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迁都之后,又是春暖花开之时,所有的资源都开始先北平府转移,而北平府的名声也开始纵贯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这里虽是燕云之地,但生活上却与大宋的腹内完全相同,只不过多了些西北之地特有的习俗和习惯而已。

    但南北的风俗习惯在这里很快的融合,巨大的北京城虽然比东京城要大上好多,但早晨依然有买面汤的小贩走街串巷,报时的头陀拖着长长的嗓音,曹婆婆肉饼的香味依然在大街上飘荡,蔡记的酒楼照常开张。

    官员们打着哈气的在早春天没亮的时辰中开始早朝,即便是刚刚搬到北京城,早朝这种事情还是要继续的,前段时间在路上便耽误了不少天嘞!但现在即便是早朝也不过是走形式,各个衙门的卷宗都在背运的途中,即便是中书省,或是枢密院的都要用火车运达,五天之后才能有东西可用。

    这段时间每个衙门的主官都在些奏疏,请求陛下早早批准自己衙门的卷宗使用火车运达,可无奈朝廷的衙门实在太多,不迁都不知道,原来东京城的衙门有这么多嘞!

    最先运达的不是任何一个衙门的卷宗,而是赵祯自己的内藏库……这是赵祯的小金库,完全不受三司监管,包拯已经几次上疏要求三司使有查看内藏库之权,以便国库不足时调度,但都被赵祯否决了,说实话,赵祯甚至连自己都不敢轻易查看,因为其中的钱财之多,珍宝之丰,连他都害怕。

    整整八节车厢的火车运来的还只是内藏库的一小部分,赵祯看着一旁两眼通红,闪烁着贪婪目光的包拯微微尴尬,这货要是没有皇权的制约,怕是能把整个内藏库充入国库了吧?

    包拯机械的转过头道:“官家,如此巨万之财,居然只是内藏库十之三四,难道天家的生意已经开遍了大宋不成?亦或是……”

    赵祯无奈的说道:“这些钱都是蔡记和碧雅轩赚取了,当然也有征伐之战的战利品,单单是燕云就有辽皇的财富无数,咳咳……朕也不知到底有多少,但可以说没有一文钱是压榨百姓而来,你家婆娘难道觉得碧雅轩的东西贵?或是说去蔡记吃饭是因为朕的面子?!”

    包拯张口结舌,最后只能问道:“那陛下如此多的钱财将会作何之用?三司……”

    “三司管不着!这些都是朕的内藏库,与国库分文无关,朕自然有大用!到支出之时,必会有人报与三司入账,三司只管记录出账,让皇帝知晓内藏库的钱花到哪去了便是!”

    包拯的眼睛一亮,没想到官家居然在这里松口了,连连答应道:“臣遵旨!”

第七百七十九章长城还是要修的() 
    迁都之后大宋的生活轨迹依然如往昔一般,随着越来越多的衙门开始正常运行,大宋的国都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繁忙,只不过这里有了全新的名字,北平府,北京城!

    而对于大宋迁都一事,辽朝和西夏等国都觉得这没有什么,大宋只不过是迁都而已,能对现如今的格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他们看来,现在大宋的国都距离他们的国家更紧了些,但这对大宋来说就一定是好事了吗?

    别忘了他们才是突袭作战的行家里手,凡是铁蹄之下,便是征战之地!在他们眼中大宋迁都北平府反而给了他们机会,以前进攻大宋,因为东京城位于大宋的腹内之地而不方便进攻,现在不同了,大宋的国都就在北平府,那便是天赐良机。

    虽然有燕云屏障的防守,燕云之地能成为大宋的金汤,只要等待机会便可,毕竟北平府距离辽朝的中京道实在太近了些,辽人只需站在北安州便可知晓北平府内,大宋皇帝今天在朝会上说的什么……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赵祯却完全不这么看,他的手中有大宋,不,中国历史上最多的谋臣,能臣,还有狄青这样拥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武将,有这些人在北平府怎么可能有所闪失?即便是在外人看来浑身是漏洞的北平府,在赵祯看来却如铜墙铁壁。

    要是没有一套完善的驻军方案,这些文臣能同意自己迁都?在这北平府内,大宋驻扎了足有二十万大军,这还不算当地的十六卫卫所,总人数超过了三十万,并且都是在扼要之地驻守,居庸关,得胜口,密云,行唐,遵化等地,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墙拱卫着整个北平府。

    不知是谁,居然在北平府散播了大宋要修建长城的言论,以至于整个朝廷闹得沸沸扬扬,并且分为了支持与反对两派,双方之间谁也压不住谁,只能对自己的观点持肯定态度。

    赵祯坐在乾宇殿的御座上,虽然这里比大庆殿还要宽阔,但是上朝依然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别的不说,单单是朝廷上的争论便让人吃不消,长长的长翅帽并不能阻碍官员们之间的争论,甚至连殿中御史都卷到里面去了。

    微微苦笑,赵祯真的怀疑名臣,能臣巨多的当下,会不会因为争吵而打起来……轻咳一声,三才极为有眼力敲响一旁的金奏,因为金奏之后的墙壁有着特殊的弧度,再加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反射是十分规则从而产生了回音壁效果,金奏的声音在大殿内久久回响,甚至给人一种天人感应的感觉。

    大殿之中瞬间安静下来,赵祯瞅了一眼三才手中的小锤,没想到这乾宇殿在匠人的手中居然有如此神奇的地方,包括自己的御座在内,囊括了金奏之所,一道巨大的弧形围墙就在后面,只要自己说话,或是奏响金奏,整个大殿都能听的清清楚楚。

    朝臣们安静下来,把目光投向上首的赵祯,与刚刚失控的场面相比,现在的寂静让人忍不住觉得尴尬。

    “修筑长城一事,还需再次斟酌,诸位卿家在这大殿之上吵吵嚷嚷却也不会得出结果,不如澄清利害上疏于朕,利弊之间朕自会揣度。”

    赵祯一句话便缓解了朝臣们之间的争论,毕竟修建不修建长城还是要官家亲自决定的,大家只要说清楚利弊便可,如若有利为何不去做?如若弊大于利,官家自会否决。

    大宋的朝臣还是相当的有士大夫之风的,无论如何争论,一旦结束之后,便开始按部就班的陈诉自己的事情,并且相互之间即便观点不和也不敌视,刚刚还因为长城一事争的面红耳赤的两个人,很快就在其他地方保持高度一致,是非分明这是好事。

    待散朝之后,赵祯便回宫而去,没办法,要不快溜,怕是会被一般朝臣请求留身奏事,文德殿的大门怕是都会被踩踏了……

    关于是否要在边关修建长城一事,赵祯心中早有定计,长城无论如何还是要修建的,毕竟中原王朝以农耕为主,土地,商业便是大宋的命根子,对这些固定财产的保护比什么都重要,这关乎到大宋的人口,经济。

    一个不能保护自己边疆的王朝实在谈不上强盛,而长城这种天险与人力相结合的屏障便是中原王朝的重要防御手段,最重要的一点是,看似长城耗费人力物力,但一旦修建完成之后却减少了戍边的开支。

    否则秦皇汉武都积极的修建长城干嘛?只有唐朝是个例外,唐朝时期中原之地的强盛与草原民族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逆差,唐朝拥有碾压游牧民族的实力,对于唐朝来说,完全没有必要修建长城,因为在唐朝,关内关外都是它触手可及的地方。

    如今的大宋国力依然强盛,在人口上,经济上,文化,技术,教育,等等方面甚至超越了唐朝,但游牧民族却也比唐时的强盛,只因为大宋崛起的太晚。

    契丹人在唐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部族,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在契丹人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酋长任都督并赐李姓,后在唐高宗显庆五年反叛自立,并与李唐脱离关系。

    由此可见契丹人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大宋的建国,这也是为何大宋承认契丹是正统王朝的原因。契丹的强盛也不是一天两天,它占据了大片的北方土地,对大宋形成的威胁与日俱增,即便是夺回了燕云,赵祯心中依然是惴惴不安。

    不光是因为契丹,更是因为在它边上的小小女真部族,这个部族满万的勇士即便是辽人也不可敌,再加上西夏的窥伺,与草原深处隐藏的祸患,赵祯不得不做准备。

    现在的大宋和历朝历代相同,主要的中原地区全数被拿下,繁荣程度远超前朝,接下来便是巩固统治,顺便进一步拓展对北方疆土的控制。

    迁都只是一切的开始,修筑城墙也不过是积极防御的一部分,大宋现在的疆域其实已经能算得上非常广阔了,岭南之地的开发,川陕四路的连通,南海之地的获取,都在为大宋输送源源不断的力量,只要时机成熟,北进,西进依然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

第七百八十章北国风光() 
    大宋迁都之后,第二件令天下人惊讶的消息便是西夏伐辽,这两个原本关系融洽的国家在反目之后更加的敌视对方,甚至超越了宋夏以及宋辽之间的仇视,简直剑拔弩张,恨不得灭其国。

    对于西夏挥兵辽朝,赵祯早就有所猜测,主要是通过李元昊的为人,他绝对是个奸猾耍诈之徒,甚至称不上奸雄之名,而是枭雄。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这便是英雄的出处,赵祯承认李元昊的胆力过人,但不认为这货聪明秀出,枭雄一词用在他的身上再好不过。

    奸雄是指“奸”而“强”的人,在变强或强大之后,使用的手段被人认为比较奸诈、富有权术。这种人如曹操,手段不正、玩弄权谋,但这人还没有到不择手段的程度。

    枭是何物?古之食母恶鸟!枭鸟食母,破镜兽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吏祠皆用之。如淳曰,汉五月五日作枭羹以赐百官。枭,不孝鸟也。日至捕枭磔之,从枭头在木上。

    枭雄自然就是指那些不光不择手段,而且残忍至极,甚至禽兽到家的人物,而李元昊恰巧如此,他的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