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40四海扬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水手长已经敲响船钟,水手们在甲板面对面立正互敬军礼,完成交班。接班水手迅速上到各自的岗位,有人上瞭望台,有人负责整理帆索。作为新人,刘进卿同组的水手则操起圣经石洗甲板。

    刘进卿再次敬礼,“大人,我的兄弟们开始工作了,我应该与他们在一起,如果因为少个人干不完活,大家都会受罚。”

    守序微微有些讶异,大多数人对洗甲板的工作是能逃则逃。

    “你去吧。”

    刘进卿转身走了。守序看着他背影的目光中带着一丝赞赏,在这个基本都是文盲的时代,无论在哪里知识分子总是能很快脱颖而出。

    守序不断在瓯江口调整船身位置,与简易海图上两个地标反复比对。依托图形的短短几句口诀对航行十分重要,作为外地船只,他并不知道哪里有暗礁哪里有航道。

    而这本海图上,前面不远的乐清海面,那里最显著的航道标是大鹿岛。在大鹿岛南方,写有“鹿蹄沈水”,意思是指那里有座叫鹿蹄的暗礁。在大鹿岛与鹿蹄礁之间,专门标识了“此门可过船。”

    这份海图虽然失之简略,很多信息还需要守序的舰队仔细测绘以确认,对于航路也要自行测量水深,但其价值依然是巨大的。

    守序将海图递给哈里斯,“抄录4本,发全舰队。让各舰长对海图中的航道标和航道水深分别测绘。”

    因为舰队还有任务,不可能长时间停留在温州海面。舰队完成海图对比后继续北上。

    海道经中,对温州海面只有一句话,“过一日,至温州平阳县平阳巡检司海口,至凤凰山、铜盆山,防东南飓作,晚收中届山抛泊。”

    古人惜字如金,既然在这里提到了东南风,那么可能东南风便是造成海难最主要的因素,而到时可在中届山避风。

    舰队对海湾初级测绘,记录纬度并结合明朝的这几本海图册和海道经中对航线的描述,便是这次航行的基础资料。这样的整理工作当然很原始,没有积累潮差流速波高等水文资料,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温州之后是台州,伴随着舰队航行,磐石卫、松门卫在沿岸的各守御千户所和烽燧纷纷点起烽火。用望远镜瞭望,几乎每个卫城都有数座有一定基础设施的海港,这些军港同样也对商人开放。大明朝300年在沿海不断的建设,为南北的商船提供了以前朝代无法相提并论的条件。

    守序没有时间把浙江每个县的沿海都测一遍,那怕是要好几年。这次只能抓紧时间探索几条主要的河口。

    瓯江北是灵江。台州府在灵江航道上游50余公里的临海县,拱卫灵江口的是南岸的松门卫城和北岸的海门卫海门前所。这些沿海卫所军现在没有能够出海作战的战船,勉强自保而已。只有松门卫下属的松门水寨有在营兵丁和一些战船,但即便是烽火已漫天,守序都没见松门水寨有一艘敢出海的战船。

    接着是桃渚守御千户所、健跳千户所、石浦千户所。

    浙江海面礁石极多,海情复杂,明朝在这边实行的是接力引航制,每个卫所都会有等待雇佣的渔船水手。商船在此近岸航行,必须依靠当地水手的引航。守序没有引航员,他不敢靠近岸边,只是远远经过了海岸。烽火总算暂时熄灭了。

    第三处是宁波府,首先是象山县的东大目洋。舰队重新接近海岸线,昌国卫城已经被甩在身后。岸上又是烽火燃起。东大目洋航道标为凤髻山,与之前相同,从不同角度测绘凤髻山形状,与海图比对,寻找适合的航道。这里有慈善大澳,即后世的象山港。

    接着是爵溪千户所,绕过青门山附近的乱礁,接连抵达钱仓千户所、大嵩千户所外海。在中国航海史上占有重要一个角色的双屿岛便在南海号的右舷。

    离开海岸线,正前方已是舟山定海卫。附近重要的航道标有数处,最重要的便是普陀山。

    定海港有一座香火繁盛的天妃庙,但凡海船到此,必停定海港,进庙烧香祭奠。守序不打一仗肯定是没办法上岛烧香。战舰上众多的华人水手此时纷纷跪在甲板上,朝着天妃庙的方向叩头祭拜。

    守序观察了周围的新教军,士官们对此的反应,得益于一贯以来的宣传,他们似乎是习以为常了。并没有人流露出不满的表情,这才让守序放下心来。

    至此,战舰转向西北,过甬江口,从宁波与定海中间驶入杭州湾。数十条狼烟在舰队的身后拉起,快马肯定已将夷船逼近的消息送向杭州。

    杭州湾也是不利于航行的海域,守序没有驶入。刺激下沿海的州县就算了,去省城挑逗巡抚和布政使没必要。

    乍浦与金山卫下次再去,舰队转向北偏东直航上海。

第37章 北洋航线,登州卫() 
长江口,白水洋,碧波浩荡。

    南海号上的蓝色长琉旗向西北方迎风招展。从信风带一路北上的西南季风受到中国大陆的影响,在这里更多表现为东南偏南风。

    崇明的岛影在远处清晰可见,如今的崇明岛还不是后世那个中国第三大岛,只是一排在长江口的连续沙洲。这些沙洲会突然从海中涨出,也会一夜间坍塌进水中消失不见。

    这与本地的风向有直接关系。如果不是台风天,长江口春夏季的东南偏南风表现为离岸风,风速稳定,波浪小,有助于河口泥沙淤积。而在冬天,寒潮带来的东北风为向岸风,吹程长,卷起的大浪会急剧冲刷滩涂,引起沙洲坍塌。

    守序收回望远镜,询问身边的刘进卿:“崇明岛上现在可有驻军?”

    刘进卿垂首答道:“大人,崇明岛上现在驻扎有一队招安的海匪。首领名叫顾忠,外号网仓顾三,又名三麻子。”

    “哟,倒是同行。”

    刘进卿鼓气勇气问道,“大人要去崇明吗?”

    守序摇摇头,他知道长江口有多厉害。长江口暗礁浅滩无数,风向更是琢磨不定,驶进长江实在是太危险了。在元朝和明朝初年,太仓刘家港曾经繁盛一时,成为当时中国最忙碌的海港。但慢慢地,长江的泥沙淤积了刘家港,从无法通行大船到彻底废弃,间隔的时间并不长。

    很多人会好奇,满清侵入江南,明朝的水师都去了哪里?答案就在这长江口,崇明岛。

    任何人只要简单看看地图,很容易就能想到由海入江,占领镇江切断大运河漕运,从而搅动天下局势。这是难以抵御的诱惑,明末的将军们、二百年后的英国人和后世的很多人都想到了一起。但在17世纪,实现这样的战役目标极难。如果长江口两岸的州县还在明朝控制下,可以时刻更新航道变化或者锚泊候风,也许进长江不会那么困难,可明军显然没有这个条件。吴志葵、黄蜚、荆本彻、沈廷扬、张名振、郑成功,无数明朝将领率军前仆后继冲向崇明,或者遭遇浅滩,或者遭遇飓风,或者登陆后风向突变无法撤走从而被清军屠杀殆尽。东南的明军前前后后在崇明岛长江口葬送了十几万人和数千艘战船,几乎毫无成效。长江口就像一个黑洞般吸引吞噬了无数明军的生命。如果这些力量投入在其他地方,南明绝不会像历史上一样迅速灭亡。

    明军最强大的水师无疑是郑成功部,郑家水师第一次进军长江,便在浦东羊山海面遇大风,郑成功差点把命送在了长江口。他的实力更强大一些,虽然几乎是单船逃出,但还可以重新组织幸存下来的舰队。第二年驶入长江抵达了南京,守序觉得大木其实还不如不进去,进了长江损失更大,几乎葬送了全部主力,也葬送了明朝最后的复兴希望。

    守序暗道,只有英国人成功了,因为他们有蒸汽战舰。

    哈里斯回忆了一阵,对守序道:“阁下,这就是你说的中国最大的内河,他的流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守序点头道:“对,长江口才是中国真正的国门。广州、月港,都没有长江的辐射能力。”

    哈里斯略做测量,“地图上显示,有接近3000英里长。”

    “实际更长,这地图不准。”守序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划过,“长江就像主动脉,大的支流是次一级的动脉,阿克顿先生,那些大支流也是壮观的滔滔大河。各种小支流是毛细血管,这些血管把养分输送到整个南中国。”

    哈里斯有些神往,“我能想象,阁下。”

    守序微叹一声,“她也是我的母亲河。”

    哈里斯见守序有些恋恋不舍之意,便问道:“阁下,您确定我们真不驶进去吗?”

    守序还是摇头,“我们的盖伦进不去。”

    《海道经》对长江口航线的描述是,“南有末人沙、婆婆沙、三脚沙,可须避之。扬子江内,北有双塔,西南有范家港沙滩,东南有张家沙滩,江口有陆家沙滩,可避。口外有暗沙一带,连至崇明洲沙,可避。”

    《海道经》提醒了守序长江口有很多浅滩沙洲,可不能告诉守序怎么行船。长江口附近的海域如今正处于急剧的造岛活动中,沙洲每年都会产生变化,导致航道资料需要即时更新。如要保险,只能一边行船,一边试探水深。可长江的流速和风向又让慢速行船很困难,耽误时间越长越危险,如果风向变化战舰有可能被拍在岸边。

    哈里斯略微想了想,“阁下,您还记得马辰之战后我提的建议吗?”

    守序转头看着他,“桨船?”

    “阁下,我们还有几条中型加列。”

    ————

    舰队没有在长江口停留,继续沿南直隶海岸线北上进入黄水洋。不久后便是中国第二大河的入海口。明朝为了保障河北的漕运,整体的治黄思路是保北放南,死保黄河北堤,放黄河南流。这导致黄河就在淮河泗河之间形成一片庞大的排水系统,海口也是泥沙纠结,礁石无数。

    为应付这种变化,从长江开始,中国北方的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