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便是火头军都背起大锅骑上马背,原本安营扎寨,炊烟袅袅的营地很快人去营空,要不临时砍伐的木栅栏以及辕门拒马,谁也不会想到刚刚这里驻扎着一支万余人的大宋骑兵。

    化整为零容易,但要想化零为整便颇为困难,这时候的狄青已经顾不上暴露不暴露的问题了,夜幕降临的时候便让军中的传令兵四散而出,焰火信号在西夏的土地上升起在黑色的夜空中继位耀眼。

    只要是大宋骑兵,在看到焰火之后便知道现在该往何处集结……无数的大宋骑兵向狄青的所在集合,这是狄青早就定下,专为西夏主力准备的陷阱,现在却不得不用上。

第八百一十九章穷途末路() 
    大宋西征的脚步很快,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西夏大片的土地,西夏靠南的三座重要州城夏州,龙州,银州被大宋全数占据。

    这三座州城对西夏来说简直就是南方的门户,互为犄角之势不说,单单是这里的蕃部便足足有近十几万人,但显然党项人失算了,这十几万的蕃部被大宋的种种手段早已收买,或是内迁大宋腹地,或是成为大宋的蕃部编制成军。

    三州之地的易主让西夏门户大开的同时,也让大宋的边境向前推进了百余里,大宋的戍边禁军在得到命令后便开始向前推进,永兴军路的定边军,绥德军,保安军接管了这些州城的防务,占据地理优势构筑城防,三州互为犄角,再加上大宋经营多年的洪州,盐州,这五州之地可谓是固若金汤。

    与东西路两军完全不同,南路军采用的是稳扎稳打的作战思想,这也是最适合大宋的作战方式,南路军代表了大宋军队的特色,多以步兵为主,辅以强大的攻城器械和阵形,攻城拔寨自然不在话下。

    火器营的火炮便是他们的开山斧,任何坚固的城墙在他们面前都是碎如齑粉,再加上步卒的军阵,西夏的城池很难在南路军的面前坚持多久。

    火炮这东西的出现本就是打破战场平衡的东西,相对的,有利就有弊,火炮沉重异常移动不便,重达几百斤上千斤的火炮根本就无法适应骑兵的速度,只有在步兵中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这个黑洞洞的大家伙看似威力惊人,可如果用他对付西夏人的骑兵部队,简直就是自寻死路,面对机动目标瞄准就是一个大问题,更别说装填时间等等因素了,如若是对抗大规模的步兵作用还是比较大的。

    这次火器营带来的火器只有火炮以及火药弹这两种东西,即便是赵祯再怎么坚持,狄青都否定了火枪的功能,在他眼中火枪的穿甲能力还是不错的,但相对来说它的成本太高,射程虽然高达六百步,是棘轮弩的一倍,但这种火枪的速度实在太慢了些……

    这样的回答让赵祯有些无语,没错,火枪的速度是慢了点,但如今大宋的火枪已经采用米涅弹头,甚至枪管中已经出现了直直的膛线,这玩意的精度赵祯试过,三百米内可以保持相当高的精度,这样的精度就算是棘轮弩也做不到吧?

    但狄青依然固执的否决,并给出了合理的答案,两军交战的时候,远程力量的作用是以最短时间内向敌人发射做多的弩箭,因为这时候根本就不需要精度……

    赵祯瞬间被自己的“小聪明”给蠢哭了,狄青说的没错,在大宋……不,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大型战争都是十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数,这样庞大的规模即便是弩箭的准头不行,在庞大基数的存在下也会射中人。

    火枪这种杀伤力强,准确度高的军器居然不适合华夏战争的需要,这一点是赵祯绝对不会想到的事情,从一开始他的思路就错了,就被后世所影响……

    自认为相当不错的米涅步枪在一开始的假设和前提上就走错了方向,这么一来,米涅步枪只能从战场中被剔除,并非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太好……

    这么一来赵祯的心里也算好受一些,火器营在大宋的主要力量都会投入到火炮的研制之中,火枪虽然被雪藏,但赵祯可不打算彻底放手,因为他见识过这东西的恐怖,只要能提高的他的速度就行……

    赵祯相信,通过时代的积累以及技术的不断的提高,当后装火枪问世的时候,必然会成为替代弩箭的存在,当然火枪这种打破战争平衡的东西一定会成为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

    但赵祯绝不会因为怕被人效仿就不去做,即便是自己不做,随着历史的发展早晚有一天也会出现,难道大宋不做别的国家就不会出现火枪?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宋要做的便是时刻保持领先的技术,并且保持强大的国力,只要站在世界的前列,便会把那些效仿的国际爱远远甩在身后。

    火炮的强大力量早已使得辽人垂涎三尺,不断的派出密谍窥伺,还好火器营是独立的军制,直接接受赵祯的管辖,只对赵祯一人负责,所以想要窃取大宋的火炮的资料堪比登天还难。

    火炮的巨大威力和破坏力在西夏战场上才得到真正的体现,如今大宋火器营所拥有的火炮力量足以摧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墙,别说是西夏,即便是辽朝的坚固城池也不是大宋火炮的对手。

    黑洞洞的炮口散发着阵阵青烟,这是大宋最先进的青铜火炮,青铜材质的火炮要比铸铁的好上许多,最少不容易炸裂,这个时代的铸铁技术完全达不到火炮的需要,黄铜价格太贵,只有青铜最为合适。

    即便如此青铜火炮的铸造费用也是贵的吓死人,同时技术难度也相当大,即便是以大宋的国力造出这百余门火炮已经是颇为难得的了。

    对于辽人来说火炮根本就没有必要,因为他们在战争中主要采用骑兵作战,机动是他们最看重的力量,要是在军中部署昂贵的火炮,那就要把大辽的一部分骑兵改为步卒,这是辽人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在辽朝将作监的火炮接连炸膛后,辽太后便果断的放弃了这一不切实际的东西,最少对辽朝来说不切实际……

    如今的西夏已经被逼到无处可退的地步,大宋的骑兵之精锐不输铁鹞子,而火炮对城池的伤害远比骑兵更为可怕,大宋的军队为了加快推进速度,不断的用火炮攻击西夏人的城池,没有什么城墙能经得住百余门火炮的轰击。

    如今的西夏已经是战火硝烟四起,东西两地的军司被大宋牵制,南面的军司固守城池也是连连败退,唯独北方没有骚扰,辽朝调集了北方的白马强镇军司以及右厢朝顺军司前来支援,这局面真可谓是穷途末路……

第八百二十章西夏的反击() 
    南路军一路攻城拔寨速度之快令人咂舌,攻城战与其他战事不同,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在其中,这不是简单厮杀,而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的作战方式。

    但在大宋的火炮面前,原本占据地里的西夏人却成为活靶子,南路军的主帅是颇为熟悉此地的种世衡,但副帅却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折家人,折惟忠。

    此人是折家老一辈最后一人,其他的兄弟死的干干净净,而折家的后辈也还没起来,但这一次却全数在军中力量。

    显然折家是希望通过这次西征给子孙后辈在大宋的武将之中铺路,最少把他们头上的恩荫变成实职,即便是在御前班直中站班也比顶着父辈的恩荫在家中无所事事的好!

    将门就是这样,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后辈的身上,宁愿他们在战场上死去也不愿他们在家中享乐,把整个家族带向灭亡,受到了赵祯对宗室的影响,将门子弟早已是不复当年的纨绔。这是一个好兆头,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南路军中最多的便是将门中的子侄,甚至可以说他们沾亲带故,比如折家和杨家,又比如种家和折家以及杨家之间,都多多少少的带有姻亲关系在里面。

    为了给族中后辈历练的机会,也为使得他们争取更多的军功,这三家人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抱成一团,相互之间的信任和照顾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配合默契,分工的明确都给这支南路军带来的极高的作战效能。

    但他们谁也不知道,其实这是赵祯刻意为之,要想让将门团结一心的参与战争,利益牵连还是不能少的,南路军看似都是步卒,行动和战力都没有东西两路迅速,但他们却是进攻西夏的主力。

    一个国家最难覆灭的便是这些城池,这些城池会成为大宋进攻的“硬骨头”,而大宋的南路军就是要啃这些硬骨头的利刃。

    南路军所作的便是按照狄青的计划进攻,不断的进攻,只要他们拿下一座城池,便会有大宋的戍边军队前来驻扎,并且有大量劳役前来修缮城墙。

    看起来有点讽刺,大宋不断的用火炮摧毁西夏的城墙,摧毁之后再用士卒进行厮杀,夺取下这座城池,夺取之后便是调兵驻扎和修缮防务,看起来好似做着重复的事情……

    但在种世衡等这些将领的眼中,这一切却是大为节省时间的,西夏人的城防不必大宋的差,城池坚固,守备充足,如若大宋军队进行常规的攻城作战的话,那将会损失大量的士卒,而且南路军前面的城池可不止一座,每攻取一座便损失大量的士兵,这是谁也承受不起的。

    现在有了火炮的帮助,开山裂石的火炮完全可以摧毁城墙,让大宋付出极少的代价减少进攻的成本,相比用人命去堆填,钱算得了什么?

    在完全拿下城池后便传令原本在宋夏边境戍边的军队前来驻扎,这些军队会带来大量的劳役对这些已经被破坏的城池进行修缮。

    而南路军则会继续向前推进,形成一种不断延续的攻势,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最适合大宋的步卒,因为后方有驻军和城池,会让他们的心中极为安定。

    一场战争中孤军深入才是最为可怕的,后方有城池有驻军,这便是保障了大军的后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