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长的枪身,足有一米五长,枪头上挂着寒光闪闪的刺刀,腰间挂着刀鞘,刀鞘旁边是尺八长的短剑,另一侧腰间挂着弹药袋,身上穿着轻便的胸铠,头顶上顶着一顶黑色的明军制式的头盔,看起来有点中不中,洋不洋的味道。
另一侧,从台阶下面,略微少各部部长尚书一行,第一名是魏无忌这个国防部尚书,第二名是外交部尚书张亮,第三名是军情部部长米林,第四名是监察部尚书陈函辉,第五名是民情部尚书黄韬。
下面是各部侍郎,然后是能到堂的各军将领,胡奎,萧飞,轩辕龙飞,朱哥,锋无羽,金麒,马三立,等等,将领们到的不是很完全,按照华夏军的规矩,凡是参将旅长的武将都能位列朝会,大朝会就要求守备团长也位列朝会了,守备司令这些更能位列了,但守备司令一般都不回归,因为他们都有领地内的各项事务要处理,除非是特备要求,一般不位列朝会,大朝会有时候要求的时候会回来。
今天开这个朝会一个是要解决最近的一些事情,比如往云贵和安南,缅甸,老挝,继续输送物资和迁移百姓,同时对遗留下来的那些四个地方的少数民族和归附的百姓如何处置。
毕竟就算再少,四个地方的人口起码也有两三千万人,杀死杀不尽的,最后还得处置他们。
各部官员的意见就是将原先的汉人们都迁移到核心地区安置,起码能安置百万人,但很多人不同意,因为历朝历代有这样的先例,这些人往往成为造反的源头和不安定因素。
而武将们则觉得既然两百万俘虏营的俘虏都迁移到这些地方了,那么这些地方的百姓就来俘虏营当俘虏吧,调集到内地前线,比如河南州,两百万在河南州这样的土地上几乎也不显,河南州需要大量的人口,因为双方的战争使得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就把这两百万和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混合在一起,安置三十万人,再添加核心地区已经接受了华夏军十年统治的意志坚定,忠诚的百姓去河南州,作为监管,三个看着一个,很容易的事情。
安徽州三十万,安徽州半个州经过七八年的统治,百姓都已经安定了,苏州州三十万,再往浙江州扔五十万,江西州三十万,差不多两百万就分完了,其余的还是在原先的地方安置,两三年以后再逐步迁移到湖北和湖广州两百万人,以后可以往更多的地方迁移,每两年解决两百万人,差不多十年以后就能解决一千万人的迁移工作。
华夏人口太多,如今统治的地区,华夏军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五千万人,南明国原先统治的地方已经有一千万人了,广西州也可以接受百万的移民。
随着这一千两百万的移民迁移,大约有一千两百五十万人迁移到这四个地方,然后等解放全国,往这四个地方移民一千四百万人口,东南亚等地就有两千五百万汉人了,那时候华夏军驻扎军队,建设民兵队伍,守备营,就能牢牢的控制这四个地方了。
而不会到时候闹出,东南亚是东南亚人的地方这样的事情了,看看宝岛,后世的宝岛经过日本五十年的统治,已经全面日化了,张强穿越过来的时候,宝岛的政权就是由日本后裔所掌握,无论是宝岛原先的汉人,还是原先的民族,还是老将带去的几十万百姓和几十万军队,在人家的政治手段面前,全面败退,根本打不过人家。
不能说这不是汉文化的一个悲哀,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
整天吹嘘泱泱大国,居然被人家文化入侵,武力方面被人家打的满地找牙,全面YY几十年,结果还是我不打你是因为我不想打你,我要打你,顷刻间打的你满地找牙,我厉害着呢,但从来不说,我不亮剑是因为我其实是一只纸老虎。
所以,张强在这些边陲地区一定要全面汉化,全面为汉人掌握,全面为中华掌握,中枢等地区安置这些野蛮人,经过数十年的教育,也许能让他们也变成没有牙的老虎,整天生活在醉生梦死之间。
说是两千万人,其实李成栋,刘良佐从来不是好相与的人,他们至少已经解决了几百万这些地区的野蛮人,也许到时候有八百万甚至更低的五百人会被迁移进来。
这点人口对于汉民族来说一亿的人口基数更本不够看,而且大明根本不只一个亿的人口,历年来隐瞒的人口即便因为战争,饥饿死去四五千万人口,也至少有一亿五千万人口。
汉民族的生育速度是不可想象的,一家七八口人,只要生活好了,十来年时间就能翻几倍,空旷的地方人口会迅速的填满。
随着生活的好转,生育速度会下降,一家会只有四五口人,这样到华夏全部统一,至少要迎接三亿人左右的人口,张强感到肩膀上的压力好大。
正在张强听着众人讨论问题胡思乱想的时候,就听殿外有人高喊,“大明督师文安之觐见。”
终于来了,众人转头看向大殿门口,已经老的不能再老的永历大明的代天子行事主持国内反抗大清的文安之蹒跚的走来。
他比陈函辉还老,陈函辉是文官,同时也是武将,身体还好一些,他已经老的需要人搀扶了。
(本章完)
第579章 精神改造文安之2()
“微臣文安之叩见陛下,”文安之一进入大殿,就对朱聿健叩首,他的话一出,大殿内百官的脸色俱都变得苍白无血色,有高座而上的张强不叩拜,却以君臣之礼见朱聿健,这是不服气新朝啊,想要为旧朝找回一些脸面,故意羞辱新朝。
华夏军虽然宣布独立,但没有称帝,也没有称王,只是宣布为华夏国,华夏国大都督是最高首领,就算不是王,却胜似王者,叫一声陛下也过得去,殿下也行,但你在人家面前叫别人陛下,这倒地是华夏国还是南明国或者是永历大明国,这就耐人寻味了。
朱聿健年约四十来岁,此时脸上的胡须都在颤抖,他同张强见过面,甚至谈论过不少事情,两个人感叹一番以后,朱聿健认命了,当初要不是张强救下他,他早就死在李成栋,博洛贝勒手里了,而且是三番两次的营救,之所以出于这番情谊和交情,知道张强的为人,他才投降张强,想要苟延残喘活下名来,反正他前半生二十四年时间都在牢里,寄人篱下,如今后半生当一个蒸蒸日上的华夏国的副首相也未尝不可,相当于是其他王朝的宰相,位极人臣,也不算给朱家太丢脸。
而文安之的这句话却让他有一种被陷害的感觉,陷害他的人就是文安之,也许文安之心里有一些对他,或者对他们朱家的不满,一个躲在异国他乡,最后被人家异国他乡的藩属国给杀了,一个在南方苟延残喘,没有光复江山,反而躲在别人的羽翼之下,当了别人的官,这对于一辈子忠诚于大明的文安之来说肯定是一种耻辱了。
老年人一般脑子转动的都比较慢,或者对于以往事物比较忠诚,所以看到朱聿健要羞辱或者故意陷害一下,不惜拿自己陪葬。
当然,他陪葬肯定是值得的,他都八十多岁了,而朱聿健才不过四十多岁,还有大好人生要过的啊。
张强也觉得今天文安之是有些过了,好像吃了呛药一样,愣是想要找麻烦的感觉。
所以他没有说话,而是用深沉如水的目光看着这位抵抗满清的老将,老官僚什么意思。
朱聿健却忍不了,他以前贵为皇帝,虽然这皇帝当的有点憋屈,有点胆战心惊,有点如履薄冰,可他好歹是皇帝,你一个臣子,即便有些薄功也不能这样羞辱自己吧,要不是看他老迈,早就一脚踹上去了,也许华夏军里面他还没有什么威压,可他有根底。
华夏军里面好多官员都曾经是他南明国的官员,都把他当皇上,他的话在这些官员中还是好使的,而且来了一个别的团体,原先团体的官员以前不管有什么矛盾,都会抱团取暖,所以他的话就更加顶用了,因为他是这个团体的领头人。
按照他的想法,这样的臣子一般都是贬官的下场,打发的远远的不再看到这个人,这个人的官位算是当到头了,永远都是一个小官,在哪个位置上终老吧。
可看看文安之这个人目前的状况,别说贬官了,人家都已经是大明督师,代天子行事,即便投奔到他朝廷上,当初也是太子少保的职位,太傅等等,算是把官当道了顶峰了,而且年龄大了,无欲无求了,还要这么惩罚他呢?
以现在这个年代人的寿命,能活到八十的算是寿星了,寿星还会嫌自己命长?
不过申斥两句还是要的,他要不表态,那么这个副首相一天也当不下去,说不定明天就得去蹲大牢,这可是大事而非的问题,决不能有丝毫的拖延和迟待。
“汝止,你怎能如此说话?我已经不是天子,如今华夏军也没有天子,只有大都督,进的殿来不先拜见大都督,却反而先拜见吾等,你怎能如此失了规矩?”朱聿健站起来,朝着跪在地上的文安之略带怒气的问道。
“陛下,臣生是大明的臣子,死也是大明的臣子,却从来不知有华夏,今知道陛下投了这些华夏贼人,老臣也无可奈何,只能随侍左右,以表忠心,忠臣不事二主,请陛下成全我的心意吧。”
张强的脸色铁青,你表忠心背转身子表去,即便有我民情部探子,知道了我也不会怪你,但你在我的文武官员之前向朱聿健表忠心,这是想要向华夏军示威,好显示你的忠诚之名啊。
把我们做你流芳千古的垫脚石,我张强却没有那么大度,我最恨的就是别人把我当凯子利用了,既然如此,我就成全你。
“来呀,既然文大人不想效忠新朝,那么就叫他陪着旧朝一起被历史埋葬吧,送到李成栋军营里面去,什么时候找到永历皇帝的墓地,什么时候再旁边挖个坑,给这位老臣子送葬吧,他的家人发配缅甸,永世不得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