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海图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趣。

    母后的德行令人敬重,父皇常常夸赞母后有恭俭之德,亲自操持家务,身穿旧衣服,把宫中治理得井井有条。还作诗一首夸赞:员分百二领璇宫,撙节咸资内教功。三洒亲蚕重浣服,拟将恭俭赞王风。

    所谓亲自操持家务,还包括亲自烧饭。坤仪公主很喜欢母后做的饭菜,父皇也时常来母后这里用膳,多次说起当年母后做的饭菜还救过父皇一命。

    天启七年崇祯刚刚登极时,由于魏忠贤专权,形势十分险恶,懿安皇后即朱由检的皇嫂秘密告诫:不要吃宫中的食物,朱由检是带了家中的麦饼进宫的。

    进宫后,还得提防魏忠贤买通御膳房下毒暗害,饮食全由周皇后亲自操作,这样才让崇祯有惊无险的顺利接掌大权。坤仪公主纵览二十四史,当中记述过许多皇后的事迹,但像自己母后这样,能够烧饭洗衣、纺纱织布的皇后,不能说绝无仅有,至少是极为罕见的。

    当然,崇祯宫中也有不少佳丽,但让坤仪公主感到欣慰的是,父皇和母后之间情深谊笃。在日讲经筵闲暇时,小公主曾听闻大学士评价过父皇和母后的情谊,这句“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小公主觉得说得极好。

    坤仪公主还记得一件事,母后宫中勤俭,伺候的人不多,其中有个小太监秦岑,在坤宁宫侍候皇后。记得那天母后开始教小公主认字,随口问起秦岑是否识字,秦岑回答不识字。皇后就一同教他识字,少顷考问,公主都记得,而秦岑全部忘记,于是秦岑被罚跪阶下。

    恰逢崇祯来探望母女,见了此情景,一向甚少言笑的父皇居然开玩笑说:“朕请求先生宽恕他,如何?”母后佯装嗔怒说:“坏了学规。”见得母后也有撒娇的时候,坤仪公主当时都看呆了。当然,最后母后听从父皇的话,免了秦岑的责罚,秦岑谢恩而起,对父皇母后更是忠心有加。

    母后是位美丽端庄的女子,皮肤洁白如玉,国色天香,宫中内档记述曾说,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坤仪公主很少看到母后涂脂抹粉打扮的,常常素颜示人。而坤仪公主继承了母后的绝色容颜,是以才九岁时,便已经可看出今后将会是何等的天姿国色。坤仪公主也感激上天让她得了这么一副好皮囊,至少自己看着都顺眼些。

    母后是位仁心贤德的女子,掌管后宫之后,特别节约,削减了不必要的花费,但从未削减过太后张氏、丈夫和女儿的用度。七岁时,坤仪公主主动请求母后也削减自己的用度,让母后欣慰不已。

    同时,母后从不为自己的亲眷在皇上那里乞讨恩泽,外公周奎一家居住京城,低调而且随和。偶尔几次,坤仪公主在宫中见过外公,外公周奎看起来就像个老实的读书人,会些易经卜算,小公主从外公那里知道了易经,随后开始钻研一番,觉得这易经乃是蕴含着宇宙万物运转的真理,颇觉有趣。

    母后对待大臣命妇们,也颇为恩遇。有不少命妇皆是在外统兵或为官的官眷,丈夫出征公干在外,难免心忧。母后会时常召她们进宫,抚慰劝导。逢年过节,大臣命妇们入朝参贺,她所给的赏赐完全按照礼节规定,从不滥加施予,但抚慰的话说得极多,许多命妇都喜欢和母后聊天,说与周后聊天,身心俱宽。

    母后就是这样一个人,坤仪公主都觉得挑不出母后半点毛病来。但小公主很心疼母后,很多次夜深人静的时候,坤宁宫里还传出织布声来,从那时候起,小公主就决定要让母后少些操劳。

    一开始,坤仪公主是打算赚钱报答一下父皇母后的养育之恩,至少让她在流落原始星球的这几年时间里,没让她吃过什么苦头,相反还过得很好。于是,坤仪公主借着找飞船残骸的机会,买下王恭厂的地皮,今岁出手转售后,获利三十余万两银子。

    这些银子对于崇祯和周后来说,无异于飞来横财。坤仪公主本以为有了这些钱,母亲会少些操劳,可结果是,母后用了几千两银子添置了更多的纺纱机,然后教更多的宫女纺纱织布。而其他的银两都被母后存入了內努,说是留给父皇备不时之需。

    这让坤仪公主感到很是无语,看来是自己赚钱赚少了,要是赚个几百万两,几千万两,或许才能让母后闲散下来吧。

    回想了母后温婉贤惠的音容笑貌后,坤仪公主收敛心神,开始提笔写信。一开始照例询问母亲的身体,去岁年末母亲才生下坤仪公主的三弟朱慈炯,生产时亏了气血,这半年来都体虚气寒。坤仪公主专门向王月娘和徐成衿讨教了几个食补方子,也一同交代在书信上,希望母亲通过食补能调理好身子。

    母亲膝下连同自己在内,已经有两儿两女,自己是长女,次女长平公主今年只有三岁,嫡长子朱慈烺今年也只有五岁,二弟很可惜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现在三弟朱慈炯还没满周岁。生了那么多孩子,坤仪公主是真的担心母后的身子。

    有时候公主也会胡思乱想,要是自己真的回不去双月星了,难道真的像母后这样,将来招个驸马,然后就是生孩子么?最后坤仪公主总觉得一阵恶寒,这可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接着写信,交代完食疗方子后,坤仪公主开始说起江南见闻来,重点向母后介绍了安平会的冲灵纺纱机。小公主详细的向母后说了这种纺纱机的好处,一台纺纱机比宫里的纺纱机提高了八倍效率,还有其他更加便捷的织布机等等新奇玩意。

    坤仪公主知道母亲的性格,接下来便会让人采购新的纺纱机和织布机进宫,这效率提高了八倍后,节省了人力,母后总能把自己摘出来歇息歇息了吧。小公主的想法和初衷就是这么的简单,宫中的丝线布匹多了,也用不完,母后也该能空闲下来了。

    然后公主也说起了甘薯和土豆的事,自然也把徐光启、郑冲、柳如是、孙承宗等人大力推广的事迹说了一遍。小公主知道,每次父皇和母后聊天时,母后都会多说一些吃穿住行的家常事,有高产粮种出现这种事,母后一定会和父皇聊起此事。

    通过母后,可以让父皇加深二次印象,而且一些话从母后嘴里说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父皇格外敬重母后,对母后说过的话,格外记在心头。

    当然坤仪公主也说了沿途所见的流民惨况,对郑氏安平会移民实边、推广高产粮种的善举自然是大大夸奖了一番。小公主还对郑冲有一番单独的评价,给了中肯的几个字:“心怀社稷,不惧非议,行事果决,不计小节,大明栋梁!”

    小公主平素在宫中待人接物虽然和善,但也极少夸赞人的,这趟她用了二十个字来夸奖一个人,足以引起母后的重视。让母后对郑冲、对郑氏、安平会有个好印象,然后从母亲口中,自然会对父皇产生影响。

    坤仪公主知道了钱谦益追求柳如是不成,有迁怒郑冲的意思,自然要防备一手,她可不想自己这个盟友被朝廷整治,她还需要郑冲尽快经营起庞大舰队渡海寻找遗迹呢。所以,坤仪公主在给母后的书信中着实给郑冲说了不少好话,便是想着让母后影响父皇的决策。

    可让坤仪公主没想到的是,这封书信后来到了周后手中,却让周后有了别样的心思,结果小公主给自己挖了一个巨大的坑,而且是深不见底的坑。

    写完给母后的书信后,坤仪公主又分别给三个人写了书信,这三人乃是:翰林院编修、庶子直日讲黄景昉;刑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冯英;内阁次辅、中极殿大学士吴宗达。

第432章 詹士与司寇() 
黄景昉乃福建晋江东石人,字太稚,号东崖。宋兴化军城太常院卿侍中同知枢密院使谥文正黄中庸十六世孙,宋游洋龙溪侍御史黄偊十五世孙,乃真正的名门之后。入仕后,徙居县城,府第在泉州宽仁铺。

    黄景昉万历四十三年中举人,天启五年进士。景昉入仕,初选庶吉士。时权宽宦魏忠贤势焰方炽,御史吴裕中因言事忤逆魏忠贤,被杖身亡,同乡没有一个敢前往吊丧,景昉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吴裕中遗属治丧。崇祯元年,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篡修《熹宗实录》,后历官庶子直日讲,时常参与日讲经筵注记。

    黄景昉算是坤仪公主最早熟识的奉讲直日注记官了,从坤仪公主第一次参与日讲经筵,他便在一旁注记皇帝与大学士们的论述。

    坤仪公主参与日讲经筵时,虽坐于垂帘之后,但每次日讲经筵时,公主也都有发言。黄景昉对公主的一些言论颇为钦佩,而注记官对于日讲经筵上各人的言论会在事后整理妥当,交给当时发言的每个人都传阅一遍,让每个人都看了自己的发言无误后,注记官才会将记录存档备查。

    因此每次黄景昉将日讲经筵记录送至公主阅览时,坤仪公主偶尔也会和他见上一面,谈论注记一二。当然未出嫁公主召见外臣颇有些于礼不合,但公主事先奏请过崇祯,说黄景昉学问好,有机会便想请教一二。崇祯也知道女儿求学之心,便答允下来。每次黄景昉见公主的时候,都是屏风帷幔相隔,身边还有不少宫女、太监伺候,并无礼教不周。

    两年间,坤仪公主与黄景昉相熟起来,所谈之事也渐渐从经史子集扩展到朝局时事。黄景昉为人刚正不阿,敢说敢讲,让坤仪公主也了解到了许多官场之事,最后两人成了忘年之交,颇有些半师半友的情分在内。

    今岁黄景昉参与篡修的《熹宗实录》便将完成,坤仪公主知道黄景昉编修实录有功,按例将得封詹事府少詹事之职,也就是总领东宫内外庶务的官职。同时,崇祯也非常看好黄景昉,常问他一些国事。

    记得今岁一次日讲经筵间隙,崇祯就曾今问过黄景昉,征询用人之道。景昉直言不讳向思宗反映朝廷考选不公的诸多弊端,他以推官成勇、朱天麟为例,认为他们都是廉洁奉公,很有才干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