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根青春励志成长小说:梦想在远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思城在天远上班已经有一个月多了。每天天刚放亮他就被那个摔过两次的闹钟吵醒,洗漱完毕,便骑车到露天里的早餐摊上吃两根硌牙的油条,喝一碗浮动着沙尘的豆浆,然后急急地往公司赶。他所住的清华园到公司,最快也得45分钟。公司实行打卡,迟到一分钟以上十分钟以下扣当日工资的一半;迟到半个小时以上扣全天工资;旷工则扣当月工资的一半;连续三次旷工则被开除。这制度由人事部经理张鹏所定,已执行了一年半。 

  公司地处繁华闹市区,寸土寸金,连一个食堂也没有,每天中午和下午,李思城只能随长长的队伍,冒着生命危险穿过车流如涌的马,路到一个地方机关食堂吃中饭和晚饭。饭菜贵得怕人,一个鱼香肉丝就得7元钱,土豆烧牛肉则是8元,里面全是顶牙的土豆块,仅有三四块龟缩在土豆块里的牛肉,通常得留到最后才细细品味。那一段时间李思城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菜就是土豆烧牛肉,差不多可以当“国菜”了。 

  每天的生活费至少12块钱。一月下来就要开支近400元。李思城的月工资是1000元,扣除100元的“实习费”,就只剩四五百元。幸亏杨希格外开恩,住所不另收费用;交通工具有自行车,也省了车费。李思城在这一个多月的公司生活中强烈是感到一个人要想生存下来实在不容易。以前在部队有吃有穿,挣了稿费就贡献给饭馆,根本没有体会到生活的艰难。而现在真正融入社会,每一分钱都必须算计着花,甚至每日吃什么菜都必须列在小本本上,不然到了月底,只有吃萝卜青菜的份儿。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草根青春励志成长小说:梦想在远方》 第126节 易读    
      
    由牛扑webnop搜集整理    
  
  
  《草根青春励志成长小说:梦想在远方》    第126节 
作者: 怀旧船长 
         
  李思城所在的筹建外隶属于集团下属的工程公司,仅有三个人。主管是一个年近50的老工程师,名石梁成,大家都叫他老石。老石老实,从事建筑行业多年,对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批、拆迁、土建、市政、装修等都很在行,当过小工、木工、泥瓦工、指挥员、技术员等等,后通过自学,考取了国家承认的工程师资格。老石盖了一辈子房子,而今却没有房子住,和多病的老婆、上大学的女儿住在东直门外天桥底下一间没有暖气、墙皮脱落的小平房里,而这还是给亲戚租的。老石是一个没有北京户口的北京人。上山下乡那年月,他作为首都知识青年下放到陕北农村,去支援老区人民建设,干上了建筑这一行。风风雨雨,勤勤恳恳,一干就是二十年。孩子学会了陕西土话,而乡音未的老石想回到生养他的北京。调不回来,安置不下,京城已挤得没有老石的容身之地。老石理解政府的难处,毕竟他是一名党员,觉悟不低,找了几次有关部门,便没再去无理取闹。可老石最担心的是自己那个宝贝女儿。老区教育水平上不来,而且出路不明显。自己这一辈毁就毁了,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做父亲的有责任把孩子安顿好。老石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考,终于狠狠心,把破箱子里那几张字迹模糊、皱得像手纸的存折拿了出来,只身又折回北京,凡是能找能托的人都求遍了,终于把女儿的户口迁回北京,老俩口高兴得哭了整整一夜。在老区的单位效益不好,老石决定回京,一来好让女儿进名牌中学,二来自己在女儿身边也有个照应,便举家迁徙,在京城寻得一平房落脚。十几平方米的小房,被隔成两间。女儿在里面写作业,老婆在屋外的露天厨房烧煤球做饭,老石则于外面的小桌上画他的工程示意图。 

  老石进天远集团已是三年前的事,在这个跳槽现象频繁的时代,算得上公司的“元老”。老石在公司做过销售员、干过食品加工、室内装潢。工程公司在朝阳区盖的那座“飞鹰”大厦,让老石干了近一两年时间。老石对李思城传经:“要想在一个地方呆住,有三个起码条件:一是踏踏实实,二是不挑不拣,三是少说多干。”以前和老石一起进公司的同事,如今已走得一个不剩,不是被辞了,就是辞别了。老石像一块石头一样默默无闻,从不参与公司内部的拉帮结派,从不背后说人长短。所以,不管老总还是员工,不管老同志还是小青年,见了他都“老石老石”地叫。老石也曾被重用过。建“飞鹰”那阵,他是项目经理,每月两千块钱,那时候员工们叫他“石工”或“经理”。老石的表情很平静,依旧是那种淡漠;后来工程完毕,老石被安排到食品公司搞销售,什么也不是了,每月拿800元钱,老石的表情依然很平静,依然是很淡漠,依然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年前,食品公司负债太多,回天无力,宣告破产。肖总就让老石把七楼一间仓库腾出来,搬了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台破电脑,一张破沙发,形成了食品公司的现状。食品公司虽隶属天远集团,但有独立法人和账户。肖总把食品公司的财产往别的公司一挪,让那法人回家躲避,托病不出,而老石就成了食品公司的经理。老石每日倒杯茶水往破办公桌前一坐,来了催账的人,老石说,这就是食品公司,你看有什么值钱的拿走抵债吧;来的人很多,有的直在老石面前晃拳头。老石老僧入定般枯坐,不理。想动武者见老石满脸皱纹,头发蓬乱,镜片后双眼死灰,是个落魄之人,又怕把他吓出心脏病来,便破口大骂而去。有的到六楼大骂。肖总也没让保安把催账的人轰走,让他们发扬光大中国的骂人技巧。后来的某一天,工商局几个带了制式牌牌的工作人员来,撤销了那个布满灰尘的营业执照,老石才完成任务,等待老总的分工。 

  老石运气总是比较好。食品公司刚散伙,长期没有业务的工程公司又开始筹建一个什么科技大厦,老石便被任命为工程筹建处主管,月薪1500元,加班另算。老石仍表情淡漠地上下班,有时会好心地为初来乍到的李思城提点意见。李思城认定老石可交,平日对他尊重有加,即使写了一个小稿,也请老石删改。老石对李思城爱护有加,常常到杨希那里夸赞李思城,并经常邀请李思城到厕所里去吸烟。老石烟瘾奇大,两块钱一包的“哈德门”,他一天要抽一包半。老石经常给李思城讲,“哈德门”是好烟,没有假的。他是绝对不抽95%都假货的“红塔山”的。 


日期:2006…9…24 21:38:47 

  第一百八十八章公司的秘密 
  在筹建处,李思城才感到要筹建一座大厦牵涉太大,光政府部门就有计委、规划局等。前一段时间,李思城跟着老石天天跑规划局查图纸,看筹建处的规划与国家的规划有没有冲突。规划局的工作人员忙得连水都喝不上,前去查图的单位和个人排成长队,有的翻到了图纸,见其上有修建天桥或公路的标记,便惨叫一声,大呼可惜。老石花了三天才把规划筹建大厦的地域弄明白,见那片地方还没有列入重点建设项目,便复印了一份回来向杨希报告。杨希便开车把老石和李思城拉到规划地,反复查看地形,研究居民拆迁情况。这十几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散居居民居多,杨希认为在近郊盖两座居民楼就可解决,但其间最头疼的是有一所职业高中,另有政府部门的一个饭店,很是棘棘手。肖总指示,不管采取什么办法,一定拿下。杨希便拉着老石和李思城到教委谈判,希望教委出面把学校移走,一切经济损失由公司承担。教委的同志很热情,但管事的领导认为那个地段有利于教学,新的校址不好找地方,回绝。杨希并不气馁,让李思城起草长篇大论的可行性报告,力陈建这座科技大厦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材料写得文采飞扬,颇具煽动性,那领导被拉出来洗了两次桑拿,便说可以考虑,待研究所再定;而肖总则催促杨希必须双管齐下,一边打通关节,确保地面搬迁达成多个协议,一面又要形成正规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杨希急得嘴唇长了泡,连夜同老石、李思城以及打字员小张加班,反复推敲这份报告书,借阅的资料成捆成堆,写废的稿纸就有两筐。李思城累得只要一靠桌子就立马进入梦乡。 

  由于这个大工程牵扯的部门、团体、单位极多,杨希简直有些力不从心。待疏通关系找到那位教委的领导,那领导正在交接,已准备调走了;而那个国营饭店的头更难剃,认为饭店所处的地段是黄金地段,要搬迁绝不可能。后来肖总亲自指示,让筹建处画一个大厦的效果图来,制作成彩页,拷进手提电脑向谈判对家演示。李思城和老石便开始画图,画一遍被否定一遍,只得推翻重来。再谈判时,杨希答应让那家饭店在大厦盖好后迁入二楼,依然做它的餐饮,那边才稍稍松了口。 

  时间就在这种紧张忙乱的工作中一天一天过去。每日,李思城都加班到晚上九点半,才下楼打卡,骑车回清华园。孙虹多次打电话约他去郊游,他都推辞了。直到有一天,他在忙乱中回过神来,才发现街道两旁的树已郁郁葱葱,春天已悄然来临。 
  这一日,李思城和老石下楼晚了,食堂已不开门。二人来到路边的一个小笼包子店,要了两笼包子。李思城看见那个卖包子的妇女用满是白面的手擦了擦鼻涕,顺手揩在脏乎乎的围裙上,心下怵然,便不吃。老石却拿起包子,香喷喷地咬了一口,说:“小李啊,快吃吧,哪有那么多讲究?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老石一向俭省,经常到这个包子店光顾,花三四块钱吃饱算数。李思城说:“石工,我不饿。我们成天瞎忙乎,您看,这座大厦能不能盖起来?” 

  老石白了他一眼,说:“你管这个干嘛?叫你干啥就干啥吧!我跟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