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日本的推测,失去了外部增援的中国战场,现在也已经足够虚弱了。
1035拆台()
日本海军与日本陆军之间的矛盾,最早要从萨摩藩与长州藩之间的合作与对立关系说起。
至于为什么发展到后来甚至闹到杀首相掀桌子,详细剖析起来差不多能写一整篇学术报告。
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东条英机这位刚刚上任不久的日本首相,目前是没有实力摆平两个军种之间的争斗的。
他可没有伊藤博文那两下子,也没有山县有朋那样的手腕,他在位的时间里,除了和稀泥之外,最有创意的就是发动对外战争了。
日本海军在战争爆发之前,也一直都是作为决战力量发展的,所以强调的是“发扬火力”,对反潜这种细枝末节,也就不那么重视了。
也就是说,日本海军的炮战很强,鱼雷很强,海军航空兵很强,联合舰队也很强!
但是日本海军毕竟不如老牌海上强国英国有经验,不注重反潜护航,走的依旧是德国潜艇破交战那种“管杀不管埋”的野路子。
准确的说,就是日本海军依旧是一支针对美国海军的“破坏型海军”,而不是类似英国和美国海军那样的“战守平衡型海军”。
论起攻击能力来,日本海军很强,可是打下的海域控制与管理,日本海军就只能放羊了。
正是因为这样,美国潜艇才能在日本控制海域来去自如。比起大西洋潜艇战来,攻击日本船队的风险要小太多太多了。
说回到海陆矛盾,其实到1941年的7月为止,东条英机这位首相,在日本的人气还是非常高的。
因为一方面在他的带领下,日军横扫东南亚,确实是凯歌高奏;另一方面在太平洋上打败了美国海军,同样让他深得人心。
一连串的扩张,让日本海陆矛盾更加激化起来。海军不愿意帮陆军在南亚作战,陆军不愿意帮海军在太平洋上巩固战果。
两边都不愿意为对方锦上添花,并且都准备在对方得意洋洋的时候,从背后捅一刀子,以解心头之恨。
归根结底,这一次的“一劳永逸的结束支那作战”的计划,就是陆军搞出来的幺蛾子!
看不得即将在太平洋战场上获胜的海军耀武扬威,陆军准备自己靠自己来争取更伟大的胜利了。
你不是不帮我运人到东南亚去么?老子自己搞定!不用你了还不行么?这就是陆军对海军的想法。
按照陆军的计划,这一次的进攻真的可以说是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多米诺骨牌式连续解题办法。
首先,在中国战场上投入兵力,攻击陪都重庆,并且打通陆地通道,连接中国占领区与东南亚占领区。
只要这个战役目的达成,中国政府八成就只能投降了。接下来就可以抽调中国战场的精锐,沿着打通的交通线南下,加入到缅甸战场,进而征服印度。
接着,打垮了印度的英国流亡政府之后,一边可以对澳大利亚施加影响力,敦促其投降;另一方面又可以抽调南下的部队北上,动苏联在远东的利益了。
最后,入侵外蒙也好,砸了共青城兵进海参崴也好,大日本帝国独霸远东的日子也就近在眼前了……
不管这个计划能不能最终实现,或者说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至少这个剧本写出来看着是非常诱人的。
陆军方面欢欣鼓舞,海军方面也只能说说风凉话,大形势上,天皇还有东条英机,包括一大堆的日本有识之士,是赞同这种“求变”思路的。
因为按照现在这种四面出击的形势再继续走下去,不用哪个强大的外敌突然介入,只是单纯的让大日本帝国自己继续这么玩,不久之后自己也能把自己玩死了。
虽然现在日本一直在胜利,可是这种胜利究竟能维持多久,很多人心里都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胜利的光环掩盖下的,是日本国内资源几近枯竭的事实。胜利的欢愉下面,是三线作战四面受敌的苦涩。
在中国战场上,日军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牵制了相当大的精力,却一直没有办法结束战争。
东南亚地区,日本陆军虽然胜利连连,却因为地形与天气受限,几十万大军迟迟无法进攻缅甸和印度。
太平洋夺岛之战更是惨烈无比,十万大和男儿血染疆场,换来的不过是一个有机会胜利的开局罢了。
而在远东对苏联的觊觎,日本甚至连发动战争的勇气都没有,只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一个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对比一下德国,就可以发现日本与德国两者战局布置上的优劣了:
德国兵力基本分布,监视英国与法国的留守部队,大约100万人左右;中东地区部署了40万,其余大部分都在苏德前线。
日本在伪满洲国防备苏联的部队就多达60万人,这还是在德军节节胜利,日本压力减轻的前提下。
华北上海南京等地区维稳部队超过20万人,与中国交战前线兵力常年也要保持100万以上。
并非是中**队多么强大,而是因为中国太幅员辽阔了。把这些部队投入进去之后,就发现根本没有富裕可以抽调出来了。
上百万人的作战方向上,不留个十万八万的预备队,谁心里也没底。所以这一留,就留了上百万在中国境内。
朝鲜与台湾的维稳也需要十万左右的部队,这就有差不多200万甚至更多的作战部队无法派驻前线了。
东南亚菲律宾等地区,日军投入了接近100万人,现在分散在泰国越南缅甸菲律宾等地区,基本上也算是动弹不得的状态了。
除掉那些不能动弹的被牵制部队,太平洋战场这个主战场日本能动用的兵力,其实上限满打满算也就只有200万左右,这些部队需要面对的,是美国1000万级别的动员力量。
结果更悲剧的是,东条英机发现,就这可怜兮兮的最多只能有200万的军队,在作战的时候,还要分成海军与陆军互相拆台……
136打哪里()
“首相先生,如果不能立即结束一面的战场,那大日本帝国在太平洋前线的情况,就非常让人忧虑啊。2yt。org”一位幕僚跪坐在榻榻米上,对矮桌对面的东条英机说道。
对于目前日本面临的严峻形势来说,这位幕僚已经算是比较婉转的提醒了。
只要不瞎就可以看得出来,现在的日本经济,完全都是由贺屋兴宣一人勉力支持,根本算不上运转良好。
这一点与德国早期的扩军状态很像,经济上全靠一个搞出米福券的天才沙赫特的那一套办法。
经济上被动,物资上也匮乏。自从日本发动战争以来,铁矿依靠掠夺,石油依靠掠夺,煤矿依靠掠夺,却很少能够真正用到反哺国内经济上。
这些战略物资日本在美国的潜艇干扰下,能够运回国内的,多数也都投资到“大东亚圣战”之中去了。
其实也很好理解,为什么同样对外扩张,日本与德国如今的境遇却天差地别。
德国占领区是欧洲精华部分,最贫穷的地方也是波兰这种还算不错的地区。哪怕算上苏联占领区,铁路公路甚至是工业都是相对来说有底子的。
日本占领区可就不同了,除了日本一直在私下里经营的东北之外,其他占领区都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投入,才能开始产出效益。
想致富先修路,1940年的中国道路状况,比起欧洲来要差多少,就不用详细介绍了。
在这样的差距下,占领区能够发挥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如果说德国占领区可以属性+10的话,日本占领区最多也就只能算属性+3了。
“您说的都是对的,可是却没有太好的解决的办法。”东条英机微微低头,开口抱怨道:“我已经尽力了,可是依旧想不出一个对策。”
他不是没有想出对策来,只是他的对策并不比别人的高明,所以说与不说,也就无关紧要了。
大本营现在的集体共识是,最好想办法先结束一个局部战场,好能抽调出更多的部队,部署到其他战场上去,形成良性循环。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共识,陆军才能抛出这么一个庞大的计划来。
其实陆军的想法也很正常:你海军为了对付美国舰队抽身不得,那接下来要解决问题,也就只能依靠我们陆军了不是?
海军无奈也就无奈在这里了:他们被越来越强大的美国海军牵制,被潜艇战拖累,只能在太平洋上疲于奔命,无法在短时间内搞定强大的美国。
既然海军走不开,又无法短时间内摆平对手美国,那也只能在陆军身上打主意了。
不过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陆军自己又吵起来了:接下来陆军做主力这个没问题了,可究竟先打哪一边,又确定不了了。
华东地区的主官们希望先解决重庆政府,击垮中国然后就可以左右逢源。
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派系觉得,可以趁机捅苏联背后一刀,与德国瓜分西伯利亚,然后解脱出关东军来南下,搞定中国战场。
“首相先生,如果不能立即结束一面的战场,那大日本帝国在太平洋前线的情况,就非常让人忧虑啊。”一位幕僚跪坐在榻榻米上,对矮桌对面的东条英机说道。
对于目前日本面临的严峻形势来说,这位幕僚已经算是比较婉转的提醒了。
只要不瞎就可以看得出来,现在的日本经济,完全都是由贺屋兴宣一人勉力支持,根本算不上运转良好。
这一点与德国早期的扩军状态很像,经济上全靠一个搞出米福券的天才沙赫特的那一套办法。
经济上被动,物资上也匮乏。自从日本发动战争以来,铁矿依靠掠夺,石油依靠掠夺,煤矿依靠掠夺,却很少能够真正用到反哺国内经济上。
这些战略物资日本在美国的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