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临高启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无法,”刘大霖对此事已经不再有太大的兴趣,“澳洲人是铁了心要做此事了。”他缓缓道,“论理,他们说得也不算错,现今的征粮,真是弊端丛生,害民不浅。”

    “老爷!我等久居乡间,自然知道其中的弊端。然而若要把田亩丈清我等还有活路了么?”

    刘大霖对自己的这个亲戚有点反感――他好歹还有个可以诡寄土地逃税的进士亲戚,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又如何呢?不也勉勉强强的活了下来。刘大霖毕竟是大儒,明白事理,知道这粮赋败坏,很大的程度和士绅滥用免税特权有关。

    如果澳洲人真能把本县的田亩厘清,赋税上能均平些,小民们倒是可以缓过一口气来。

    正沉吟着没说话,门上人来报:黄禀坤来拜。

    “快请。”黄禀坤是和他一起发起上书的人,现在有了回复,自然也得通知他――还有其他联名的人,这事情正可以让黄禀坤办了。

    “……伯父!清丈田亩,厘清田赋的事情,就是朝廷也不敢轻易办理――原是利国利民的事情,但是这圣恩雨露,洒不到小民的头上啊!”黄禀坤听了他的想法,赶紧说道。

    “我担忧的也正是这事。”刘大霖知道黄禀坤所言非虚,他平日里在读书的时候,隐隐约约的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历代的朝廷想要革除什么弊政,或者是为百姓做点事情的时候,总是会越改越坏。

    “就算是澳洲人真想为百姓做事,”黄禀坤劝道,“但是丈田、清理赋税的事情千头万绪,过去陈明刚就打着这个旗号坑害百姓的,荼毒不浅。如今好不容易去了一个陈明刚,还是要丈田,没了陈明刚,保不定还会有李明刚、王明刚啊!”

    刘大霖颔首,知道黄禀坤说得不错。上意再好,也经不住下面具体经办的人乱来,好事变坏事。澳洲人能免这个俗么?他心中无底。

    “也罢,我再去找澳洲人说说,这丈田的事情,还是缓一缓为好。”

    “伯父这是有恩于全县士民啊。”黄禀坤赶紧给他戴上高帽子。

    “原是不愿过问这些事情的。”刘大霖叹道,“事关百姓的生计,不得不再做冯妇。”

    既然澳洲人要在临高待上几年,从他们的作为来看,也免不了要治理百姓。为了本乡本土考虑,他要“教化”一点治理的道理给澳洲人,免得他们再犯类似的错误。

    当下吩咐人到东门市管理所投帖,要求见熊卜佑。

    熊卜佑却不在东门市管理所,他身为驻县办主任,常驻县城,几乎每天都到县衙里去办事――接管县衙的工作开始进入到细节阶段,要对县衙进行全面的清理查点,事情极多。接到电话说这刘进士要见他,知道多半是来游说“免除丈田”的事情了――地主们最怕就是这事情了――这老头子还真是够顽固的,不愧是地主阶级代言人。

    让他到住县办见自己不大妥当――里面太乱了,不适宜见客。干脆还是去登门拜访。

    “……熊首长――”刘大霖按照大家对澳洲人的称呼道。

    “不敢,就叫我熊卜佑就好了。”熊卜佑仔细打量了下这大名鼎鼎,不管是本地土著还是执委会都当他是瑰宝的进士。发觉刘进士虽然身形有些萎顿,但是一双眼睛极其有神。

    “学生今日此来,是为了丈田之事。”

    果然来了,熊卜佑心想,看你下面说什么。

    “丈田一事扰民之极,还请收回成命。临高百姓感激不尽!”

    这一开口就代表上临高百姓了。熊卜佑有点反感。反问:“丈田是为了厘清税赋,平均百姓们的负担,如何成了扰民了?”

    “贵众即来临高,又口口声声要保境安民,岂不知这世间,保境容易,安民最难。”刘大霖摆出一副教训的嘴脸,“以贵众之力,火枪大炮铁船,三百年来无出其二,然而百姓之将养却非一朝一夕之事。”

    熊卜佑一听就腻味了,但是他是专门负责对外联系的干部,等于是外交官,不能一点涵养也没有,当下只是作出洗耳恭听的模样。

    (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九节 秋赋 三十四() 
“将养百姓,最要紧的就是‘安静’!昔日汉代孝文、孝景……”

    熊卜佑耐心听了半天,发觉刘进士的全部理论就是“统治者应该什么也不做,一切保持原有的秩序运行,免得骚扰了百姓。”

    刘大霖接着说:丈量田亩看似合理又利民,实际上在执行中往往会被“宵小之辈”所乘,原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到最后反而闹成了害民之举。他很不客气的就把陈明刚的例子拿了出来。

    “若没有陈明刚的丈田,我们还想不到这一节……”熊卜佑把这责任直接往他身上一推,“他虽然是假公济私,但是丈田清税赋这件事我们觉得并不为错。”

    “丈田清税,无非是要多征钱粮,本县的百姓已经够苦得了!”刘大霖激动起来。痛陈临高百姓的生活状况。他虽然住在县城里闭门读书,但是从家人、亲戚、师友学生和自家的佃户嘴里知道农村的真实状况,农村经济的凋敝和农民的疾苦,他了解的很多。

    “刘先生说得都是实情,”熊卜佑道,“但是自从大明开基以来,临高承平快三百年了吧?三百年来百姓却越过越穷,到底是什么缘故?”

    “外有黎乱海盗,内有土匪,天灾不断……”

    “这只是一部分,刘先生总该知道,临高的户口是在逐年减少的吧?”熊卜佑先从这个问题上入手。

    刘大霖当然知道。

    “大明开国初年,本县的户籍是有近六万多人,”熊卜佑说,“现在有多少?”

    刘大霖张口结舌,他还真不知道本县的户籍人口有多少。

    “在籍人口不过二万多。这二百七十年来,临高虽然和先生说得一样,有黎乱、海盗、土匪,但是大体局面还算平静,民生粗安这四个字是当得起的。”

    刘大霖点头,这话不错。琼州府虽非世外桃源,但是各种大规模动荡要比大陆少得多。按理说这样的地方户籍人口是应该增加的。现在越来越少,只说明逃亡户和隐户越来越多了。后者他知道,县里不少村子是整村的隐户,托庇在某个地方豪强之类的人物名下。自己名下,也有少量的隐户。

    问题的根结,就在这大明的税赋制度上!熊卜佑毫不客气的指出其种种弊端。

    他先从大量的“诡寄”“隐田”开始谈,大地主们用种种手段逃避赋税,从而使得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加重了赋税负担。而且大户勾结官府,贿赂胥吏,种种违法行为无人纠正,小民不但无法少交颗粒,还被强行用各种手段增加了额外的负担。

    “富家占地万亩不纳一粒米而莫能究诘,贫弱不取寸草岁输重课而无所控制。”土地集中,赋役不均,农民不是逃亡就是投寄他人名下。“……弘治年间,大明的户数,就比洪武年间少了150万,口数少了700多万。论及现在,更不堪了!”熊卜佑侃侃而谈,“这清理田亩,均平税赋已经是不得不办的燃眉之急了!若再是一味的‘安静’,百姓们最终不外乎是强者为寇,弱者陷沟渠!”熊卜佑话锋一转,“刘先生在大陆上故旧甚多,邸抄也看得。如今天下的局势到底如何,总比我们更清楚。”

    熊卜佑的材料都是现成的,要事实有事实,要数据有数据,和传统士子空谈“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之类的感性套话完全不同。春节过后的社会调查使得穿越集团掌握了大量的本地数据。为了应对类似今天的局面,资料部门早就把资料库里所有掌握的明代赋役制度的研究资料进行了一番总结归纳,写了长篇报告给领导小组阅读,现在领导小组里的每个人都算得上是半个明代赋役制度的专家了。

    果然,刘大霖被说得哑口无言,他虽然对临高的农村经济的凋敝状况相当了解,但这也仅仅是了解而已――他的学问不在这些经济之学上。熊卜佑的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引经据典,让他心生钦佩之情。

    不过,这也让他很是疑惑,澳洲人自称是宋人后裔,流落海外数百年。既然如此为什么对大明的事情如此的清楚?连过去的朝廷大臣、地方官员的言行和奏章内容都知道!

    看来,澳洲人里必然有本朝的读书人,而且这读书人的学问功底,绝不会在自己之下――十之**,还远胜自己。想到这里不由得心生警惕。

    “受教了!”刘大霖拱手施礼,语气沉重,“想不到澳洲对大明居然知道的如此详细,真是惭愧!”

    “一点皮毛之见。”

    “熊首长说得,都是正理。只是贵众想过没有?”刘大霖并不死心,“天下的事情有理的办成没理的,好心办成坏事的,举不胜举!贵众要办清理田亩,均平税赋的事情,可有这样的把握?”

    “这个我们知道。”熊卜佑正色道,“刘先生,我曾听王师爷、吴太爷说过,过去他们一直想为临高的百姓做几件事,不知道刘先生是否知道?”

    “知道。”刘大霖是县里的头号士绅,涉及县里的大事肯定会先和他商议,“剿匪、修路、兴学。”

    “办成了没有?”

    刘大霖明白他的意思了:这三件事情,吴明晋谋划了数年也未成功,澳洲人来了一年就全办到了――难怪他们如此自信骄傲了。

    看来,澳洲人是铁了心要丈田厘清税赋了。若是他们真得能做到倒也是一大善政。刘大霖想到这里点了点头,又一次提醒道:

    “贵众剿匪、筑路、兴学,无非是有钱有力。清丈田亩赋税的事情,千头万绪,还请贵众仔细。”他停顿了下,“尤其是用人上,不可不谨慎从事。”

    “是,这个我等明白。”熊卜佑见他的语气已经不再是激烈反对,心中大为意外。难不成我这番话就打动了他?这么说来这个地主阶级分子还算是开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