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理自己的部门,也是经过一番培训,另配备了从商行找来的管理人才辅佐他们。
主管们聚在一起,大家都不是什么有文化的人,形像粗放不拘礼节,有什么说什么,大声笑谈更不是事。不像官场里的官员们聚在一起谈论事情文邹邹的,顺便嘲讽了一把以前那些管着自己的官员们,无疑令坐在一旁的监察使脸更黑了。
张根生示意大家安静后,将这次召集他们的原因,燕王发下新的生产任务大致说了一遍。
主管们听闻后议论纷纷,叹气道又是一个忙碌的季节。
制造部主任唉声道:“本以为干完了农具的活,大伙可以清闲一阵子,看这情况,今年都没得闲心了。”
“当匠人的,一年到头除了过年啥时候清闲过?”
……
“诸位叔伯,当前我们要清楚咱炼铁坊一个月的实际生产能力如何?各自部门人手如何?能否在殿下要求的时间内打造足够数量的兵器?都需要大家给出一个清晰的数据。如果不能,我们炼铁坊当及早向殿下说明,否则,到时炼铁坊交不出,殿下怪罪下来,大家伙也担当不起。”
张小凡见这些大他几十岁的叔叔伯伯们的话题越跑越偏,及时出声提醒他们这次开会的主要事项。
对于手下人技术水平、部门生产能力,当属他们这些身处第一线,技术精湛又身为各部门主管的老匠最清楚。
张小凡将事情说的颇为严重,令五部门主任们急忙算起自己部门一月产能如何。
这时这些主任们才发现,平时不看燕王给他们安排的助手统计的每日生产数据,单靠记忆算出来的结果是多么不靠谱。纷纷请示回去整理一下,明日再将各自部门的产能汇报上来。
等到第二日各部门一月生产数据汇报上来后,张小凡经过一番整理后发现,除了制造部外,其它四个部门产能都没有问题。
兵器铠甲的原料没有问题,但打造方面据制造部主任反映:熟练打制兵器铠甲的铁匠人数不足。今年新招来的铁匠大部分以前是在家乡打农具的,到了炼铁坊这几月里也在操老本行,没有打制兵器的经验。制造部在一月里顶多完成任务的一半。
看到这个结果,张根生愁容满面。
张小凡只得劝道:“爹,为今只得上书燕王殿下禀明情况,炼铁坊无力按计划完成产量。”
张根生无奈挥手道:“这事你就起草派人送往平壤吧。”
炼铁坊向都护府的奏报都是由张小凡来承担,张根生文化水平不限,写不出像样的文书,只得全权交给才学不浅的次子张小凡。
诺不是张根生家传探矿开矿技术好,以前在家乡领导过数百人开采铁矿,有管理匠人、矿工的经验才被李煜看重,在无人可用下任命为炼铁坊坊主。
看着次子提笔洋洋洒洒的在白纸上写奏书,张根生叹气,自幼聪惠才华横溢的次子不按他的想法考科举做那官人,却甘心与一帮匠人厮混在一起学那贱业而暗然神伤。
张小凡忙完炼铁坊的事再次回到自己的那座试验型坩埚高炉处,三名负责照看高炉的助手一脸惊喜的跑过来说道:“二郞出钢了。”
“什么?”张小凡刚忙完炼铁坊的事,脑子有些迷糊。
“就是你昨天离开前炼的那一炉铁水啊,浇筑冷却后是钢而不再是铁水。”
张小凡面露惊容道:“你说的可是真的?”
“千真万确!”助手肯定的回答道。
“走,快带我去看看。”
张小凡来铁水浇筑处,定睛一看,果然在用观音土制成的磨具里
未写完,待会修改:
早就出现在了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在汉朝最为兴盛,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却渐渐没落可能是因为低硫低磷的优质铁矿消耗一空,用坩埚冶炼出来的钢,质量无保证,成本又高,因此被渐渐淘汰。不过在山西某些地方却有坩埚炼铁的工艺,许多经验丰富的铁匠都知道怎么制作坩埚。而陈德兴给他们的帮助,也不过是用耐火的高岭土制造坩埚和坩埚炉而已。这样就能让坩埚炼钢达到更高的温度。
后世的亨兹曼坩埚钢需要1600度的高温熔炼,用普通粘土制成的坩埚根本无法承受。当然,炉温不够也不等于不能炼钢,古人是非常能够理解凑合一下的概念的。
1740年,英国亨茨曼(B。Hunsman)发明坩埚炼钢法,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炼得了液态钢水;这一发明的关键是制造出一种可耐1600℃高曙的耐火材料,以制作坩埚。从此,各种优质钢如工具钢均采用坩埚法冶炼。
坩埚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生产液态钢的方法。但是生产量极小,成本高。
第168章 灾民的新天地()
安东的春耕在三月至四月的中旬开展,经过都护府督促,各地方官吏抓紧组织当地百姓开展开荒耕种,基本完成了春耕播种的年度大计。
时间就这么在百姓忙碌中迈入五月,天气逐渐转热,意味着酷热的夏季不再遥远。
安东开拓团半年的努力,现累计往辽东运送了十六万之多的中原灾民,为此在整个安东黄渤海沿岸平原新设置了十五个县用于管辖移民至此的灾民。
在粮食未收获的这几个月里,十六万之众全靠安东都护府接济渡日。由此造成都护府粮食压力从年初起一直居高不下,李煜的大量钱财用来在江南购粮,还得花不少钱雇佣江南海商将粮食北运。
幸亏大唐有载两万石的海上巨舰,不然李煜非得吐血不可。
安东冬季虽苦寒,可春夏秋却是风景秀丽风调雨顺,很少发生干旱、洪涝等造成粮食减产的自然灾害。
更因此地地广人稀,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百姓们想从野外获取食物并不是难事。后世形容北大荒的“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荒芜景象同样适用当下的安东沿海一带。
官府只向移民提供每日口粮,还是经过细算,只保证青壮男子每顿饭能吃保,老幼妇孺则只能吃个半饱。随着春耕结束,青壮男子每顿口粮也降低到半饱的程度。
对这一变化,一些百姓心中虽有埋怨却并无闹事之举,比起在家乡经历两年天灾,有一日没一日的苟活,现在的生活可以称的上是幸福安康了。
在老家没灾的平常年景,一日两餐饭就不错了,跟着安东开拓团移民安东,官府还给一日三餐呢。虽只是吃个半饱,但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民来说,这样的生活使他们对安东都护府可谓感恩戴德。
至于想吃个饱,吃个菜,离村不过几里地的山林里有的是各类能吃的野菜、菌类,量大不愁人采摘。会设陷井、打猎的百姓还可在丛林里弄点野味回来改善下伙食。
移民们在安东这片广袤的新天地里度过了最初的不适应,在官府得力的组织和安排下过上比家乡生活更好更有前景的新生活。
当然,李煜也没少利用此大好时机收取民心,令安东开拓团和各地官方在给移民分田地、发农具、发赈济粮时,大肆宣传此乃安东都护府大都护燕王的惠民仁政。
以至于现在安东新设的十五个县,在春耕一结束,清闲下来的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为了报答李煜的恩德,以经给李煜建了六座生祠,建庙廊,塑其像,永享当地民众的供奉,还未建好的有五座!
当这消息传到李煜耳朵里,不由笑道:“这个时代的百姓就是淳朴!”
建生祠虽是自发行为,李煜考虑到百姓生活艰难,不宜浪费民力,下令紧急叫停了百姓正在给他建的生祠。
小时候,郑成跟着他爹学过在山林里设个小陷井抓兔子的本事。随着春耕忙碌结束,幼子正在长身体需要营养,郑成便每过两三日便进一次北面的山林,在兔子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小陷井,只待兔子经过定会被缠住,每二次去就能逮回来吃顿肉。
“郑兄弟在家吗?”
“在呢。”郑成放下手上的活计,招呼来串门的邻居王良。
王良走进门来哈哈笑道:“郑兄弟,山林里有不少长的壮硕的野猪。哥哥想啊,咱们这么隔三差五的往山里跑逆是累人,倒不妨干票大的,杀只野猪回来吃肉得了,吃不完的还可以拿到县城卖掉,或买盐腌制起来。最近从县城那听说,一家百货铺在咱县开了业,铺里的盐比在老家的盐的还便宜两成……”
移民先前都是灾民,没有钱,所以像盐也是由官府暂时供给,但诺要多用,则只能去县城的商铺里自己购买。
“捕野猪?”郑成有些迟疑,山林里的野猪他也是见过,成年公猪个头硕大无比,眼测足有四百多斤重,比之家乡的野猪大多了。
郑成在丛林里只要一看到野猪,距离不是足够远的情况下就赶紧爬上树等野猪走远再下来。
“王兄,这安东的野猪可是非常危险,就凭咱俩人能行?”
“放心好了,我还在村里找了四个好手。咱们只需在野猪将要过的路上挖个深坑,保证让野猪有进无出。”
王良自信满满的拍着厚实的胸部肌肉保证道,叫郑成赶紧带上家伙跟他上山。
王良是村里唯一的铁匠,虽不怎么会打制兵器,但打个简单的矛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一行五人就拿着长矛带上绳索朝野猪常出没的山林里摸去。
王良轻车熟路的带着众人来到一个小河沟处,发现一群野猪正在喝水的野猪。
“快,待会那些野猪喝完了水就会从这经过,咱们在这挖个大坑,让那群野猪往里跳……”
王良唤着郑成他们四个在离野猪喝水四十余丈远处,由野猪走出来的路中间挖起了大坑。他可是观察这群野猪好几日了,每天都会来小河边喝水拱泥,然后再慢慢悠悠的从这条路离开。
一个深达一丈的大坑就此挖成,上面铺上落叶掩盖痕迹,王良等人随即离开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