带来六七千人,不给足够的军权,的确说不过去。但是,河东政务必须统一在并州管辖之下。他不懂并州政务,如何能交付于他?”
“是。属下也是因此而感为难。”
刘芒寻思一会,道:“景略再和他谈谈。军权可以商量,但河东行政之权,不能给他。并州治下,军政始终分离,纵是并州军中战功赫赫如苏定方徐天德等,亦无权涉政。不过,作为补偿,我可以帮他争取更高的爵位。甚至必要时,给其并州副将之职,也未尝不可。”
刘芒答应最高可授予邓羌并州副将,既是快速解决河东问题的无奈之举。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毕竟,如果答应其掌握河东军权,那么,再升半格,授予其并州副将统领河东军务,并没什么额外损失。
至于爵位嘛。本就是荣誉。对刘芒而言,给他更高的爵位,无非是多支付些俸饷而已。
王猛点头道:“主公肯如此让步,属下当尽力说服之。”
刘芒又补充道:“还有一条,要和他说清楚。他掌河东军权没有问题,但带过来的六七千兵丁,不可能全部划归给他。并州军务要统一部署,留给他的队伍,不能超过五千。”
“好。”
……
谈妥邓羌的问题,但长安问题,依然让刘芒愁眉不展。
长安的情况,刘芒已向王猛做了介绍。只是为了保护吴用文天祥等人,刘芒没说文天祥联合郭侃准备对付董卓一事。
刘芒问道:“长安如生异变,各种结果均有可能,我实在理不清头绪,景略替我分析一二。”
“主公,长安有董卓、吕布及百官群臣,看似错综复杂,结果难料。而仔细分析,种种结果皆离不开一件事。”
“哦……哦!”
久与刘伯温长孙无忌等大能相处,刘芒越来越善于抓住问题的重点。
王猛只稍微提醒,刘芒就意识到问题的关键!
对啊!
不管长安风云如何变幻,到头来,结果都要围绕着当今皇帝刘协的命运。
王猛继续道:“陛下的结局,无非三种。其一,陛下遭遇不测,则天下必将大乱。无人能预测,无人能掌控。其二,陛下继续困居长安,不论是董卓、吕布抑或他人控制长安,则必继续挟持陛下,成为第二个何进、董卓,天下大势不会有太大变化。其三,陛下侥幸脱困长安,东返中原。则变数最大。天下局势,将因陛下驾临何方,而生出更多变数。”
经王猛解读,复杂问题简化了。
第一种情况下,汉室基业彻底崩塌。天下诸侯,或拥立汉室宗亲为新主,或自立为王,割据一方。天下大乱,生灵惨遭涂炭。应对如此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并州三郡周围群山的天然屏障,安心发展,待时机成熟,挺进中原,征战天下。
第二种情况,与现在并无什么不同,只需继续按既定战略发展即可。
最复杂的是第三种情况,皇帝刘协如果逃出长安,则天下大势将视其归属而变化。
“若陛下脱困东归,东都洛阳已成废墟,陛下和朝廷无安居之地,亦无护驾之兵。只能依附于某路诸侯。”
“那么,是该奉迎圣驾,还是静观其变?”
王猛微微一笑,捡起一块蟹壳,攥在手里。
“利弊各半,全凭掌握。用力过猛,会伤手掌。掌握分寸,美味在手。”
刘芒似懂非懂,拱手请教。
王猛继续解释道:“圣驾在别处,则无需劳神费力,一如现今。却也难免诸多烦恼,譬如圣驾归于冀州,太行两侧冲突再起,则并州难占大义。若奉迎圣驾,则必遭周边诸侯诸多诋毁诬陷,成为众矢之的。不过,若能掌握得当,便把持了大义,万事占据主动,如美味在手。”
刘芒默默点头……(未完待续。)
第0412章 李助梦碎心不死()
经王猛一番分析,刘芒的思路清晰了。
从全局角度看,当今皇帝刘协的安全重于一切。
只要皇帝还在,即便其仍被困于长安,也能保证相对的稳定。并州需要时间来发展,河东问题需要时间来解决。
刘芒立刻给吴用去信,嘱咐其在长安的一切行动,务必以保证皇帝陛下安全为首。必要时,可主动与文天祥郭侃,甚至王允吕布等合作,表明并州的态度。
长安之乱,不可避免。
刘芒力所不及,无法左右长安危局,只能寄希望,相对稳定的局面,能多持续一段时间。
可是,刘芒也很清楚,稳定,难啊!
就如同要在疾行的大车上,竖立一枚鸡蛋,也许能成功,但鸡蛋迟早会倒下,甚至跌得粉碎……
长安危局,河东乱局。
河东之关键,在于白波军能否被瓦解,而关键中的关键在于邓羌的抉择。
刘芒给邓羌写了一份委任状,交给王猛。
“以弱示人,以巧避刚;坐山观虎,趁乱而图。”是王猛筹划的谋取河东的思路。
简单说,就是要“雷声大雨点小”,摆出一付想要控制盐池,却又不敢轻易动兵的姿态。
为此,刘芒在河东各地,大肆张贴告示,宣告河东已归自己掌管,却没向汾水以南派出军队。
同时,任命寇准为河东太守、徐世绩为河东将军,单雄信为盐池盐监,告示诸地。
对这几人的任命,是早就定下的。只因河东局势不明,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才一直未对外宣布。
如今,以这些任命为“雷声”,向中条山和蒲坂发声。
白波军和蒲坂,在“五寨霸盐池”时期,就占有盐池一席之地。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
而现在,白波军得到袁术的明确支持,蒲坂得到董卓的任命,两家都自认为是盐池的合法控制者。都想借机独霸盐池。
刘芒还给白波军和蒲坂去了信。
信中声明,盐池已经归并州所有,姓刘了!刘芒在信中表示,从大局考虑,不想和两家撕破面皮。希望能和平解决河东及盐池问题,提议找合适的时间地点,大家坐下来,好好谈谈。
此举目的,也是“以弱示人”,促使白波军和蒲坂放下顾虑,尽快展开行动。
三家都觊觎盐池,但也都有所顾忌。
谈判,的确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白波军杨奉韩暹和蒲坂侯选不是傻瓜,他们都清楚。即便要谈判,也要抢先控制盐池的全部或大部。
这样,才能在谈判桌上拥有足够的筹码。
而刘芒希望的,就是他们尽快有所动作。
仓促之间,对手才可能作出错误的决定。如此,刘芒就有机会“坐山观虎,趁乱而图”。
……
比刘芒更关注长安局势的,是南阳袁术。
而比袁术更关注的,是李助。
李助,幼习武。甚聪颖,世人奇之。
得遇高人,传授杂家之学,自比先秦杂家代表人物尸佼、吕不韦。
而更以吕不韦为榜样。
汉末。天下大乱,诸侯并起。
乱世,让李助看到了一展胸中抱负的希望。他发誓,要成为当世吕不韦。
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得遇在赵国作人质的秦王庶出孙子子楚,倾尽其财。帮助子楚。留下著名成语“奇货可居”。
子楚最终继位秦国,是为秦庄襄王。而吕不韦“囤积居奇”也终得回报,成为秦国国相。权倾一时。
李助想成为吕不韦,却没有奇货可居的筹码。
散尽家财,拉起一支队伍。但因为得不到门阀世家的支持,李助的队伍渐渐沦为打家劫舍的山贼。
董卓乱政,天下诸侯群起而讨。董卓不敌,胁迫皇帝及朝中百官迁都长安,并放火烧了京城洛阳。
洛阳,几近废墟。
百万洛阳百姓、世家以及皇宫中的宦官宫女,弃家逃难。
李助的侄儿李懹带领队伍,在黄河两岸趁火打劫,抢劫钱财。
李懹打劫倒也颇有经验。
从洛阳皇宫中逃出的宦官宫女,多携带宫中珍宝,且没什么反抗能力。劫掠他们,省时省力收获大。
机缘巧合,竟然得到传国玉玺!
李助狂喜,认为这是上天的启示!
李助反思,总结教训,得出结论。之前起兵而未能成功,皆因太过心急。
如今得到传国玉玺,决不能辜负上天的眷顾!
李助精心筹划,定下了稳步发展壮大的战略。命侄儿李懹盘踞王屋山,慢慢发展,而他自己,投身上党张杨处。
准备积攒实力,有朝一日,时机成熟,先取上党,再战中原,称霸天下。
怎料,刘芒出现了!
张杨垮了,王屋山垮了,辛辛苦苦积攒的家底荡然无存。李助沦为丧家之犬。
不过,李助并没有绝望。他还有“奇货可居”的传国玉玺!
虽然君临天下之梦破灭,但凭此奇货和一身才学,李助自信仍可以像吕不韦一样,走向人臣巅峰!
投奔哪个诸侯,李助颇费一番思量。
玉玺这件奇货,在不同的诸侯眼里,价值大不相同。对于没有自立之心者,玉玺并不能给李助带来足够的回报。
他必须找到一个“识货”、且愿意为此开出大价钱的买家!
而且,这个人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在天下诸侯中,有足够的影响力。
袁术,就是李助认定的买主!
四世三公袁氏嫡子,坐拥中原富饶之地,手下兵强马壮。最重要的,李助认为,袁术和其兄弟袁绍相比,有着更大的野心!
袁术的野心,将无限地放大玉玺的奇货价值,而李助也可凭此获得更大的回报!
袁术也没让李助失望。笑纳玉玺,厚待李助。任命李助为长史,以为心腹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