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要是王亨对辽朝的态度,明面上修好,其实暗地里各种防备,就差发动边民武装袭击了,但越是如此对大宋越有利,对辽东更有利。

    虽然和大宋发生过一场局部的战争,但并不是高丽王朝整个朝廷的意愿,而是在俩个蠢货的愚蠢之中引起的误会,双方的朝廷和高层再交换过意见之后,便双方再次修好。

    高丽自然不可能和俩个“超级大国”同时交恶,与辽朝剑拔弩张的同时,与大宋自然要“和睦相处”,王亨是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他看的比高丽国内的所有人都要远,认定大宋在不远的将来肯定会超越辽朝,成为最大,最强的国家。

    与大宋交恶是在自寻死路,况且大宋是华夏的正统延续者,华夏王朝与高丽这片土地的关系极为微妙,虽然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但终究还是要相处下去的。

    现在王亨一死,这种态度和战略是否还能在高丽延续下去?这才是让赵祯担心的问题。

    从三才手中接过一份王亨的遗诏手抄,赵祯轻轻打开,上面的字迹虽然不是王亨的,但已久相当不错,看到开头的称为,赵祯便皱了皱眉头,随即给三才道:“你来念。”

    三才躬身接过:“奴婢遵旨。”

    “朕承先君之末命,嗣累圣之丕图,十有二载,赖天之休,国内乂安。春夏以来,忧劳爽和,药石无效,遂至大渐,欲以神器归之有德。内史令乐浪君徽,朕之爱弟也,仁孝恭俭,闻于邻国,宜传大宝,以显耿光。”

    三才是冷着脸念完的,在他看来高丽国主乃是诸侯之制,最多以寡人相称,现在居然用朕自称,岂不是僭越?何况高丽人明知这是要上疏大宋君王御览的,还这么肆无忌惮?

    但赵祯明白,这是一种试探,小心的试探大宋对高丽的态度,若是大宋和高丽真的关系融洽便不会因为这“小事”大发雷霆,反之亦然。

    赵祯突然想起了王亨遗诏中提起的乐浪君徽,他便是王亨的弟弟,虽然不是一母同胞,却也相差无几,他的母亲元惠王后乃是王亨的生母元成王后的妹妹,这就比一般的同父异母关系要来的亲近得多,否则也不会是他王徽了。

    在高丽使者的关注下,赵祯拿起这份寓意独特的国书放在前面的御案上,随即开口道:“这是向朕讨庙号,谥号来的吧?朕听闻王君故去,心中不忍,但国不可一日无主,令弟王徽便是上上之选!”

    赵祯的话让使者安心,这是在肯定先王,不用说下面该赐下庙号,谥号来了,在来之前,王上就说过,这两样东西必须由大宋皇帝赐下,如此一来便可把高丽与大宋绑在一起。

    这实在是一个没有办法拒绝的请求,人家一国之主死了,连庙号,谥号都没起,巴巴的送国书和讣文而来,你能拒绝吗?

    

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宋与高丽() 
紫宸殿,威仪高大,安静祥和,一点檀香在纯铜的仙鹤香炉中缓缓升起,仿佛一双无形的手在拖起它缓缓上升,静谧之中显得异常肃穆。

    赵祯在一张明黄色的圣旨上写下靖宗二字。

    这是给予王亨的庙号,取的是“实靖夷我邦”的多谋之意,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安定,平静之意,这就要看高丽人自己的理解了。

    有庙号自然要有谥号,不过这可比庙号难得多,并非如看着那么简单,虽然也是短短的两个字,却要高度概括这个君王或是名士的一生。

    庙号是皇帝才能享受的东西,它是形容帝王在这个王朝所在的地位或是个人的品行的一个小结,如太祖,太宗,世宗,高宗等等,这样的庙号共有一百零三种之多。

    当然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这些庙号中极难有不敬或是不尊的称谓,大多是溢美之词,许多甚至超过了本人身前所能享受的待遇,不过既然人已经死了,死者为大,何况是皇帝?

    但谥号不同,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这是世人的权利,也是史家的权利,要载入史册之中,评定位高权重者一生的功过是非,春秋之时极为流行,死者往往会获得亲友相赠的谥号,甚至有些泛滥,不知是出于公理还是出于私心,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应当废除。

    所以在秦朝是没有谥号的,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把这种小而精的“人生总结”给恢复了起来。

    谥号往往和庙号差不多,也是简短的两个字,但这两个字的分量可谓是重于泰山之威!它会如一般真实的小刀,把这个人的所有伪装和强权剥开,露出条条的内在。

    开始的时候只有美谥和平谥两种,可到了之后便逐渐有了恶谥,他不以君王的意志进行转移,当然这个时候当朝的君王已经完蛋了,后继之君也不会去干涉谥号的平定。

    于是自周厉王姬胡开始,便出现了真实评价暴君的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身为一个皇帝,庙号不一定有,但必有谥号,这已经是一种华夏传统,也逐渐成为亚洲所有王朝的传统,因为华夏的发展历史就是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历史。

    赵祯提笔思索良久,王亨是高丽的国主,对他的庙号方便评价,毕竟只是排名的问题,只要不僭越便不会有任何不妥,也不会受到高丽君臣的反对和指责,谥号不同嘞!

    一旦自己写下俩个不妥帖的字,这便会触动大宋与高丽之间的关系,非是开玩笑的话,而是实实在在。

    高丽人希望通过这件事试探清楚大宋对高丽的态度,但若是赵祯给的谥号太过,则会让世人觉得他王亨担当不起这谥号,也同样败坏赵祯和大宋的名声。

    这下反倒是变成了烫手的山芋,不过赵祯并非骑虎难下,中正平和的谥号多得很,笔尖轻触纸张,鲜红的朱砂墨水便在明黄色的绢纸上留下了工整方正的字体。

    三才小心的吹干上面的墨迹,从木盒中取出赵祯的神宝放在印泥之上,赵祯伸手盖下,便完成了最后的步骤,上国对藩属之国君主的最后赠与。

    使者接过之后,便要当着赵祯的面再次打开以示恩荣之意,以楷书所写的“容惠”二字跃然纸上,容字意义众多,在谥号中多以宽宏大量之意,也表示王亨的心胸,贴切却不过分夸赞,而惠字便简单的多,惠同慧取聪慧之意。

    而在《说文》中更有着相当高的赞美——惠,仁也,如此容惠二字便可理解为,仁爱聪慧而又心胸宽广的人。

    这样的评价相当的贴合王亨本人,也要多依赖于大宋对情报的收集,否则赵祯可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他而不被贻笑大方,高丽使者恭敬的拜下以示尊敬。

    赵祯开口道“庙号,谥号已经赐下,不日朕便派遣使者以金书金册赐予王徽,希望他能统领高丽与大宋修永世之好!”

    使者拜下“谢大宋皇帝陛下!”

    这么说来便是承认了大宋与高丽之间的关系,也是承认两国和平相处的未来,完全和陛下想的一样,大宋皇帝不会与高丽之间再起刀兵。

    赵祯对高丽的看重要远比倭国来的关心,这个半岛虽然不是兵家必争之地,可却对辽东非常重要,尤其是现在的辽东,大宋与女真之地中间还隔着辽人的辽阳府和中京道,若是想要抵达辽东必须要从倭国绕道,这对航运来说实在太过冗长。

    若是能从高丽借道,那便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毕竟辽东和大宋之间在海上就隔着一个高丽而已。

    高丽王朝开京的重光殿内,这坐宫殿的格局与装饰和大宋的相差无几,已经在灵柩之前继位的高丽国主王徽便坐在高高的御座上。

    大殿之内空无一人,只有碳盆中木炭燃烧的爆裂声,王徽紧紧的盯着殿外的大门,刚刚已经传来消息,遣宋使已经回到开京,这将是高丽和大宋之间的一次重要交流。

    赵祯所想的其实也是王徽所想,在派出使者之前,王徽便打定主意要改善与大宋之间的关系,在他眼中大宋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糕饼,只要和大宋有所沾染便能从中获取大量的利益。

    如今的高丽在皇兄王亨的引领下已经开始逐步崛起,而自己要做的则是中兴!先皇兄和自己早有商议,他要把高丽一步步的崛起,而自己要做的便是继往开来,最难的事情他已经做了,剩下的便是自己的事情!

    殿外传来一阵匆忙的传报声,殿门在吱呀声中开启,使者跪拜于地朗声说道“大宋皇帝赐下先王庙号,靖宗!谥号容惠!另有金书,金册,及大宋皇帝常服赐下!”

    前面的都算不得什么,若是连赐下庙号,谥号都不肯未免太有失上国风范,而最后的金书金册以及更重要的常服便尤为惊人,只有关系紧密之人才有机会多得皇帝的常服。

    显然这是在与高丽示好,也证明了王徽心中的猜测……高丽与大宋之间利益共通!

    。

第一千二百四十章高丽君臣对() 
高丽的新年和大宋的在同一天,几乎是所有和华夏有关联的王朝都以中原的农历元旦为新年,只不过这一年对于刚刚继位的王徽来说却有着别样的感觉。

    殿中只有他和参知政事崔冲二人,现在不是朝会,高丽的君臣之间无大宋那般拘礼,在偏殿之中相对而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崔冲因为推崇儒家思想被人们称为东海孔子,他是支持王徽亲宋的最有利支持者。一杯清茶,两位君臣便在安静的重光殿中商议起整个高丽王朝的命运。

    “崔参政,大宋的态度已经如此明显,我高丽接下来又该如何?”

    王徽看着对面微笑的崔冲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对于他这个刚刚继承大统的王来说,高丽的未来依旧迷茫,对然他有一颗复兴高丽的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