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嘲讽人家科举切郑光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考试。
比起这些,郑光觉得自己所打的主意绝对是良心级别的,虽然一样是荼毒读书人的精神和思想,但是至少这些都是自己参考科举的经验和心得,以及一些老司机的经验和心得,还有历年真题,这些都是可以帮助学子们真真切切考取功名获得利益的书籍,而绝非空中楼阁,除了心理安慰就没有任何用处了。
郑光后来也思考过,学生之所以不停的购买王后雄与薛金星两位无冕之王的书籍的原因,无非是一种口口相传的口碑和别人买了我也要买的盲目从众心理,甚至买了之后从没看完过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郑光自己,无非是图个心安理得,然而就是这样的心理,塑造了两位无冕之王。
更重要的是,现代中国卖书要收税,而大明朝的良心就在于,卖书不收税!真是所谓读书人的事,能叫低贱事吗?买别的东西是低贱的,卖书,那就是高尚的!
做一个成功的大书商,绝对是一件倍有面子的事情!
大明朝的出版事业的确非常红火,现代出版书籍所用的一切招数,都能在大明朝的出版业界里找到雏形或者案例,但是郑光所拥有的,不是出版经验,这些经验,随便找一家书商的大掌柜都比郑光牛,郑光最厉害的优势,还是在于熟读过王后雄先生和薛金星先生乃至于荣德基先生和曲一线先生所主编的书籍,深谙现代习题集最高水准的编写方式。
大明朝的科举类辅导书,千篇一律,只有一个内容,就是真题,以及优秀范文,俗称程文程墨的存在,这也造就了一批七老八十了还在考试的老司机,他们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不读四书五经,只背程文程墨,所以就有了一副流传千古的对联――行年七秩尚称童,可谓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
而郑光私下里认为,大明朝的科举水平如果需要有一个质的飞跃,那么需要的就是大明时代的郑光学案――科举真题完全解读!
在考试大国的现代中国,关于考试的一切产业链都无比的成熟可靠,而在大明,这一切还处于雏形,萌芽期,比如从来没有人主持过科举猜题,从没有主持过科举真题议论,也没有人组织过著名学者对往年科举考试的题目进行分析评议,并且猜测下一科的科举考试题目,更没有详细解读科举考题以及习题册等书籍的存在。
大家只是看到科举题目,知道最优秀的范文,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好比一道不会的题目,给你一个答案,而没有过程,那肯定是行不通的,郑光要补足的,就是过程!在郑光之前,题目的解析只存在于少部分人之间,口耳相传,并没有白纸黑字,郑光决定,将之付诸于白纸黑字,成为全天下科举新老司机的苦海明灯!
那么,这套系列丛书,郑光就准备命名为明灯!
ps。追更的童鞋们,免费的赞赏票和币还有没有啊5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求加码和赞赏票,最后冲一把!
。。。
二十四 院试()
最新播报明天就是55,周年庆,福利最多的一天。除了礼包书包,这次的55红包狂翻肯定要看,红包哪有不抢的道理,定好闹钟昂
所谓只要脑洞大,走遍天下都不怕,郑光脑洞大开,从此为天下学子点亮了一盏苦海明灯,为掏空天下读书人口袋里最后一文钱的道路铺下了第一块石头。
想起当年攻陷了几乎所有初中生高中生课桌和书包的王后雄学案以及薛金星系列丛书,郑光的灵感如同涌泉一样喷发出来,大明没有的,而恰恰是广大学子所切实需要的,就是这一类书籍啊!根据郑江的消息提供,郑光敏锐的分析出了大明的科举系列用书目前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既真题与范文,还有历年的满分文章等等,并没有系统的从小就开始使用的习题集,而为了提早数百年将中国的带入应试教育之中,郑光毅然决定,开始编纂习题讲解类科举丛书,即明灯系列丛书,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现在的郑光依然不知道,他一时兴起的灵光一闪,会给未来的大明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甚至当所有人寻根溯源,寻找大明发生剧变的根源之时,居然很意外的发现了始作俑者极端无聊不良的心理,也不知他们是该哭还是该笑。
反正郑光是要大笑的,听到郑光完整计划的郑江也发出了杠铃般的笑声,仿佛预见了不久远的将来,郑家发扬光大的时刻。
从幼童开始的蒙学阶段,一切的学堂教育和考前教育,基本上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然后模拟考试检验成果,和现代唯一的差别就在于,老师讲和学生听的过程之中所存在的习题集,大明的学生没有习题集和辅导资料可以辅助学习,只能听老师的讲解,而现代学生除了老师的讲解之外,还有辅导资料可以辅助。
以大明的观点来看,老师的讲解是皇帝,而习题集就是内阁。
“所以,我以为,如果我得以考中进士,甚至于考取比较靠前的名次,以我之前在苏州的名声,想要开一家书铺,想来并不是难事,有了功名和官位,官府也会多加照顾,这不难,至于印刷书籍需要雕版和印刷工匠还有纸张,就要拜托三叔了。
三叔,你看啊,幼童入蒙学,蒙学之后入私塾正式读书,整个过程,不过是老师讲解,学生听讲,时不时的出些题目作为小考来考查学生,也就是说,在参加科举之前,基本上全部学子的做题量是非常低的,而在即将参加科举的短短一段时间里,才开始接触科举考题,开始疯狂的背题做题,模拟考试等等,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也是被折腾得够呛。
既然如此,咱们为什么不编一本以科举考试内容为范围的习题集,里面全部都是科举考试的体型,每做一些题目,就相当于是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咱们可以分为尚书题,论语题,大题小题,正题截搭题等等等等,每一本朝廷规定的书本,咱们都给他编出题目来,配合之前的科举真题,编出一本总的习题集,加上我新科进士的身份,三叔,您觉得,这本习题集,能卖的出去吗?”
郑光颇有些得意的看着郑江,炫耀自己的智商,郑江目瞪口呆,显然为郑光远大的设想所震惊,郑光还在不停的补充:“不仅仅是临考准备的习题集,咱们还可以针对不同学龄的学子,编纂出具有针对性的习题集,幼童需要的启蒙习题集,还有初入学堂的学子所需要的初级习题集,以及年岁稍大的学子们所需要的有针对性意义的科举习题集!
到最后,才是临考之前的终极模拟习题集!一种习题集,咱们给他编纂出不同的时间段需要的习题集,咱们能赚三五份钱,甭管大的小的,只要是读书人,都逃不出咱们的手掌心!三叔!您说呢?!”
郑江哑口无声,只是无意识地点点头。
“这还不止,为了卖出去,光是我的名声还不够,还要算上老师唐荆川先生的名声,咱们在咱们出版的书籍里注明,唐荆川先生重点推荐,甚至于编纂人员里,也可以加上老师的名字,这一点你不用担心,我会和老师去说,还有老师所认识的大儒们,一个都跑不掉,统统都要算进去!这样,整个东南,都会买我们的习题集!
东南是大明文风最鼎盛的地方,拿下东南,其余各地的那些酸腐儒们还不奉咱们的习题集为珍宝?求着咱们买这些习题集,我还要考虑一下卖不卖给他们!”自此,郑光彻底放开了自己,不自觉的,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创了崭新的人格。
郑江彻底服气了,只有最后一个担忧:“那,光儿,以你们读书人和大儒的名声名望来赚钱,会不会,不太好?”
郑光邪魅一笑:“三叔,读书人的事情,能算经商吗?咱们只要把价格压低一点,哪怕只低一文钱,那都会得到赞誉的,不要小瞧了读书人啊!”
之后,杠铃般的笑声充斥着整个书房
当然了,这一切的根基,都要建立在郑光本人可以考取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甚至是庶吉士,并且得到很大的名望的基础上,有了这些基础,郑光才能放心的展开书店计划,官府才会鸟他,读书人们也才会追捧他,那些渴望名声的大儒们才会心甘情愿的上他的贼船啊呸!万吨巨轮!
这样,郑家的根基才会一点一点的打牢,等到再过三年观政结束之后,郑光正式开始做官的时候,郑家的根基在东南已经非常牢固,难以撼动了。
以文人的方式结下的文脉资源,在当今的大明朝,那可真是难以想象啊!
伴随着郑江日复一日开怀的杠铃般的笑声,嘉靖二十五年南苏州府院试开始了,院试的举办地点是和未来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乡试是一样的,都在江南贡院,环境比较好,设施也比较齐全,而且相对乡试那数日的折磨,院试更加人性化,或许是因为主导意义是排名而非淘汰,所以在形式上就比较宽松,但是从这一次考试开始,就会开始糊名誊卷。
从院试开始,科举考试的功名意味越来越强,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是决定能否取得秀才资格和乡试资格的考试,虽然是考两场,不过和前段时间的考试是一样的,第一场通过了,就直接被取中,可以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对于院试郑光并不担心,正如之前唐顺之所说的,以目前的水准,童子试并不值得太过关注,郑光一定可以成为秀才,甚至是第一名,抢到小三元的头衔,真正的挑战,在之后的岁月里,乡试会试,才是真正的挑战,乡试,郑光会遇到整个南直隶最强的一批对手,会试,则会遇到全国精挑细选出来的强大对手。
那些家伙有很多都是通过院试很久,还没有通过乡试的,虽然屡战屡败,但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日久沉淀下来,实力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