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现在不是问题严重了么,刘皇叔这才不得不召集众文武商议。当然,重点是让两位军师想想该如何应对,其他人如赵子龙等,只不过是正好过来聚一聚。
关中,刘皇叔自然想要。
但是他也知道,接下来的数年内,他需要巩固好汉中这块果实。
再者说,如果军师所料不错,等曹操解决了袁绍,回过头来必然会接着解决关中。
如今,让马腾占据关中,岂不是正好让西凉军去挡住曹操的兵锋。届时,当曹操和马腾两败俱伤,或者一方惨胜时,他刘备以汉中数年的积累,再出兵关中,岂不是轻而易举?
“事情就是这样的,两位军师且说一说,咱们该如何应对。”
刘备一边说着,一边从炉子上的温着的酒坛内向众人分酒。
现在虽然是在商议重大事项,却也不妨碍他们边吃喝便谈论的吧?
从传回来的消息看,李严也算是竭尽全力了。
据说在大朝会上,曹操都被关羽和天子气得差点大怒,如此都没能让曹操放弃加封雍凉大都督的念头,这雍凉大都督的职衔,他刘备只怕是却只不过了。
只是,他刘备成为雍凉大都督之后,有些事情就比较棘手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区区一个雍凉大都督的官职而已,若是马腾敢炸刺,咱们正好让他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庞统焖下一大口酒,长出一口酒气,哈哈笑道。
在庞统看来,刘皇叔新占汉中,需要安稳巩固数年不假,但是遇上了这等变故,难道还能去向马腾委曲求全不成?西凉军若是敢有异动,正好一并攻略关中。
至于说战略规划,调整一下也不是不可能的。
没有他西凉马家军挡在关中,难道刘皇叔就不能与曹操会猎关中?
“士元兄所言不错!”诸葛亮举樽笑道。
“如今,主公刚刚坐拥汉中,需要数年的时间巩固,这不假;也需要马腾在关中挡住将领曹操的兵锋,这也不假。但是,若因为区区一个雍凉大都督的头衔,马腾就与咱们生出嫌隙来,咱们也是不惧的,咱们正好趁势夺取关中和西凉,坐实了主公雍凉大都督的实职。”
“西凉军虽然骁勇,但是兵法早就说过,上兵伐谋,次者伐交,最次才是伐兵。”
“若不是需要马腾成为汉中之屏障,夺取雍凉于咱们而言,其实比探囊取物还要容易。至于说夺取雍凉之后,数年后会与曹操决战于关中,只是会艰难一些罢了,这都不是大问题。”
“咱们的战略规划才刚刚定下,重新更改拟定也不成问题。”
“当然了,在这之前,主公需要上书朝廷,再三请辞雍凉大都督这个职衔。”
“有道是,先礼后兵。”
“主公再三请辞雍凉大都督这个职衔,就是要告诉马腾,还有天下所有人,咱们不贪图关中和雍凉这块地盘,至少目前不贪图。如此,咱们对马腾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届时,马腾若还是戒备乃至攻杀咱们,咱们取雍凉也就名正言顺了。”
对诸葛亮来说,曹操(代表天子)强行加封刘皇叔为雍凉大都督,这确实打乱了他的部署。
但是,也仅仅只是打乱了他的部署。
身为顶级谋主,适应各种恶劣情况制定战略,这才是他诸葛孔明的本事。
当然了,这是原主的本事。
不过,有着原主前世些许记忆,应对这点小情况,诸葛亮表示毫无压力。
就像庞士元所说,无非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
听到诸葛孔明和庞士元如此轻描淡写,刘备端着酒樽的手不由得一顿。
接着,刘备不由得心中苦笑,摇摇头,便继续喝酒。
在他刘备而言,被加封雍凉大都督,这是件比较棘手的事情。但是,这在在他的两位军师看来,却也只是有点棘手罢了,三言两语就能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解决于无形。
“对了,孔明,如今已经开春,春种在即,孔明觉得,如今我汉中之春种该如何进行?”
心中苦笑过后,刘备适时转移话题,说到了春种这件事情上来。
诸葛亮闻言,心中了然,这是准备在全汉中推行他诸葛家的水稻技术。
其实,汉中乃至整个中原,百姓们耕作都不需要官府干涉的。但是,谁叫诸葛家的粮食产量,让世人震惊,让刘备听闻之后都感觉不可思议?
所以说,刘皇叔想在汉中全境实行新的粮种和耕作,也是必然的。
普天之下,最好的、最肥沃的良田,麦子亩产也鲜少有超过一石的。
但是,去岁夏收的时候,诸葛家的麦子亩产就将有一石二!
普天之下,即便是江淮产水稻最好的地区,水稻产量也没有超过两石的。但是,去岁秋收的时候,诸葛家的水稻产量基本在两石五左右。
这还是诸葛亮家也是去岁才刚开始实行新的耕作和选种、育种的原因呢!
据诸葛孔明说,随着选种、育种,以及加上耕作和肥料的更新换代,麦子亩产两石,水稻亩产五石以上,也不是不可能的。
如今,诸葛家的粮食产量,已经成为荆襄地区的新闻。随着诸葛家全家迁徙到汉中,刘皇叔想在汉中全境推行诸葛家的耕种之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君不见,去岁荆襄就有些大户,跟着诸葛家改变耕作模式,这几家秋收的时候,谁家的粮食产量不是提高了三五成的?
可别小看这三五成的增产。
一万亩良田增产三成,这就是少说也有六千石粮食呢,可以养活多少人口啊!
如今,汉中全境据统计,有田地近五百万亩,若都增产三成,乃至增产如诸葛孔明虽说的翻一倍,他刘皇叔还会为了粮草发愁么?
第283章 春耕(2)()
在后世,小麦的产量虽然也不高,但是亩产少说也在六百斤以上,产量近千斤也不是什么新闻。水稻的产量却在两千斤左右,有产量高的粮种,水稻产量三千斤也常见于新闻。
但是,这些高产量,都是在袁隆平崛起之后才有的。
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以前,粮食产量最高一千斤都是大新闻。至于说大运动士气,“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都不过是口号而已,亩产万金什么的,这都是吹出来的。
所以说,想在汉末这个时期,培育出后世那般的亩产粮食来,这同样是痴人说梦。
但是,这个时代的亩产量,那不是坑爹,而是在坑整个时代!
在他诸葛亮之前,即便是江淮水稻产区,亩产最高都没有突破两石的,有木有?!
这要是放在后世,搞不好农民伯伯会放一把火烧掉的呢!
这点产量,农民伯伯们看着都会活活气死的!
诸葛亮不敢保证,在这个时代高出后世的粮食产量来,但是,只是让这个时代的粮食产量翻一倍,这不是什么大难题吧?
须知,后世只要学习过高中生物的,都知道最基本的杂交水稻选种问题!
“此次,我诸葛家全家迁徙到汉中来,带来优良谷种两千五百石,优良麦种一千二百石。这点种子不够全汉中分得,却可优先供给汉中城左近的良田。”
“汉中的大户、普通百姓,人人都可以分一点,让他们都知道这种高产量粮食的收益。”
诸葛亮不假思索就给出了春种的计划。
此番,诸葛家全家迁徙到汉中来,去岁产出的粮食多半都卖了,只带来了优良的稻种和麦种。只不过,因为是去岁才开始优选粮种的,即便是这第一代优选的粮种,也不是很多的说。
全汉中境内,田地不下四百万亩;两千五百石优良稻种,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更何况,诸葛亮还必须留下足够的稻种,继续精选第二代、第三代稻种。
若是按照大汉千百年来的惯例,这点优良稻种一旦放出去,必然被汉中的世家大户给包圆了。即便如今汉中张氏和杨氏已经一蹶不振,但是其他大户还是不少的。
所以,诸葛亮的意思就是,大户和普通百姓,人人有份。
这不是诸葛亮打压汉中的大户,而是高产量粮食这种事情,必须让全汉中百姓都知道。如此,接下来的他诸葛亮继续精选粮种的事情,才能更加顺利的进行。
须知,优选粮种,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
后世的袁大大,为了优选粮种,还曾经走遍了大江南北呢!
汉中郡有这么多百姓,这么多田地,一旦谁家的田地中出现异常茁壮的稻苗,诸葛亮肯定会将之移植到自家的试验田中的。
若百姓不知道优良稻种这件事情,诸葛亮的这种行为就会遭到老农们殴打唾弃的。但是,百姓们若都知道,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更好的优化稻种,只怕全汉中的百姓都会支持。
并且,说不得还有老农发现了异常稻苗之后,还会特意跑来找他诸葛孔明的呢。
如此,他诸葛孔明想要进一步优化稻种、麦种什么的,也会事半功倍。
“如此,春耕的事情,还请孔明主持!”刘备颔首,算是确认了诸葛亮的建议。
汉中本就是天府之国,昔日高祖在汉中安心种田三五年,然后才有了席卷天下的本钱。
如今,他刘备坐拥汉中,若是全汉中的粮食都能增产三五成,乃至产量翻倍,他刘备将来廓清天下时,还会缺少钱粮么?
如今,他刘备虽然也不缺钱粮,但是这些钱粮却多来自于荆襄。
将来若荆襄有什么变故,他刘备在钱粮上难免就受制于人。
只是,刘备也知道,诸葛孔明优化出来的稻种,确实太少了一些。
两千五百石优良稻种,即便全都按照诸葛孔明的新式耕种模式,也只够万余亩良田播种的。相对于全汉中的良田亩数来说,确实杯水车薪。
不过,诸葛孔明在隆中的耕作模式,却是可以照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