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辆坦克开始装备三种甚至四种不同的弹药的时候,补充一个坦克营就需要统计和运输四种不同的弹药。算上机枪子弹和手榴弹,这简直又是一场灾难。
德国人就这样,把本来应该越简单越好,或者说在够用的基础上做减法的工作,做成了一道加法题……
你天真的因为这就完了?错了!即便是相同的武器弹药口径,德国人也因为倍径不同,把复杂玩出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样是坦克炮,同样是88毫米口径,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之间的弹药是不能通用的。
再说同样口径的75毫米口径大炮,豹式坦克上用的炮弹,和四号坦克用的也不一样。
谁能想到,德国人在战争中使用的四种主战坦克,竟然没有一点相似之处,彼此之间毫无通用的概念。
相比之下,苏联生产重点一直在t…34上,产量据说超过5万辆,同时美国的m4谢尔曼也生产了数万辆之多。
可是看看德国人的坦克生产数量呢?3号坦克5700多辆,4号坦克8500多辆,豹式坦克不到6000辆……
1号坦克一千多辆,2号坦克一千多辆,虎式坦克1千多辆,38t坦克一千多辆,六种型号的坦克加起来总数差不多是两万五千多!
人家生产一种型号的时候,德国工业部门正在和4种不同型号以上的坦克较劲。
当苏联和美国人在玩流水线标准化生产的时候,德国人正在生产战车里的艺术品!精雕细刻他们的保时捷限量版……
费迪南坦克歼击车生产90辆,猎虎坦克歼击车生产了85辆,虎王坦克生产了不到500辆,猎豹坦克歼击车生产了425辆!
当其他的国家拼了命的最求产量的时候,德国人多种型号的坦克竟然都只有百十辆的生产总数!
仔细想一想,这些德国重要的武器生产工人,那些好不容易建设起来的生产车间,用每天生产两个车轮的速度,为德国装甲部队提供着武器。
这些武器坏了没有备用的零件修理,运输没有专用的载具,因为宽度不同不能使用铁路桥梁,好不容易到了前线,还要在枪林弹雨之中保持弹药充足……
如果德国能这样就把二战给打赢了,那才叫真的见鬼了!纵观整个二战,德国生产了22种大类别的战车,其中只有1种过了1万产量!
很遗憾的是,这个过了一万产量的,不是大家喜爱的豹式坦克,也不是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而是默默无闻,被大家戏称为三秃子的三号突击炮!
而在战争最艰苦的44年,德国唯一上了2000产量的战车,是用38t坦克底盘改出来的追猎者!
除此之外,德国产量上能拿得出手的,就只剩下4号坦克和豹式坦克了……
李乐穿越之前,真的很想知道德国的后勤部长还有那些组织生产的天才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东西。
在军队里一口气生产和部署19种坦克和歼击车,是需要巨大勇气的,更何况这19种战车彼此之间大部分还没有太多的联系。
现在,穿越的李乐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军队里,装备混乱成这个模样的。
作为德国元首,他已经提出了军队后勤保障建设方面的要求,规定所有的部队装备的战车类武器,必须压缩到10个大种类之内。
有意思的是,根据后世的数据分析,实际上德国坦克产能,并不比美国人和苏联人低。
这个结论大大的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吧?常识总是认为,德国产能不行,在资源和生产环节上,被对手们给“完爆”了。
但是横向对比,当德国开始动员生产之后,43年中型坦克生产总量一万一千辆,苏联是一万七千辆,差距就已经缩小了。
而到了日暮西山的44年,当年德国中型坦克产量是一万五千辆,苏联是一万六千辆几乎持平了!
这证明制约德国坦克生产的不是原材料,也不是工人产能不足,而是自己浪费了太多太多的机会!
要知道,德国还在同时量产着潜艇高射炮等苏联产量极低的武器装备。
如果,这一次李乐提前进入工业动员,同时减少生产的武器装备型号,将生产力集中在一起,那就能提高自身的产能。
最后得到的,就不是简单的合并产量,将有效的产能集中到更好的装备上那么简单了。
合并起来,进入到集群流水线生产状态之中,德国工人的素质加上传统工业的优势德国将生产出比原来多百分之三十的优秀坦克来!
没错!关闭了三号坦克生产线,取消掉无聊的费迪南还有猎虎生产线,新的5号坦克的产能就有可能达到豹式坦克的二倍以上。
如果性能上差不多少,多出来的豹式坦克将多为德军带来10个装甲师的加成!
不要小看10个装甲师,听起来数量似乎不多,可实际上德国二战一共也就只有46个装甲师而已。要知道这些装甲师一大半都不满编,而且有至少一半是没有坦克的所谓“装甲师”。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陆军多建设出10个装甲师来,是多么可怕的增强?
多10个装甲师,古德里安也许就打下莫斯科了!多10个装甲师,德军有可能就夺下高加索了!多10个装甲师,库尔斯克绝对是另一个结果了!
费迪南和猎虎坦克歼击车在牛,能凭借100辆抗衡整个东线的苏联钢铁洪流么?答案是不能。
可如果德国指挥官们多了10个装甲师,那也许就能和苏联的钢铁洪流对着冲一下,看看谁的浪头更凶猛了!
214振兴工业的第一步()
数量,虽然不能取代质量的差距,但是数量引起质变是被苏联证明过的,李乐亲眼见证过这一点,他不会有丝毫的马虎大意!
这也是李乐穿越来之后,第二天就让跟随他一起参观巴黎的德国艺术家施佩尔,去铁路部门工作的原因。
史上的施佩尔,也是因为自己的艺术才能受到了元首希特勒的看重,然后调到了铁路部门去工作的。
而真正的史证明了,施佩尔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他在铁路部门实践和锻炼了自己的组织才能,并且在43年临危受命,掌管了第三帝国的工业生产组织工作。
随后的43年和44年,德国工业立刻进入到了全速生产的状态,从坦克的生产总量上来看,就能够看出施佩尔究竟多么适合这个位置。
真实的史中,德国在1940年一共生产了2800辆坦克,而苏联那一年也生产了2800辆坦克。
到了1941年的时候,德国生产坦克数量3600辆,而苏联已经将产量提高到了6400辆。
42年的时候,左右战局的中型坦克产量,苏联是德国的4倍。而到了43年施佩尔领导工业部门的时候,德国产量提高了4倍!
44年,德国中型坦克的生产数量,第一次和苏联不相伯仲,可惜的是也是这一年,德国开始了两线作战,武器生产被两条战线瓜分,形势急转直下。
这其中有德国工业动员的力量,当然也要算上组织这一切的施佩尔,那惊人的个人能力。
说实话,第三帝国里名人不少,除了战场上的将军之外,能正经做事的人却不多。
鲍曼就是一个秘书,搞搞小圈子还行,再多一些他也就是个跑腿的人选了。
赫斯这个副元首八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搞不好还有点儿精神病潜质……
戈培尔往低级了说,就是一个搞文宣的,说的高端大气一点,就是传媒业先驱。忽悠人或者需要舆论吆喝,他是个不错的人选,干别的事情,就不那么靠谱了。
希姆莱……他的党卫队,说句实话也就是他的极限了。指望他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对不起玩不转!
沙赫特金融方面算是一把好手,可惜现在已经在监狱里关着了,李乐也不敢用他,这货多少还有点儿美国华尔街的背景。
工业方面的人才,不算那些干实业的,比如克虏伯之类的人,剩下的也没几个了……
数来数去,能够多少干点儿实事儿还有头有脸的,也就剩下施佩尔和海德里希了。
“施佩尔……我亲爱的施佩尔,去铁路部门,学习的如何了?”原本李乐是打算在一年之后再启用施佩尔的。
可是他手里实在是太缺少能用的,组织方面的人才了。尤其是德国三军对武器装备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今天。
“我的元首,铁路部门是一个精确而且复杂的地方。我去学习了这么久,对列车安排深有体会,这是一门复杂的统计和计算科学。”施佩尔说着自己去铁路部门的感受。
不得不说,德国铁路部门实际上真的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部门,它在二战之中承担了德国运输的重任。
那些说德国铁路部门因为窄轨和宽轨的问题,在苏联遇到困难的说法,实际上都是不负责任并且过于主观的。
实际上德国铁路部门在苏德战争中非常的尽职尽责,用手里一切的资源,支持着德军在东线的战争。
直观一些说,因为缺乏基础建设,苏联被德国占领的地区,运力自身就是不足够的。
而在占领区进行基础建设这个事情,对当时的德国来说,是非常不现实的。
可是,利用手里有限的铁路资源,德国铁路部门想尽办法让苏联的铁路发挥出了其原本最高运力的百分之一百二十。
这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前提条件就是德国精密的秩序,和那种德国人固有的守时性格被充分的挖掘了出来。
不过,李乐知道,施佩尔的才能绝对不是领导一个铁路部门,而是领导整个德国工业,走向它不曾走到过的巅峰!
听到他这么说,李乐就知道施佩尔是真的用脑子想问题的人,他领会了李乐让他去铁路部门的真正意图,并且学到了真正值得学习的东西!
“如果,我让你管理十几个大型工厂,甚至是几十个这样的大型工厂,你能让它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