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会有大朝、常朝等区分。
是帝王与大臣在朝堂上bàn li政务之礼,主要涉及听朝之场所、听朝之时间,以及与听朝相关的仪式和特殊规定,这一类主要的谓为“常朝之仪”,文献史籍中所谓“朝仪”、“朝礼”,多是指常朝礼仪;按照例规,百官应该“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也就是说,除法定的节假日外,这种具有实际内容的常朝,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倘是君主生病或怠政,所谓“从此君王不早朝”,那便是例外了。
而大朝则是指是皇帝在元正、冬至等节日大会文武百官、王国诸侯和外国使臣的朝会,受群臣等的朝贺,称为“大朝仪”,或“朝贺之礼”、“朝贺”。常朝为治理国政而设,朝贺的场合则不处理国政,但大朝仪即朝贺之礼规格皆高于常朝。
宋代的上朝制度也十分严格,无故不请假缺勤或迟到的官员,通常都是要重罚的。,古代上朝比现代上班还苦逼,如《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上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现代是朝九晚五,早一点的朝八晚五,古代上朝却大都是要在凌晨五点便要开始,通常凌晨三点便要出发。所以在那时,虽然能上朝的京官位高权重,还真不是一般的苦逼。
冬日的汴梁,清晨之时,赵皓便早早起来,将自己收拾得齐齐整整的,手执笏板,容光焕发的登上马车,参加早朝。
宣德门外,宫门尚未打开,已经陆陆续续的聚集了不少官员,赵皓跟谁也不认得,也没有刻意去结交谁的必要,所以索性躲在马车内不下来,只是偷偷掀开窗帘观望着。
正靠近宫门的那一群官员,正在议论纷纷,似乎在讨论什么事情,却又极其小声,刻意的躲着人。
赵皓心头有点疑惑,抬头望去,却见高俅那厮正在那群人之中;再往另外一边看,又有那么一小群官员,与高俅在的那一群人明显界限分明。
等到人慢慢的越来越多时,赵皓才看得清楚明白,高俅那边是一伙,另外一群又是一派,直到童贯姗姗来迟时,才可确定那边是和童贯的一派。
不一会,又来了一顶华丽的暖轿,高俅那边的那群人便哗的围了上去,似乎看到自己的亲爹来了一般,紧接着从暖轿上缓缓走下一人,却是各须发皆白的老叟,虽然步子极稳,但是四周的官员却纷纷相迎,将那人扶了下来,就像扶他们二大爷似的,显得此人在朝中地位很显然非同一般。
“蔡京,武力6,智力88,政治72,统率40,健康值78。”
原来这就是六贼之首,人称老公相的蔡京!
赵皓不觉多看了几眼。
当当当~
随着宫城之中的晨钟悠然响起,宣德门便缓缓的开了……
众官员哗啦一声,纷纷向宫门内跑。
百官出入宫门有“门籍”,上书姓名状貌,无籍者不得进入。那些熟面孔自然不用报名,赵皓是个新人,自然要先通报查核一番,才可入宫,故此落在后面。
冬日时分,凌晨四点多一点的时间,可见度极低。
但是从宫门到垂拱殿这一段长长的路,虽然有宫灯,但是并不多,而且挂的很高,为的是怕万一引起火灾,古代那种宫灯并不像现代的路灯,可视度很低,尤其是下雨天气,更加难以辨认路面。百官除非特赏的,均须步行入宫,而且不得带随从,一不小心给你摔个屁股朝天不是没可能。
不过有一人倒是例外,那便是老公相蔡京。
蔡京年事已高,又是一品公相,不但特许可以坐暖轿,而且还有宫人举灯照明,以免摔倒。
有了蔡京暖轿前这几盏角灯的照明,众官员纷纷跟在后面,借着那明亮的角灯前行,自是比形同黑灯瞎火的摸着走强的多,名为借光上朝。
从蔡京身后那黑压压的一片借光上朝的官员,可见蔡京在朝中的势力是如何庞大,怪不得赵佶三番两次的要将他撸下来,让其冷静一下,怕的就是其坐大。
童贯那边一伙,倒也是骨气,与蔡京那一群人依旧保持着距离,绝不沾半点“光”。
还没上朝,这党争的局势,赵皓便已看得清楚明白,心中不觉暗暗叹气,怪不得这大宋在历史上是吃枣药丸……
不过,赵公子作为上朝最年轻的官员,又有高达78的武力值,脚下稳如磐石,自然不用担心天黑路滑摔倒的事情。
一行人到了垂拱殿,开始排班站队。
这站队也是有学问的,参加朝会者来自各个部门,品秩亦有高低,所以开会时要进入指定的位置,这叫“朝班”,即朝参班次的意思。
整个垂拱殿并不大,来上朝的却是数百人,品阶低的是要站到大殿外的,赵皓从四品的品阶不算太高,按例是最多站到大殿门口的。
不过负责排班的礼部尚书金崇岳却硬生生的将赵皓排到了大殿的中间,和一干三品的官员排在一起。
这一举动,引起了一些官员的不满,指责金崇岳不按礼仪规则排班,惹得金崇岳怪眼一翻,只淡淡的说了声“这是官家的意思,赵公子乃宗室,天潢贵胄,岂可与常人并论?”
众人知这礼部尚书老金一向清正廉明,性格刚直,见得老金这般说,逐渐安静了下来,大都只能露出敢怒不敢言的表情。而从前头那一品二品的大员里面,逐渐又传来了话,各自派系的“大哥”们已传话下来,不允许生事,就算有几个刺儿头,也不得不忍气吞声,闭嘴不言。
赵皓手执象牙笏板,站在一群三品大员的队列之中,却是满脸的坦然,也没感觉什么不对的……就算坐到那前头的龙椅上,也没什么不对的。对那些冷嘲热讽或是直接抗议的官员,只是冷眼相待,既不争辩,也不像个新手菜鸟一般露出诚惶诚恐之色,令一些官员不禁暗中称奇。
前头最先是童贯传话下来,不得与赵公子相斗,童贯这一派的官员自是唯童枢相马首是瞻,听得童贯这般说,知得其必有用意,说不得这赵公子便是自己人,很快就平静下来了。
至于蔡京那边,今日却是酝酿了大动作,自然不能为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而误了大事。
不一会,大殿上响起一阵清脆的喊声“天子驾到”。
身着明黄冕服,头戴二十四旒冕冠的官家赵佶,在梁师成等人的陪同下,自文德殿方向而来,来到大殿之上,缓缓的在龙椅上坐下。
众人在蔡京的带领之下,向官家行礼,却不是像辫子戏里一般跪倒下去喊什么“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之类的,只是弯腰拜礼,喊一声“臣等贺陛下万年”罢了。
君臣礼仪已罢,梁师成那柔声柔气的声音响起:“诸位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这句话,原本唐朝皇帝李隆基为了宠幸杨玉环,早朝时便说了这一句,从此以后,所有的帝王几乎都用过,不过后来的就由宦官来宣读而已。
话音未落,却听一人从前头队列之中,手执象牙笏板,缓缓走出,朗声道:“臣有本要奏。”
“白时中,武力8,智力72,政治61,统率25,健康值86。”
出来的居然是人称左相的尚书左丞白时中。
“启禀陛下,辽国遣肖客、韩昉为使臣,欲对我大宋奉表称臣,乞念前好……我朝自檀渊之盟以来,百余年未有战事,而女真人蚕食诸国,若大辽不存,必为我大宋之忧,唇亡齿寒,不可不虑,还望陛下慎思之。”
白时中的话音刚落,群臣顿时一阵哗然。
其实,辽国使臣最先接触的是童贯和蔡攸两人,被童贯斥逐,又不死心,暗中派人辗转联系到了蔡京,与蔡京一拍即合,于是便有了今日的奏本。
第一次上朝的赵皓,听得白时中的奏本,心头也暗自活跃开来。
联辽抗金,还是联金灭辽,这是一个问题……
ps:查资料有点费力,写得慢,网;请记住网址(。m)】
第145章 朝堂之争()
朝堂之上,争执已然开始。【。aiyoushenm】
以蔡京为首的正方要求联辽抗金,“辽为兄弟之国,存之足为边捍;金为虎狼之国,不可交也!”
而以童贯为首的反方则请求联金灭辽,收复幽云十六州,壮大宋国威,同时占据北面长城之险,可御敌于国门之外。
赵皓终于对朝堂上两大派系的班底有了大致的了解。
蔡京这一边,左相白时中、殿帅高俅、开封府尹蔡懋、右相李邦彦、户部尚书李棁、太宰余深、知枢密院事郑居中……都是一二品的大员,足见其实力之庞大。
而童贯这边相对弱点,但是阵容也很强大,少宰王辅、中书侍郎张邦昌、少保蔡攸、户部侍郎,还有个“隐相”梁师成,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赵皓冷眼旁观,心中一阵暗骂。
说起来,两派都是狗咬狗一嘴毛,两边的人马都赫赫有名,却都是赫赫有名的奸臣。双方的争执的真正的目的,不在于是否于国有利,而是自己的利益。
童贯这边,自然想借机痛打落水狗,毕竟童贯掌控了兵权,如今辽人孱弱,一举摧枯拉朽而上,可建功立业,力压蔡京一派。
而蔡京那边一派,也并非真的为大宋考虑,只是不想童贯趁机坐大而已。
除了权势地位,这大宋一朝的士大夫们,哪里有几个真正的忠臣?真正的忠诚如李纲、宗泽等人,都因过于耿直被官家下放到地方,眼不见为净。
武人之中,倒是有几个能保家卫国的如种师道、种师中、折可存等人,但又如何,朝中根本就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命运还掌控在朝中的士大夫手中。
双方唇枪舌剑,争辩不休,吵到后面,只差没捋起袖子干架了,整个垂拱殿内闹成一团,双方的争夺已达白热化,不可收拾。
赵佶见得场面已经失控,不觉皱了皱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