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听了很是震惊,他是认同这位大臣的说法的,说白了,皇室和士族是相互依赖的,皇室保护士族的利益,而士族则拥护皇室。李世民在想,王浩然素来见识不凡,难道就没想到这一点?应该不会!那他为何还把工业化提出来?给李唐挖坑?这也不至于啊?怎么说他王浩然也算是皇室中人,而且一直以来对李唐忠心耿耿。这时李世民才想起王浩然信中最后的一句话:此事事关重大,臣弟本是一商人,不敢妄谈国事,该当如何应对,还需陛下和朝中诸位大臣商议决定。
李世民心中一阵苦笑,没错,这就是王浩然,滑头的王浩然!他原以为这只是一套客套之词,却不想这并非无的放矢,隐藏得够深的。
“诸位可以应对之策?”虽然工业化可能会对士族有所打压,但李世民却又不舍得丢弃。
“陛下,微臣以为,如今大唐国富民强,工业化是一种大趋势,怕是阻挡不了的了!”李世勣说道,“若是强行压制,怕会适得其反。以微臣之见,压制不如引导,以朝廷的名义参与各种重大商品的制作、售卖,只要朝廷在各行业处于领先的水平,那商人就无法动摇朝廷与士族的地位。”
王浩然若是在这里,肯定会惊讶得目瞪口呆,这不是后世的“三个代表”吗?
李世勣说完,朝中顿时窃窃私语起来,说白了,这不就是让朝廷经商吗?如此一来,不就连皇室、士族都变成商人了吗?计策倒是个好计策,不过怎么用感觉怪怪的?
马周是很赞同李世勣的提议的,他见周围质疑的声音居多,便站出来支持道:“如今大唐日新夜异,诸位大臣的思想也得跟得上变化才行。以往的世俗观念若是不适宜当下的话,当弃则弃。大唐开创出了以往从未有过的盛世,往后遇上的问题,会有许多都是以往不曾遇上过的,若是没有全新的思维方式,怕是会举步难行!”
李世民是敢于创新的人,对朝廷经商的事并无心结,不过此事事关重大,还是不敢贸然下决定,于是制止住台下朝臣的争论说道:“此事事关重大,且放一边,诸位回去后好生思量其中利弊,日后再议。现在先来商量一下返田热潮的应对之策。”
众大臣也觉得此事得回去仔细掂量才行,便纷纷停止讨论此事。
“陛下,不如停止鼓励开荒的相关政策,这样的话,就算不能制止住返田热潮,也能极大的减少其带来的冲击。”一位大臣献策道。
“不妥!”李世民还没表态,魏征就反对道,“如今大唐粮食富裕,并非单单是粮食产量增加了这一个原因。开朝以来,大唐人口虽然增加不少,可到现在也就不到三百万户。以后我们大唐人口定然会剧增,超过隋初时九百万户人口也是可以预期的,到时,眼下的粮食产量根本就不够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粮食产量若是跟不上去,定然会引起天下大乱。”
“陛下,现下大唐周邦有许多或因战乱或因饥荒而出现的流民数量不可小觑,还有许多它邦子民都有意愿移居大唐,我们何不把这些人吸收进来,以解眼下人丁过缺之急?”又一大臣提议道。
“此计倒也是个办法,不过流民良莠不齐,我等可在此设些条件,比如懂汉语者在大唐居住多少年才可获得大唐户籍;不懂汉语的则只能安排在一些简单岗位上;颇有身家的,若在大唐经营生意则可马上得到大唐户口……”马周附议道。
“所说解燃眉之急的话,这确实可行,但若论长久之计,鼓励大唐百姓多生育才能解决人丁缺乏的问题根源。”魏征也表了个态。
其他大臣议论了片刻后也纷纷表示赞同,李世民于是把这事敲定下来,具体章程则交由魏征规划出来。
第166章 农民献宝()
铁路是从中城往长安方向铺建的,与以往的合伙生意一样,王浩然在这铁路建设方面同样投资不大,铁轨、水泥、碎石、枕木等等都是由他自家厂房生产。开工以来,王浩然每天都有去工地查看情况,在工人熟悉流程和注意事项之前,他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一天,王浩然从工地回来,刚好看见谢常福在门外跟两个陌生农夫交谈。
“小少爷回来啦!”谢常福看见王浩然便迎了上来。
“这是?”王浩然望着那两个农夫问道。
“这二人说是从荆州永录村来的,还说要献一样东西给你。”谢常福说着便把那两农夫叫了过来,对他们说道:“这位就是我们家小少爷了,有什么事,你们自个跟小少爷说吧。”
“草民拜见小少爷!”两农夫显得手足无措,感觉见着贵人应该跪下才是,便准备要跪下。
“二位不必多礼了,找我有什么事,直说便是。”
二农夫见小少爷这么好说话,松了口气,其中年长一些的农夫从怀中取出一个小袋子,打开袋子从里面取出一块白色的小东西递给王浩然说道:“小少爷,这东西是我们村里人在无意中发现的,我们见这东西奇特,想到小少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连地下的石头都能变成煤炭,便拿来给小少爷瞧瞧,看看这小东西是否对小少爷有用。”
王浩然接过那白色的小东西,这东西很轻,捏起来挺感觉有些硬,他又掰了一下,眼神顿时亮了起来!这……这东西怎么感觉像是后世的塑料啊?!
“这是怎么得来的?”王浩然好奇地问道。
“这是从一棵树里取出来的树脂,之前是我们村里的小孩取出来玩的,没想到放久了就变成这样了。”年长的农夫见王浩然很感兴趣,顿时精神起来,看来这次来的目的是有望了,说话也显得很兴奋,指着与他同来的年轻人继续说道,“不过原来那个碎木屑太多,这个是他把那树脂压出来后制作出来的。”
“树脂?!”王浩然更纳闷了,据他所知,这时大唐可没有橡胶树,那橡胶树还在遥远的南美洲呢!“那是什么树?又是长什么样的?”
“我们村里人称这树为脆枝儿,草民还带来了一些。”年长农夫说着就拿过年轻人带来的麻袋。
“脆枝儿?”王浩然没听说过这树名,想必是地方称呼而已,想到此事事关重大,不宜在外面多说,便招呼这两农夫说道:“走,进去再说。”
众人来到大厅,年长农夫这才把麻袋里的东西取了出来,有树枝,还有锯下来的一节树干。
“这不就是杜仲树吗?”一旁的谢常福一眼就认出这树来。
“杜仲树?”王浩然感觉这名字有些耳熟。
“没错,这就是杜仲树。”谢常福摘下一片树叶闻了闻便确定了下来,“这树的树皮可是不错的药材,外面的药铺都有卖的。”
这两农夫听说这脆枝儿都使用得这么普遍了,而且城里人对这树的了解比他们还多,感觉既尴尬又失落。
杜仲?药材?这两个词一联系在一起,王浩然终于想起后世听说的关于一个名叫杜仲的人上山采药的故事,但是,这做药材的杜仲树还能制出塑胶?这王浩然可不曾听说过。
王浩然在想,既然这树是众所周知的,那应该是没办法制成塑胶吧?不然的话,为何后世的他只听说过橡胶,而没听说过杜仲胶这一词?杜仲胶囊倒有听过。可是这树脂的性能真的太像塑料了,王浩然决定先拿这些去做做实验看看,万一是因为自己知识面不够广而错过能制成塑胶的东西,那就贻笑大方了。
“二位,你们远道而来,就暂且先在这里住几天吧,这东西是否有用,我还需研究一番才能下定论。”
“好好好,听从小少爷安排。”
“福伯,你等下去取一贯铜钱给这二位。”王浩然又对两位农夫说道,“两位怕是很少来中城吧?这几天你们无聊的话可以到周围逛逛,看看热闹。”
“多谢小少爷!”
俩农夫倒没表现出多少兴奋来,想必还有其它心事,不过他们自己不说,王浩然也没心思过问,他满脑子都是杜仲树脂能否制成塑胶的问题,恨不得现在就做实验看看。
次日一早,王浩然便和陈俊他们一同前往中城研究所,坐的自然是人力轨道车。这人力轨道车,从一开通就几乎没有停歇过,因为有很多富家子弟喜欢约几好友乘坐在上面观光玩乐,而这轨道只有一条,有些需要赶时间的人容易被观光慢行的车堵在后面造成塞车。在那段时间里,或许中城会出现这么一句话:抱歉,我来迟了,路上堵车了。
为了解决这问题,王浩然考察了具体情况后发现坐人力轨道车观光的人比他想象的还要多很多,于是干脆另外再铺建一条观光轨道路线,这条轨道不但途经中城最繁荣区域,还经过环境优美的树林、浩荡的黄河边上……没错,王浩然有把中城建成最佳旅游城市的想法。虽然目前大唐人少有远处旅游的人,但城市发展旅游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王浩然相信,若干年后,当中城具备了旅游景点的性质之时,生活日新月异的老百姓定然已经衣食无忧、小有储蓄,定然会把旅游业带动起来,到那时,中城就会成为旅游业的领跑者。
除此之外,目前的轨道车堵塞问题只能用限制最低速度来解决了。
到了研究所,王浩然便让陈俊放下手中的事务给他做帮手。这实验倒也简单,就是程序比较繁琐,比如配制碱液、酸液,浓度由低到高的配制出来实验,低了不行就调浓一些,如此反复。
直至第三天,王浩然取出已经凝结了的杜仲树脂,用小木棍在上面压了几下,随即就嘿嘿的笑了起来。他拿起那一小块杜仲树脂,用手掰了掰,弹性跟后世的优力胶差不多!其实在昨天王浩然就能确定能制出这么有弹性的杜仲树脂了,因为那时他就发现,通过改变碱液、酸液的浓度就能控制制出来的杜仲树脂的弹性大小。
所以,比起王浩然,陈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