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还不算完,他们已经开始窥伺属于大宋疆土的河西,陇右一代,而这些地方也是当年唐朝吐蕃所觊觎的!

    赵祯绝不能容忍有人窥伺大宋的国土,对于西域这些蛮族来说,大宋的强大是他们不曾领略的,之所以容忍他们是为了心中的谋划做准备。

    赵祯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欲要使其亡,必要使其狂!

    。

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辽朝的变化() 
西域的变化赵祯看在眼中,但他并没有立刻去处理这事,相反他选择对西域进行了放纵,甚至把朝臣们的奏疏留中不发,对西域都护府的请求也置之不理。

    大宋这个国家实在太过庞大了,一旦采纳了朝臣的建议,一旦保护这些商贾,最终很可能使得大宋出兵西域这件事不了了之,而变成一种外交上的斡旋,派出使团进行训斥。

    这是赵祯最不希望看到的,这个时代人们眼中的西域是出了玉门关之外的任何地区,其中也包括了后世的新疆地区,拿下西域是赵祯必须要做的事情。

    且不说这里是大宋通往西方世界的走廊和桥梁,也是大宋西北安定的重要所在,但赵祯不会盲目的出兵,也不会进行无休止的战争,他所需要的土地是对大宋有用的地方,而不是扩大自己的疆土为目的。

    眼下大宋的商贾付出的代价就是日后赵祯从西域身上捞回的好处,要使一方安定,就必须有付出才行,而眼前的西域就是这么一个贪婪的怪物。

    至于大宋商贾的损失,赵祯相信,这些商贾损失的只不过是多挣钱的机会而已,亏本是万万不可能的。

    至于性命…………西域人也是为了发财,杀了这些商贾之后,自然会减少西域的吸引力,这是杀鸡取卵的事情,谁会去干?别把西域人想的太过简单,他们也有放长线钓大鱼的思维。

    至于那些死在西域的人,他们要么是死于灾害天气,毕竟西域的沙暴也不少,要么便是被劫掠之后没有吃喝最后死在野外,或是破产之后自寻短见。

    这种情况早已是屡见不鲜,奏疏中的内容多有夸大,赵祯也已经习惯了。

    西域的东西赵祯能看得见,而辽朝他便极少去观察,现在通过西域的奏疏,赵祯猛然发现辽朝好似也在西域分了一杯羹,这是极为少见的情况。

    大宋的西域都护府建立在伊州,和唐代的安西都护府高昌相距甚远,在这里建立都护府的主要作用仅仅是为了防御西北,而不是控制西域为目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宋在消息上落后了一步,待辽人开始了大规模通过西域行商之后,赵祯才发现,而西域都护府也急急的发文奏报。

    西域诸国仿佛是为了联合辽朝对付大宋,一如他们当年联合大宋对付西夏一般,给予辽朝最大的便利就是给辽人开始通道,让辽朝的商贾安全的从西域通过,并且带着大量货物前往西方世界赚钱。

    这一下便让辽人尝到了甜头,从大宋买来的茶叶居然能在西方的大秦换取数倍甚至十数倍的财富,而瓷器,布匹,锦帛更是有价无市!

    他们要做的无非是比宋人走的更远一些,很多宋人商贾都是为了省事而把货物贩卖给西域人,或是走海运卖去阿巴斯王朝,他们赚的钱根本就是九牛一毛,真正的大头其实都被西域人和阿巴斯王朝赚取了。

    通过西域,辽人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看到了财富,有了第一桶金之后,辽人便也开始仿照大宋开办工厂了,并且太后萧挞里也积极的派人研究格物。

    为此她再次向大宋发了国书,希望赵祯能把先进的文化和知识传播给辽朝,让他们获得文明之光的滋润,这一国书得到了不少朝臣的赞同,在朝臣们看来这是辽人趋于汉化的表现。

    同国书一起抵达的还有不少的读书人和匠人,他们前往大宋的主要目的便是学习,这是自唐朝开始便有的留学生制度,大宋国内有不少的外族学子,其中就包括倭人,高丽人等等。

    但辽朝和其他国家不同,辽人派来的学子都是往格物院中钻的,而大宋的格物院是并不对外族学子开放的地方,即便是宋人学子也极少有资格能进入其中。

    对于科学技术,赵祯一直秉承着独自占有的态度,谁也不可能从大宋获得先进的格物知识,至于其他的比如儒家经典,以及其他各种学科,赵祯都是大方的向世界展示。

    并且在神都之中开设了华夏学宫,这地方占地十亩,房舍精美,从讲堂到书馆,从寝室到餐厅,从恭所到厨房“五脏俱全”,只要你是外族,缴纳一定钱财,便可在这里学习大宋的学问,并且有吃有喝环境宜人,甚至还能偶尔看到大宋皇帝赵祯本人!

    对于求学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堂!但对真正学习先进技术的辽人来说却是折磨人的地狱!

    赵祯秉承友好和善的态度对这些辽人“学子”以最大的优待,吃得好,喝的好,住的的好,三日派人去嘘寒问暖,五日派人去招待饮宴,可以说“关心”的无微不至,体贴入微。

    皇帝的日常事物有很多,比如批阅奏书,比如上朝,比如处理外交事务,比如看书写字,当然还有婚姻…………

    对于娶老婆这种事情赵祯早已轻车熟路,貌似他的后宫之中除了王语嫣和薇拉两人,其他的都是……算了人妻也无所谓,反正赵祯来自于开放的时代。

    其中而且这些女人大多是政治上的一种联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这种东西真的是可以逐渐培养的,贺兰雪便是如此,她被赵祯的幽默和风趣以及天马行空的各种想法所迷住,更被他的手段和才智所折服。

    在这个时代,能做得一手好词,能写的一手好飞白,能把一个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能任用贤良,能御驾亲征,能把敌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受万民敬仰!这样的男人还上哪里去找?还有比这更加完美的?

    贺兰雪自认为是没有了。

    至于杨采薇,她早已是心甘情愿的跟随赵祯,见证他的强大,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赵祯,甚至是整个党项。

    这对姑侄两人和整个西夏成为赵祯的“俘虏”而这一员又要增加了,良子的婚期已到,使团已经准备好了一切用度,隆重的使团中甚至带有大宋最精锐的亲卫司士兵,他们是帝王的宿卫,也是护卫皇族的精锐,非大礼连皇后都不得动用。

    良子这位倭国的女天皇改名了,在倭国的宋臣给她定了一个极好的名字“归顺天皇”…………

    。

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帝王的婚姻() 
宋倭国之间的联姻是一种必然,也是大宋朝臣最喜闻乐见的事情,要掌握倭国的领土,但却在礼法上赋予它名正言顺的,通过非战争的方式纳入大宋,手段只有俩个,要么倭国所谓的天皇投献土地,要么和西夏一样通过联姻的方式带到大宋来。

    显然后者最没有侵略性,谁都知道倭国天皇不可能投献,若是投献了,和大宋的干预绝对不可能没有关系。

    而通过联姻的方式获得倭国的土地是大宋最好的方式,所以朝臣们非但不反对,还大力支持,并且比谁都积极,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在操办自己的婚事。

    使团也就是迎亲团,他们身着华丽的服饰,举着各种仪仗,或是威严的旌节,或是吉祥的图案,或是色彩鲜艳的旗帜,他们一路浩浩荡荡的从皇宫出发,前往神都的东门。

    这还是第一次有迎亲队伍走东门,以前无论天家还是百姓家的迎亲队伍都是走的南门,取南生贵气,吉祥如意之意,而队伍浩浩荡荡的向东门驶去是赵祯的旨意。

    高大的步撵,和金碧辉煌的马车穿过街市,人群发出一声声赞叹的同时,也相当自豪,这是大宋的骄傲,这是天家的骄傲,是个人都要赞上一句嘿!咱们官家可是龙虎精壮!

    其实皇帝娶亲算不得什么,现如今大宋后宫的嫔妃数量一只手便数完了,相较历朝历代都是太少,即便是相对先帝朝也是小了许多。

    去年皇妃产下龙种,官家取名赵晅,晅,太阳四周之晕气也!

    如今大宋便已经出现三位皇子一位皇女了,这是什么?这是大宋的福气,也是大宋多年来积攒下来的瑞气!难得的很,所以礼部把这迎亲团出使的日子定在了三皇子赵晅周岁这一天。

    使团队伍出了东门之后,便收起旌旗,也收起那些吹拉弹唱的乐器,一股脑的收进马车之中,然后整个队伍便如同上了弦一样飞速开始向前冲刺起来。

    这作风一看便是军中的行为,没错这迎亲队伍其实就是大宋的禁军扮装的,他们中有御前班直,有亲卫司,侍卫亲军司的步卒,骑兵等等。

    连箱车其实都是上四军所用的战车,只不过在外面做成了华丽的造型而已,里面却是四周环绕铁板,以做到万无一失,而迎亲的每个人都不是看着那么简单,他们身上可都是带着战刀的,一柄横刀只要稍稍装饰便是极好的仪刀。

    同样的,马车之中还有棘轮弩和各种军械,之所以选择东门,实在是因为东门距离皇宫较近,并且前往天津府的塘沽县较为方便。

    马车在公路上飞驰,迎亲的骑士都是大宋的精锐骑兵,全员没有一人步行的他们速度很快,当然车上的所有装饰都被收了起来。

    待到了倭国之后再进行组装也不迟,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乃是因为赵祯的担心,虽然大宋已经控制了倭国,虽然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但事实上还是有一部分倭人反对如此。

    而这一部分倭人就是曾经的倭国贵族,在倭国还是倭国的时候,他们是贵族,他们享有特权,可大宋来了之后,瞬间他们便沦为穷人或是敌人。

    不仅宋人官员瞧不起他们,商贾不愿买东西给他们,就连原本如同烂泥一般的倭人都不愿接近他们!这如何让他们受得了?

    于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