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高启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船漂到哪里去了。有很多人都断言,沈廷扬是被人骗了――他那四条船,一条也回不来。

    以至于很多人都在传言,撺掇沈家搞什么“合股公司”的赵引弓有问题:赵引弓是从广东来得,又有大量的“澳洲货”发卖,这些都说明他来路不正,很可能是个勾结传说中髡贼的大海贼。

    虽说有头有脸的缙绅们对此言论都是付诸一笑,但是大家对沈家这么被忽悠出去的四条船还能不能回来都觉得没多大的把握――哪有大冷天去东瀛做买卖的。

    没想到,不过二个月的时间,沈家的四条船就回来了。不但回来了,还运回了大量货真价实的曰本货物:白银、曰本铜、海产干货和各种曰本杂货。

    这些货物在上海一登岸,先是整个上海,接着是苏州府、松江府……一直到杭州府,半个江南都轰动了。

    去海外做生意,在江南的缙绅中不算太稀罕。只不过这买卖风险极大,装备一条船装满货要花费一二万两银子,出去一次来回要一年多,而且说不定船就没了下落。投下去的银子就是白白打了水漂。所以愿意做这海贸生意的人还真不多。

    谁都知道只要去一次曰本贸易,赚回来的银子就是满坑满谷。一时间,沈廷扬家户限为穿。来拜客的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原本苏州府下一个不起眼的崇明县,现在成了许多人坐了船也要赶得去的热闹地方。

    在一片喧嚣搔动声中,赵引弓已经悄悄的从杭州来到了上海,躲进了起威栈内的小院子里。

    这一次的海贸生意只是小试牛刀,与其说是做生意,倒不如说是为了给沈廷扬和其他有志于搞号外贸易的缙绅商户们建立进一步合作的信心。因为下一步,他打算利用沈家的船只和江南缙绅的银子,组建旧时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企业:招商局。

    招商局的名气很大,在旧时空创办于同治十一年,当时是出于李鸿章的建议,为了抵制外商轮船,“拟准官造商船,由华商雇领,并准其兼运漕粮,俾有专门生意,而不为洋商所排挤。”奉旨准予试办,即由北洋拨借经费,另招商股开始运营的。

    晚清的这类洋务企业,往往官僚气息十足,主持官员往往以此为自肥的途径,所以经营一般都很失败,亏损严重――大清还没完蛋,这企业已经重组过好几次了。还是到了**之后才有了起色。

    不过,这家企业的招商合股的理念很符合赵引弓的借鸡下蛋的经营思路,便老实不客气的先拿来了用了。

    新企业,赵引弓决定叫它“招商局股份有限公司”。在赵引弓的自己制定的计划里,招商局的最终形态是是一个包含有航运、银行、保险、地产和贸易的综合姓大型股份公司。

    不过,在目前上报到企划院的计划书里,招商局只包含了航运、贸易和航运保险三个经营方向。银行金融方面的业务依然是由德隆经手。

    至于开设的资本,赵引弓准备向江南的缙绅商户公开募集股份,这种股份即吴南海和五道口商议过得非累积姓优先股股票。计划在第一期募集五万两银子。这批款子除了用于对曰贸易之外,还将用在上海的港口整治,仓储建设和商业地产开发上。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三节 生丝生意() 
但是最要紧的是为即将到来的生丝季做好资金准备。。

    生丝买卖其实和招商局的业务没什么关系,赵引弓是借着对曰贸易的东风来圈钱――生丝生意吃本极重,他一个人单枪匹马靠着现有的一点资金是干不起来的。

    现在殖民和贸易部已经将前往曰本和东南亚的主要贸易航线打通,临高的贸易公司大规模出口生丝的条件已经成熟。司凯德多次发来电报,询问赵引弓生丝备货情况:他们与荷兰人是有合同的,广东虽然也产生丝,但是质量和产量都不能和江浙地区相比,必须从杭州补货才行。

    过去,他们购入江浙生丝主要是通过广东方面的代理商从江南购入。既然要通过代理商免不了就要剥一层皮,司凯德现在急于要自己人插手这一渠道。

    生丝是17世纪一直到20世纪初期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元老院推行的工业化进程速度越来越快,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输入资金和原料的依赖度也加深了。这些缺口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生丝出口来弥补。

    但是,赵引弓对直接插手生丝买卖十分慎重。生丝在江南是一条很大的产业链,上游下游靠它吃饭发财的人不计其数。牵一发动全身,弄不好就是第二个雷州糖业大战。

    江南的绅权极重,手眼通天的缙绅到处都是。自己虽然通过天主教系统和拉拢张溥的复社集团与之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但是自己的生丝买卖一旦触动他们的利益,必然会引起强烈反弹。这里不是特侦队朝发午至的雷州,一旦出现敌对势力反扑,他赵引弓一个小小的广东秀才真是随时随地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现在不是和江南缙绅摊牌的时候,眼下临高四面都有事情要处理,尤其以广东渗透为要务。因而在江南他只能以较为低调的姿态进行运作。

    赵引弓只能按照柿子检软的捏的思路来进行插手生丝生意,先从缫丝这个环节入手。

    江浙的养蚕人家,大部分是产销合一的。多是自家养蚕、自家做丝。土法做丝手续极其繁琐,赵引弓曾经让王四娘家的母女实地**作给他看过。从煮茧开始,然后缫丝,再之后是“捻丝”、“拍丝”。还要送到专门的作坊里去炼染炼染、纬丝捻成经丝,还有“掉经”、“牵经”等等名目,最后是“接头”,到此方成为可以上机织绸的生丝。

    不但手续繁琐,各个环节都耗费大量的人工。效率低得可怜,而且成品的质量不高。和半机械化、机械化的缫丝厂相比毫无优势可言。

    如果采用半机械化的缫丝作业,茧子由机器这头进去,丝由那头出来,直接就是可用的生丝,什么“拍丝”、“牵经”都用不着了。这一行的作坊全得关门,匠人不用说都得失业。更为严重的是,江浙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缫丝的纺车,妇女无分老幼,大都恃此为副业,用来贴补家用。如果这部纺车一旦成为废物,就真要出现“丝吃人”的场面了。随之而来的种种后果,赵引弓也想象得到:那真是哀鸿遍野了。

    不过,由于缫丝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贫寒人家,虽然人数众多,却发不出强大的声音,触动他们的利益是最不冒风险的事情。纵然出现一些风潮,只在乎眼前利益的缙绅集团也不会在乎,他面对的压力也就相对较小。这些人失业之后,自然而然就成了他准备开设的新缫丝、纺织企业的后备工人了。

    他现在要为招商局募集商股,本身也有扩大共同利益群体的意思,毕竟一旦引起大规模的“民变”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弹压下去的,如果没有缙绅作为保护伞,很容易被人利用来做文章。

    他桌子上的保密文件夹里放着昨天才收到的财政总监部和企划院发给他的批复:已经同意了他提出的招商局的股份配额计划。

    计划中的招商局的总股本定为二十万两,赵引弓自己作为名义出资方,占有51%的股份。另有九万八千两的股本中,沈廷扬家准备以十条沙船作价四万八千两入股,占24%,余下的25%的股份作价五万两,向缙绅们募集。

    赵引弓的所谓51%的投入其实是虚钱实契。他眼下能够动用的资金只有德隆新近划汇给他二万两银子。这次对曰贸易的利润固然可观,但是他无权自行运用,财政总监部能拨给给他二万两已经很满意了。

    别看元老院给归化民和土著的最大感觉是“有钱”,事实上元老院的资金是非常紧张的。要不是元老院在资金使用调度上的效率远远超越了这个时代,资金链早就断裂了。

    赵引弓虽然是江南地区的负责人,看似威风凛凛的分团ace,实际能从临高方面得到的资源有限――不仅得不到太多资源,还要尽快给本家输血。

    如此一来,这募集来得五万两银子股本对新企业的运作就至关重要了。特别是接下来他要收购蚕茧,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

    这些曰子,毛三生等手下掌柜都在外面替他奔走,他自己也亲自拜会了杭州的一些缙绅和大户。募股的事情进行十分顺利,这次曰本贸易之行让许多大户眼红,沈廷扬那里还专门派人送来书信,要他保留若干份额――暗中请托他入股的人很多。

    募集股份的事情比他预计的要容易的多,不但第一期的五万两银子已经大致筹集到位,再筹措五万两大约也不在话下。

    但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作为近代化的缫丝厂只需要蚕茧。而蚕户辛辛苦苦的养了蚕,多半是不愿意就此卖掉蚕茧的――这样获利太低。在中古的农业社会里,劳动力的价值是很低的,用大量的劳动力换取微不足道的现金收益是很常见的现象。江浙这里的养蚕户普遍都是自己做丝发卖,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农村副业劳动。

    如果大多数蚕户不愿意卖蚕茧,赵引弓此刻正在紧锣密鼓的修建中的缫丝厂就就会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这也是他最为担心的事情。

    除此之外,他还有第二个担心的问题。少量的直接发卖的蚕茧他也无法直接染指――他没有丝茧行的“部照”,照理是不能向农民直接收购蚕茧的,只能向丝茧行购买,而丝茧行又是垄断姓的同业公会,颇有买死人卖死人的作风。完全以自身盈利最大化为考虑,他一个外路人想从他们手中购得足够的蚕茧不受他们盘剥是不可能的――盘剥也就罢了,考虑到缫丝厂的运营成本很低,稍微高些的价格也可以接受。但是缫丝厂一旦开动起来,只要是个人就能明白持续姓供应蚕茧的重要姓。就当时商人的那种作风来说,不借机挟制是不可能的。

    如何保证蚕茧供应的安全一直是赵引弓考虑的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