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就对自己说过战场是炼狱,是最有情有义却又是最无情无义的地方。

    直到现在自己才有些懵懂的明白官家所说的话是什么含义,回首看了一样军中颇为疲惫却并不悲伤的将士,苏轼觉得自己也有可能永远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苏轼知道自己该收拾行装了,随着耶律裴的二十万大军消耗的一干二净,这场中京道之战也该落下帷幕了,事实上这二十万大军并没有全数战死,更多的人应该是被击溃逃走,或是受伤,或是被俘,反正真正战死的人数不会超过八万。

    苏轼看着残破的大定府,他不觉得有什么好凄凉伤感的,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座城池将会被重新筑造出来,并且会比原先的大定府更加繁荣和繁华,更加宏伟和气派。

    当然经过这两天的时间,大定府的易主给了宋辽之间谈判最大的变数和筹码。

    大宋不单单是大定府之战胜了,更是中京道之战的胜利。

    苏轼知晓,中京道不会再有战事了,剩余的那些州府对于大宋来说简直是囊中取物,杨怀玉的十万铁骑就在周边游荡,辽人的援军南下不得,也不可能在宋辽谈判的时候南下,否则这次谈判便会化为泡影。

    当张俭以为他到达北平府北京城的时候才开始谈判的时候,事实上谈判早已开始,从大宋北伐开始的时候,宋辽之间的博弈便开始了。

    苏轼微微抬头向着南方也是北京城的方向望去,彭七的飞鸽传书很快,而官家的旨意也不慢,从那时候开始,宋辽之间的谈判博弈就已经开始。

    苏轼被彭七硬拉进了大定府,这座曾经如东京城一般繁华的城池现在已经满目疮痍,虽然城中的建筑并没有多少损失,但城墙却成了一片废墟。

    这座辽朝的大都市现在正需要一个大宋最优秀的官员来恢复它的秩序和生机,所以彭七现在最缺的便是能管理大定府的文官,他要在大定府驻兵的同时,让这座州府城池恢复以前的模样。

    毕竟一个没有多少城墙的大定府算不上一个重镇,而苏轼觉得自己没有办法离开这里前往背嵬军了,城中的凄惨只有亲眼所见才会明白,衣不蔽体的人,浑浑噩噩的人,饥饿的人,呆滞麻木的人处处皆是。

    这座城池虽然没有遭到大宋的直接打击,可在对抗大宋的过程中已经榨干了它的所有力量,城中的百姓为了遵守辽主的圣旨而不得已牺牲自己,口粮,淡水,衣物,甚至是生命,苏轼觉得他们就像是燃烧的蜡烛,最受什么都不会剩下,只有留下的血肉如同烧化的蜡……

    苏轼知道自己任重道远,但首先他要把大定府的状况向官家奏报,而要恢复这里的原先模样也并非易事。

    城墙是最先要筑起的,没有城墙大定府就是一个笑话,它甚至连城池都算不上,现在大宋的军队最要紧的是继续扩大战果,以期在宋辽谈判之前夺取整个中京道,到嘴的肉岂有吐出去的道理?

    于是苏轼便开始担任这大定府临时的知府事了,这是战时的权宜之计,即便是没有朝廷任命苏轼也理所应当的担任,他要调动全军中所有的劳力建设城墙,同时也要恢复这里的民生。

    苏轼发现与其让军士做工不如让城中的百姓做工,以工代赈,这样既能恢复民力也能完成必要的工作,算是最好的办法,其实不用苏轼说,一些城中的守军就已经这么做了,他们把手中的活交给城中的百姓做,而他们自己则是把军粮分发给他们。

    但苏轼觉得还不够,要做便要做的彻底,做的让这些百姓感恩戴德,否则岂不是达不到效果?

    于是大定府的复苏开始了,百姓们加入建设大军,开始对原本的大定府城墙进行建造,而苏轼觉得不光是要把大定府恢复到原本的样子就行了,要更大,更高,更强,因为这里很可能成为大宋的北方屏障。

    而最高兴的人不是苏轼,也不是彭七,更不是打了胜仗死了兄弟的士卒,而是身在北京城之中的赵祯,当张俭上朝参见的时候,传捷的军士一路从北京城的城门喊到了乾宇殿。

    “中京道大捷,彭帅攻克大定府,歼敌八万!”

    北京城随着这条消息沸腾了,城中百姓无不欢呼雀跃,这是大宋的胜利,是大宋这么多年来除了燕云之外的有一次胜利,同样也是庶民的胜利,因为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买了中京道的战争债券……也意味着他们能在这次战争结束后赚的盆满钵满。

    张俭刚刚参拜过赵祯,并且准备向赵祯递交议和的国书,但谁知道这时,居然有一个身穿红衣金甲的骑士冲进大殿,口中高喊:“起奏陛下,中京道大捷,彭帅攻克大定府,歼敌八万,余者或降或逃!”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张俭呆立在大宋的乾宇殿上许久,四周大宋的臣子在向赵祯祝贺之后便起身望着张俭窃窃私语,谁不知道他张俭是干什么来的,谁不知道辽朝就是为了议和才派遣他前来的。

    现在大宋的一举一动打了他的脸,彻底占据了中京道的大宋已经完全占了上风,辽朝还有什么筹码用来谈判?如今的局势变了,在大宋夺取大定府之后就变了,议和的前提不是大宋夺取中京道,而是大宋向不向北再度进攻的问题。

    赵祯稍稍体谅张俭,毕竟是一个上了岁数的人从辽朝的上京城一路风尘仆仆的赶到大宋,虽然不是大宋的臣子,但也是华夏的血脉,一声儒服穿在身上颇有大儒风范,说实话赵祯还真有点不忍了。

    但作为统治者,大宋的皇帝,这种不忍也只不过是一种心情,该下手的时候赵祯会毫不犹豫的下手,而且下死手…………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大宋有一位“仁君”就够了()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

    三才默默无语的看着眼前的情景,官家不知何时开始喜欢上了这种莫名其妙的动作,据说是穴位按摩,可以缓解疲劳和眼疾,两手按着太阳穴,双手握拳一般用食指轮挎眼眶………

    听说这按摩眼睛的方法还被王唯一奉为经典,堪称人人可为,人人可用,只需坚持便可养眼,护眼,现在这法子不光是在宫中,连宫外的官宦之家和官学都用上了。

    当然和官家一起的还有宫中的三个皇嗣以及皇后娘娘,皇后娘娘经常查看宫中账目以及碧雅轩的账目,用眼颇多,灵儿公主最近忙着秀斗篷,虽然那一只雄鹰被她秀成了鸳鸯,但也算是极好的了,而太子殿下依旧孜孜不倦的读书,用眼也颇多。

    唯有……唯有二皇子赵昀,好似不需要这般保护似得,这皇子天生就与他哥哥反着来,那目力简直是极佳,即便是在马上,即便是遇到窜的飞快的狍子,他都能百发百中,若是没有一双鹰眼能行?

    但赵昀在四书五经上就差得远了,别说是和太子比,就算是和伴读相比也是不够看的,但贵妃娘娘依旧开心,三才知晓,这是殿下在故意藏拙,虽然官家和太子都知晓,但却依旧如此,这不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而是在故意显示自己没有争储之心。

    三才心中很高兴,天家就怕这种事情,就怕争储!一旦发生便如当年玄武门之祸般,皇嗣凋零……但官家不是李渊,太子也不是李世民……

    赵旭依旧是在御花园中提出自己的问题,三才立刻把自己当作一个木头人,而皇后娘娘带着灵儿公主寻了个借口离开,灵儿公主的半截披风都落在了避风亭中。

    后花园中只剩下太子赵旭和官家了,至于赵昀,这货正在边上的火器场中摆弄火枪去了,这是他的习惯,没有一两个时辰绝不会出来,官家就喜欢把火枪放在后苑的御花园中,没事的时候仔细摆弄一番还要打上几发。

    而御花园中的火器场也是宫中戒备最森严的地方,毕竟是要人命的火器,谁也不敢怠慢。

    随着啪啪的火枪声响起,仿佛是给了赵旭以信号“父皇,辽朝如今已然势弱,张俭出使大宋,我大宋以占据中京道,可除了大定府以南之州府,北地皆是荒芜,农田稀少,牧场倒是颇丰,但却不易于防守,不若以此为筹码,向天下人展示我大宋宽度,也以此向辽朝示好,永修太平之心。”

    赵祯顿了一下,望向赵旭,仿佛是第一天认识自己的儿子,左右观瞧一翻后提高望着他严肃的说道“永修太平?!你这话是出自真心,还是为了迷惑辽朝?”

    赵旭一时被问的不知该如何回答,但赵祯根本就没打算听他的回答,而是用最确定的声音告诉他“若是出自真心,太过妇人之仁,太祖曾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此乃经典!亦是我赵家的格言不可忘却!宋辽之间早已没有和解的可能,这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莫要太天真!”

    瞧见赵旭皱眉摇头的模样,赵祯长叹一声再次开口道“若是后者便更为让朕失望,你是大宋的储君,未来要接管朕的江山,如此庞大又强盛的帝国教导你的手上,就该有一个帝王的威严和气势,当然也要有帝王的魄力。

    如今宋辽之间局势明朗,我大宋压制辽朝犹如五指山压着一个泼猴,即便它再能蹦跶,也是垂死挣扎,这时候还要想着如何欺骗对手就毫无意义,还会显得狡诈奸猾,有失帝王气度!”

    “儿臣知错……”

    赵祯摇了摇头,拉着儿子的手放在他的胸口道“听听自己的声音,不要老是被外人左右,你是朕的儿子,你是赵祯的儿子,你生来不凡,你的脑袋中不光有儒家思想,还有我天家的家学,这东西可是别人没有的,朕相信你能运用的好!”

    赵旭点了点头,眼神中的迷惑也逐渐减少,更加坚定和执着了,他发现父亲的话总能在自己迷茫的时候开解自己,仿佛看清了世上所有的事情。

    “父皇,其实是…………”

    赵祯摆了摆手“朕知晓有人对你说了一些话,这些话肯定非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