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威龙无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景色虽美,也不知道还能维持多久。

    只是他听说此时北方战火正浓,而这些所谓的才子、佳人们却似乎没有一点‘国破山还在’的觉悟,整天都在这西湖之上搞些有的没的风liu勾当,恰恰也正应验证了‘北豺狼,南才子’的那句话。有种你们凭着学识渊博把北方入侵之敌全部驱逐出去,老子二话不说,立刻脱掉身上的衣服,并跪在地上向你们唱征服。

    中国古代的北宋亡国其实也就是我们历史上所说的靖康之变,那已经是快要接近900年的往事了,但却始终令人难以忘怀。

    “靖康耻,犹未雪……”,但凡是中国人,人人都能朗诵,个个都会歌唱。所谓北宋亡国,虽然不是国家沦亡,只是朝代更替,然而这一历史事变实在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大深重灾难。金朝攻灭北宋之后,造成了上千万民众死于战乱、上千万民众流离失所。难怪从当时一直到自己所熟知的那个时代,人们不断地议论着北宋亡国的缘由,提出了各种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

    北宋时期,确切的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发达、政治最为清明、社会最为文明、国家最为安定的历史时期,很是值得我们华夏儿女骄傲、自豪!

    在中国古代,宋代的海上贸易是最为发达的,最远曾到达非洲海岸。现在非洲人还能够在东海岸找到宋代沉船,有时还会打捞上来一些瓷器和宝藏。

    但是北宋实行的一个十分变态的‘基本国策’,那就是重文抑武,并且还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畸形,真是让人叹恨不已!

    咱们国人想必都知道,宋朝畸形的重文抑武‘基本国策’是导致两宋尤其是北宋灭亡的两个根本原因之一。

    打天下要依靠武将,治理天下需要靠文臣,这个道理谁都清楚、知道。天下大定,重文抑武咱们可以理解,但是凡事不能走极端。北宋时代在这方面就走上了一个变态的极端!即使在北有辽国,西有西夏这两大强敌的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却仍然始终坚持着重文抑武‘一百年不动摇’的道理,这岂不是荒唐之极?

    宋代不杀士人,这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杀起来武将却毫不手软!纵观北宋历史,一直对武将提防得紧,就跟防贼一样!许多守边将领因为一些小过或被杀、或被囚、或被贬,许多屡立战功的武将一直得不到提拔和升迁,反倒动辄罪责加身。狄青算是凭借战功升得最高的一位将军了,但也只是一个枢密副使,而且在封官不久之后就被免职,原因欧阳修说的很清楚:因为他就是个武夫!

    皇帝老儿用得着人家了,就让人家到战场上卖命、出力,用不着了就冷落到一边,弃如敝屣、贱如糟糠,谁的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久了,总会有凉的透透的时候,就是咱们所说的瓦凉瓦凉的那种,将领们心凉如此,要战胜敌国那真是见鬼了?

    南宋因为亡国在即,比北宋还算好一些,但是也没好到哪里去!岳云、张宪先后被杀,岳飞最终也在‘风波亭’被赐死,其实这都是因为他们是武将!有的史学家说高宗杀岳飞开了‘杀士大夫的先例’,违反了建国时候所提到的‘祖制’。其实这个论断是不完全对的,岳飞其实不属于‘士大夫’,而是属于武将一类,杀岳飞并没有违背宋朝建国的‘祖制’,而且也没有违反‘基本国策’!如果岳飞是一个文臣,高宗是断然不会杀他的。

    宋朝是受五代更替、兵变易国的影响而有些神经过敏了,这咱们可以理解,但是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制定出那么一个畸形的‘基本国策’,在边患频繁、大敌压境、危国的时候主事者也不知道懂得变通一下,不亡你亡谁?

    另一个原因,宋朝军队弱小不是因为崇文抑武,而是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平白无故的花了许多的冤枉钱。时战、时和,举朝上下、举棋不定,缺乏稳定而贯彻的有效对外方针,往往是得过且过,习惯于临时抱佛脚。再加上内部的党争,极大的消耗了国力,这让北宋有着压倒性的经济实力,却最终败于辽国、西夏、金国,乃至是后来的蒙古国。

    在中国历史的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后期实行的是募兵制。府兵制,属于是半农半军类型,并非是职业军人,拿起刀剑就是兵,放下刀剑就是民,奉行的是藏兵于民,独特的军制让藩镇割据没有生存的土壤。

    而在唐朝后期,均田制的彻底瓦解,府兵制的最终崩溃,没有办法只能实行募兵制。募兵制,必然滋生任人唯亲,也必然滋生藩镇割据,于是唐末军阀纷乱割据,才有了五代十国混乱不堪的局面。

    直到北宋建国以后,才采取各种措施,消减了募兵制带来的诸多弊端,但坏的一方面却来了,那就是军队的战斗力也是急速的下滑。

    士兵由半农半军,向着职业军人转变,曾经的府兵制向着募兵制转变,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北宋的募兵制搞的挺不错,可惜的是一直用金钱打造的军队,缺乏根本的信仰,于是最终成为了没有多大用处的一盘散沙。

    而中国古代的北宋又流行着,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这番谬论。反而鼓励一些‘乞丐’和‘闲散人员’去当兵,当兵本身就是就业,是缓解社会人口压力,缓解土地兼并的手段,结果是缓解了就业问题,可是士兵的战斗素质却是下降了。

    高靖宇就搞不懂了,难道那些主事者都是****的?

    下月降至,为了能取到一个好成绩,本人迫切希望订阅、月票、推荐、收藏、点击量能够有所上升,在这里提前谢谢众大大的鼎力支持!

    (本章完)

第111章 自欺欺人() 
在盛唐时期,精英阶层最优秀的人才都去当兵了。唐朝的主力部队,士兵主要由世家子弟和归化的胡人年轻贵族组成的,他们大多数都是有着自己的田地、品行良好,而且还接受过儒家良好的思想教育,有着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荣誉感。而归化的胡人青年贵族们,大多对强大的唐王朝有着一种近乎宗教信仰般的崇拜,他们试图通过拼死作战,以此来获得唐王朝对他们的肯定,并以成为唐朝的一员而为荣。

    唐末藩镇割据,五代纷乱留下的历史教训太严重了。为此,北宋为了防范武人佣兵作乱,这才制定了诸多政策。这固然弥消了武人的作乱,可是也消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是一个极为纠结的问题,边患严重需要强军,可是强军又会造成藩镇割据,这简直就是一个极为难解的死结!

    唐朝的首都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数次被外敌攻破,可是很快就被收复,因为唐朝的强藩太多了。这固然容易形成藩镇割据,却也让边关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即便是外敌攻破了天朝首都,可是却无法动摇帝国的根基。

    而中国历史的北宋时代却恰恰相反,实行的却是狗屁的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收回地方的财权、军权等等,在汴梁附近汇聚着八十万的禁军,而在全国各个州府则是五十万之多。也就是一些州府,如扬州、杭州等地军队不过几千人,而在一些小的州县人数不足千人。

    这种格局的确是有限的防范了军阀割据,想要造反也造不起来,可谓是要钱没钱,要兵没兵,还造个鸟的反。方腊和宋江为何造反最终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地方财政严重不足,再加上兵力、军械奇缺,想要造反没有庞大的经济资本,难道拿着擀面杖造反?

    但是北宋这种格局缺陷也是非常的致命,若是在天下太平之际,这反倒还没有什么。若是在天下动荡的时候,尤其是边患不断,汴梁附近禁军急速糜烂的情形下,则是致命的软肋,甚至可以导致朝代亡国。

    汴梁城附近说是号称有八十万禁军,但实际上也只有六十万之多。却是典型的废渣军队,将军比士兵跑的还要快,士兵又比老百姓跑的快,要他们有个鸟用?

    北宋末年的汴梁城,足足还有二十万大军,而面对金八万多的军队,却是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没羞没臊的要言和,割地赔款也可以,并且还答应免费送女人,叫爷爷也愿意,这是为何?难道汴梁城的那二十万守城军队是****长大的?

    金军有八万军队攻城,北宋军队比金军人数又多十二万,又还是守城,却被人家给整的恐惧不安,大不了就是一死,怎么就不敢跟他们死磕一下呢?说白了,还是军队的战斗力太差了,无法带来安全感和优越感。北宋朝堂上下为何一片求和声,固然有君臣性格软弱的缘故,同时也有军队战斗力太差的原因。

    军队不硬气,说话就没有底气。

    由于强干弱枝的***政策,地方严重缺少作战兵员,同时又缺少钱粮,更加的缺少器械。北宋末年汴梁被围困,仓促之间组建的勤王之师,全是一些临时招募而来的杂牌军,多是边走路边训练,缺少钱粮的时候,只好向一些当地的乡绅纳捐一些,就连盔甲枪械等作战用具,没有也只好使用那些老旧的,还不如去树林随便砍一根木棍使的顺手,接下来的战事不打也知道结果。

    强干弱枝,是历朝历代的政策,本质上是中央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对地方边疆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而汉唐时代,那时的门阀世族横行,关中地区固然有着压倒性优势,但是其他地区的力量也很强大,你说话过头了,老子就是不鸟你,你敢咬我?

    直到北宋,门阀世族慢慢的开始消亡,文人集团迅速崛起,强干弱枝也随之发展到了极点。渐渐的形成了地方上财力、兵力、司法、行政等方面,不是相互制约,互相扯皮,行政管理效率极具下降,就连地方部队的实力也虚弱不堪,财政更是紧张的要命,比揭不开锅强上那么一点点,跟墙里和墙外没有多少区别,反正就是老百姓就差当裤子才能生活。

    若是真正能做到强干弱枝,中央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