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宋就是这样,在边地尤其喜欢修筑堡寨以防战争突如其来,而同样的又喜欢在边地开设榷场与外族贸易,这已经成为大宋的习惯了,榷场的出现同样会带动城市的发展。

    “朕听说你自己画了长城的图影,回去后递上来朕瞧瞧,若是妥当便以你的图影作为将作监图鉴之用。”

    赵祯的话让狄青激动,他早在收回燕云之后便开始绘制城防图影,为的就是修建长城之用,如今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臣遵旨!待臣回家后稍稍修改便上呈官家御览!”

    赵祯挥了挥手“退下吧!三才,传三司使包拯觐见。”

    勤政殿是赵祯的书房,即便留身奏事也是单独召见,狄青退走之后便对准备进入大殿的包拯微微点头,包拯暗自松了一口气,狄青是在告诉他官家是铁了心的要修建长城了。

    包拯看着舆图上蜿蜒的红线心中微叹,谁能想到,这小小的红线每一段,每一毫,每一厘都将耗费巨大的开支!

    显然官家召见自己是为了国库的国帑,修筑长城从来就是耗费极大的事情,所用钱财可谓万巨!

    只要包拯进来,三才便知道官家与包拯之间必发生一场不愉快,这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官家每每有计划,都需要大量的钱财,而包拯这个铁公鸡往往一毛不拔。

    “官家,长城非一日而成,三司已经做出估算,少则三年,多则五年!”

    “朕要调遣二百万人,何况大宋有公路相连,所需用度要不得多少时日便可抵达边地。”

    “官家,这些都要派大军驻守,北伐必须推迟。”

    ………………………………

    。

第一千零八十八章积极防守的开始() 
大宋修筑长城的浩大工程开始了,事实证明,从中央下达的政令会被有效的执行,虽然其中有一些不同相当,各地的官员对修筑长城是支持的,但对于抽调劳役……每个州府都想尽可能少的抽调。

    虽然朝廷给予的工钱相当丰厚,但对于州府官员来说,治下百姓的多少是他们政绩的体现,抽调劳役会间接导致各个州府的人数下降,而朝廷摊派的劳役数量每个州府都一样。

    不同州府的人数不同,甚至是相差甚远,有些州府的人数较多,而有些并没有多少,若是按照统一标准摊派,必会使得有些州府人数锐减。

    人口是一州一府之地最重要的所在,每年的两税,商税,都要靠这些人来提供,青壮年一旦减少,势必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和税收,这同样也是官员勘磨的重要标准。

    当然,这是阵痛,各个州府的奏疏到了赵祯手中很快得到统一回复,按州府人数,酌情摊派,户部会按照原先统计的各州府人口进行重新摊派。

    麻烦的事情还不止这些,修筑长城所需的砖石,水泥,器械,运输的牛马,驴子,骡子,箱车等等都需要安排,三司绞尽脑汁的准备这一切,好在可以就近取材,由朝廷统一补给交子。

    好在修筑长城一事上赵祯和朝堂的官员达成一致,在大宋什么事情都能偷工减料,唯独修筑长城和军械这俩个“大蛋糕”不能动。

    修筑长城来不得一丝懈怠,这是大宋的百年工程,而军械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保障,更是大宋的优势,没人敢动分毫,朝廷的监察不会有一丝松懈。

    这些监察都是刚刚入仕的热血青年,他们和御史一样,虽然官职不高,但却有直达天听的独奏之权。每三年换届,都是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担任,这些人思想单纯,做事冲动,一般的官场老油条还真的招架不住他们的“鲁莽”。

    对于长城修筑使的人选,赵祯早已想好,就由北平府知府事,龙图阁大学士韩琦担任正使,而将作监丞曾公亮,如今的曾公亮已经看淡了朝政,赵祯最终还是没有提拔他,而是把他按在了将作监。

    当然对于他的官价赵祯却并不吝啬,正三品的金紫光禄大夫,这可是包拯这位三司使才能享受的待遇,可见他这个将作监丞在官家眼中的地位。

    狄青绘制的长城图纸很快被曾公亮否定,原因很简单,狄青的图纸虽然尽善尽美,每一个地方都附和战争的需要,但太过复杂,太过精细,若是所有的长城都按照他的设计来建造,大宋的第一段长城便会花光国库的最后一分钱。

    于是曾公亮便大胆的上疏,直接告诉赵祯,狄青的图影不能用,长城应当在包含所有最基础的东西之后越简洁越好,赵祯大笔一挥的同意了,并在奏疏的北面附上自己的见解,在重要的关隘附近酌情使用狄青的图影。

    这就是作为皇帝的好处,只要把旨意下达,并且挑选好督办的人,剩下的事情便简单了,自有人会去处理这些事情。

    大宋各地的资源随着政令的下达不断向大宋的北平府集结,赵祯从来就没有小看过古人的智慧,而这一次他再次领略到古人的统筹学。

    长城的修筑计划被分为三段,分为三年进行,第一段便是以京畿路最东边的渝关也就是山海关开始,一路沿着边界向西推进直至大同府以西的苍头河。

    这将是大宋最北放的防线也是最重要的防线,因为在这道长城之后便是大宋的京畿之地。

    同样的,在历史上也是明长城的基本修筑路线,只不过大宋更加全面,把所有的地方都连接上了,即便是地势险峻之地也修建了城墙,为的是保证信息的传递不会出现空白。

    长城不单单是一座城墙,更是运兵的甬道,这座庞大的防御工程每年修缮,最宽阔的地方以至于可以通行三年马车并驾齐驱!

    北平府,大同府,以及奉圣州的大部分地区都在这道防线之中,这就是天子守国门的代价,大宋的经济最繁荣的州府,政治最集中的州府都在这里,还有大片的牧马之地。

    这一段的长城一旦修筑完毕,并用烽火台连接起来,直至北京城,再在这道城墙之后修筑第二道以居庸关为前线,连接得胜口,螺山,一路向西南前进最后汇集到飞狐岭。

    如此一来整个京畿路便是固若金汤!即便大同府有失,也不会对大宋的京畿之地造成威胁。

    而当第一道长城开始建设的时候,北京城也开始了动作,利用这次征调民夫劳役的机会,北京城开始了最新也是最宏大的城防建设。

    城池再次被扩大,最西段已经抵达了玉河东岸,最东段已经快要抵达潞县。

    面对这一浩大的工程即便是看过曾经帝都模样的赵祯都被震惊的无言以对。因为使用了砖石为墙,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北京城的城墙建设每日飞进,因为要修建巨大的角楼和堡垒,城墙被建设的宽阔无比,甚至比公路开要宽阔一些。

    赵祯觉得这样的城墙完全能容纳十万人甚至更多的大军驻扎其上,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原本的城墙上能驻扎数万人已经是顶天了,更多的大军其实是驻扎在城中,随时准备增援城墙的。

    即便如此,攻城所付出的代价更是恐怖,现在若是要攻陷这个城墙上已经驻扎十万人的城池,怕是要付出的代价成几何倍增长。

    狄青和彭七两人利用枢密院所有的能力进行推演,若城中没有内应,以大宋的兵甲军械驻守北京城,若是城陷需要百万人没日没夜的围攻……

    全新的城池有了更多的空间,在皇城的西边,开设了一块专属格物院的内城,而北边的火器营同样得到了加固,四周高耸的角楼,望楼,堡垒把这俩个既要之地包围的密不透风水泼不进。

    既然这俩个地方都能得到加固,大宋最重要的场合自然也不会漏下,皇城再一次的开始了加固工作,由将作监的副手,丁度亲自负责。

    。

第一千零八十九章大宋的边墙修不得!() 
大宋的大动作使得辽朝潜伏在大宋的密谍疯狂的把消息传递回上京,当然即便他们没用动作也无所谓,辽朝都亭驿已经把消息传递了回去,密谍这么做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告诉大辽,自己在北京城,在大宋呆不下去了。

    对于他们来说,原先进出大宋非常的容易,只需要躲过北京城城门口如同摆设般的检查就行了,可现在不同了,北京城的城墙加固了,同时城门口的人也换成了经验丰富的老兵,这些兵油子只需抬抬眼皮就知道什么人是什么身份。

    稍稍有一丝破绽便难以出城,听说之前有个江洋大盗就是被城门口看似不中用的瘸腿老兵给抓到的,北平府赏了他整整三十贯交子!

    这一大笔赏钱可让人眼红的紧,所有守门的站班老兵立刻变成了北平府掌推勾狱讼之事的提刑官,眼睛看着每个人都像是江洋大盗一般。

    寻常百姓都提心吊胆何况身为密谍的辽人?

    无数的消息经过各种渠道向辽朝汇集,辽朝中一些不相信的人面对铁证震惊的说不出话来,在他们看来,宋辽之间的关系虽然紧张,但却还没到剑拔弩张的地步。

    毕竟从先帝朝开始便是兄弟之国,到了现在也算是叔侄之国,两国的关系前段时间还有所缓和,大宋对大辽开放了榷场,并把粮食列入其中,这使得春灾难熬的辽朝平安的度过。

    现在,一切都变了,随着大宋开始修筑长城,宋辽的关系将会立刻变得紧张起来,随着朝堂上的汉人愈发的增加辽朝内部本就关系紧张。

    民间更是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仇视,自从太宗皇帝耶律德光南北分治以来就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长城的出现使得这一状况加剧了,今日辽朝的朝会上已经剑拔弩张,汉人的官员和辽朝的官员各持己见,辽官认为应当出兵阻止大宋修筑长城。

    但汉官却极力反对,有一部分人比如张俭认为应当派出使者谴责并威胁大宋,这还算是好的,有些汉官甚至建议放纵大宋的这一行为,他们认为一旦汉人修筑长城,就不会出兵北伐大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