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前是因为没逮到借口,只能放任不管,现在拂涅人道出四部的底细正好让李煜借题发挥。
在李煜看来藩属国每年怎能不上贡交税呢?
纳不纳贡看藩属心情,朝廷还会因藩属前来称臣纳贡额外赐予官服衣帽和一大笔财帛。
因弱小仰慕而臣服的藩属反而成了大爷让朝廷出一笔赏赐,这简直就是乾坤颠倒啊。
李煜对朝廷施行的这狗屁对外政策痛心疾首,誓要以一己之力来纠正朝野这股歪风见解。
四部使者看了清单上拂涅人一年要上贡的财货数额吓了一跳,再看燕王全程冷着个脸,便知上贡一事要么按燕王的意思做,否则不能善了。纷纷请奏此事他们做不了主,得回去禀报部落首领才能下决定。
“吾只给你们四天时间,时间一到未回复,那就玉石俱焚吧!”
李煜留下一句狠话,转身离开,留下愁容面目的四部使者面面相觑。
第441章 群情涌动()
想让粟末靺鞨四部乖乖就范每年上贡一大笔财货,仅靠口头威胁是没用的,还得拿出点实际行动来让他们感受到灭族之危正在一步步逼近。
李煜亲率从拂涅班师的两万大军驻于东栅州都督府治所栅城,但只能威胁四部中的白山部。
为此,李煜以陈宣为帅,指挥鲲鹏卫、荡狄军进驻哥忽州都督府北部的鸭禄城进逼粟末部南境。张世指挥燕云铁骑右卫军并平夷军进驻北扶余州都督府多伐岳城,进逼粟末部西境。秦景倩领北海铁骑左卫军并镇狄军进驻北扶余州都督府治所扶余城,威胁北面的伯咄、安车骨二部。
不仅于此,为了逼拂涅人与粟末靺鞨四部更早的产生龌蹉,相互争斗,也为了给四部增加压力逼他们就范,李煜严令诺个角出倾国之兵呈兵于安车骨、粟末、白山三部的北境。
毫无准备的粟末靺鞨四部顿时陷入三面合围之势,兵临其境的唐军大有四部首领诺不同意李煜的要求就将他们一举攻灭的架试。
眼前的局势令四部打落牙齿混着血往肚里吞,咬牙切齿的大骂他们之前大力支持的拂涅人忘恩负义。在李煜的最后通牒下,四部不情不愿的从部族中收罗足额的各种价值连城的山货送至李煜面前。
四部使者一脸讪笑的模样看在李煜眼里别提有多开心,安东都护府管辖下的各部族、王国总算都被他收拾一顿后乖乖纳贡交税,对解决李煜因移民海外扩张的巨大耗费影响而紧张的财政又是一大补充。
李煜班师回到平壤后,太子暴卒于东都合碧宫的消息也正式由朝廷信使向各地传发通知,安东都护府文官武将们得到消息后震惊之余,不少人脑海里冒出了当支持自家殿下争夺储君之位的念头。
薛俊得知消息后,联想起讨伐拂涅人时,燕王却突然接到馨儿的密信,自此对原本誓要剿灭的拂涅人态度大变。如今想来,信中定是关于太子暴卒的消息,令殿下起了别样的心思。从中不难想到对二圣一向乖巧听话的燕王殿下在朝中定是安插了不少密探。这可就值得玩味了。
“太子暴卒,储君之位暂缺,然国不可一日无储君,否则必危及大唐江山社稷稳定。论朝中嫡皇子尚有四人,冀王年幼,周王斗鸡走马生性轻浮喜玩乐,两人皆非储君人选。唯有雍王与咱燕王殿下二人贤明,储君必从两位殿下中选出。”
此时在平壤的春香楼各个包间内,一众安东文武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讨论太子暴卒后空出的储君之位将引发的一系列朝中变故。
至于雍王与燕王谁将会被二圣立为太子,这些人明显倾向于他们效忠的燕王。
张世喝了几碗霸王醉后红着脸大着嗓子嚷道:“二圣定会立我们燕王殿下为太子。论才,咱燕王殿下不输于雍王,能写诗会作赋,在两京那也是响当当的存在。多少小娘子捧着咱家殿下的诗文朝思暮想,恨不得飞奔入燕王府自谏枕席。让某可真是羡煞的紧啊!论指挥千军万马行军作战,一直居于朝中的雍王跟咱殿下比,拍马都赶不上。安东这广大的地域,不正是殿下当初带着咱们三千兵将一无返顾勇闯叛乱四起的安东,大小数十战剿灭那群高句丽人打下来的吗?然后北征黑水靺鞨南平不臣的新罗。再论治理地方,咱殿下自任安东都护以南,战乱平息,剿灭匪寇,政治清明体恤百姓鼓励农耕商贸,才有了今日日渐富足的安东。还有麾下雄兵十数万众,战将数十员。你们说,二圣不立咱家殿下为太子,那说的过去吗?”
张世一番话颇得在坐的武将们认同,武将常于战阵撕杀,对政治上的事情想的过于简单直接,在他们看来燕王有才有德,还有领军作战治理地方的经验。以当今二圣的贤明,于江山社稷稳固着想不可能不立燕王为太子。
可历来政治上的事情绝非于国有利,当权者就会出于国家前途着想而选择有利的策略去做。更多的是当权者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来作选择,对于他们死后是洪水滔天还是万世太平,实际上他们想不了那么多,也不愿去想。一句子孙自有子孙福,就盖过了他们自私自利遗祸子孙的嘴脸。
几百年前的五胡乱华,不就是西晋的那群肉食者为一己之私,一手酿成的吗?当时,他们会看不到五胡大举迁入内地聚居,将会给华夏存亡带来恶果吗?江充的徙戎论呈上去,文中言真意切,详实呈述徙戎的紧迫性,可结果呢?在朝堂中毫无波澜。然后就是五胡乱华,各族在中原大地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杀得千里无人烟,遍地白骨,掠华人充作军粮于史中记载比比皆是。
五胡乱华时,华人还能在那些不堪为胡虏所奴役的世家门阀带领下南避江淮、巴蜀、荆楚等南方地区,构成一道防线阻止北方胡骑南下。期间无数能人志士掀起北伐,虽不能尽复北方故土,却也做到了光复中原,痛击北胡,比起宋明之软弱无能、愚蠢白痴的行为,无疑让人敬佩。
几百年后的宋明两朝,面对再起的胡骑、虏骑时,再向南望,却以是退无可退。无世家门阀撑起民族危亡之时的烂局,亦无惊世名将挽社稷于即倒,带着华夏文明堕入无边的黑暗。哪怕几百年后于黑暗中拨开一缕曙光,仍被几百年黑暗笼罩下培植出的奴性群体毫不犹豫的将它遮挡住。
任燕王府史,裴行俭之子裴延休却不认为:“就综合能力来看,燕王殿下却实比长期待在两京,仅仅最近两三年协助以故太子监国的雍王更为优秀。可储君人选,历朝历代可不只看候选者贤明、能力与否,还得长幼有序。雍王是燕王的兄长,抛开才能来说,任储君有先天优势。不论二圣还是朝中诸公,出于维护宗法天下,纲常伦纪,嫡长子继承制来考虑,燕王虽贤,也是次要人选。”
以张世为首的武将们不乐意了,诺不是避嫌,张世都要将先皇当年的玄武门兵变拿来说道说道,还有当今陛下能登上皇位也来说道说道。唐高祖开国之后,大唐继任两帝,都不是嫡长子,凭什么到了咱燕王殿下这,就得按嫡长子继承制来办呢?
第442章 京中变局()
与此同时,现称为天皇的李治在无尽的哀伤中发布了一道皇太子溢孝敬皇帝制。在制书中追赠故去的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其次就是对太子死因发布官方声明,宣称李弘是因沉疾婴身,旧疾增甚而自然死亡,以平民间纷传的天后鸩杀说。
现在太子以故两月,原本历史上本该在六月五日就被李治立为太子的雍王李贤,却因这个时空多了个才学战功卓著的燕王李煜,引发朝堂文武大臣关于立谁为储君分成了两派,相互争吵不休,有愈演愈烈之势。
支持立李煜为太子的是由那些子孙在其麾下效力的朝臣牵头搭线,联合了一些朝中重臣不断上书二圣:“燕王贤明,知人善用发现人才,能征善战诛灭不臣之夷,治理安东五年成绩斐然,类太宗文皇帝,有人君之像,当为储君。”
奏书上去后,在朝野中掀起震动,很多人都在猜想,此举是不是身在安东的燕王授意指使的,其人虽身在安东,其心以经盯上了储君之位。
难道当朝,又要上演贞观时,魏王与太子争位之事吗?
这道奏请立燕王为储君的奏书引发朝野猜测的同时,也被很多越发不满天后把持朝政,对大唐江山的未来而忧心忡忡的有识之士注意。
在他们看来,与其立一个空有贤明才学却在朝中没什么根基的雍王为太子,还不如立拥有领军作战、治理地方经验,同时麾下又有一大批效忠的文臣武将的燕王为太子。
燕王诺为太子,拥有兵权的储君定不是天后一介只会玩弄政治权术的女子能轻易对付的。
这让反武派的大臣们看到了遏制天后权威,重振朝纲的希望。
然后在反武派的大臣们带头鼓动下,更多的朝臣上书二圣请立燕王为太子。此时,做为倡议立燕王为太子的那批首议之臣,反而在这场议立储君之争中沦为了配角。
立燕派大臣几乎占了朝臣的三分之一,令李治震惊于四子在朝中的影响力,同时引起了天后的警觉。
那些奏请立燕王为储君的奏书都会过天后的目,是朝中哪些人在倡立她是门儿清,清一色的反对她干政的朝臣。
看着案几上几十份奏书全是倡立四郞为太子的,天后一阵冷笑,对于这些朝臣心里打的什么鬼主意她是在清楚不过了。无非是想通过立手掌安东都护府兵权的四郞为太子来遏制她对朝政的干涉。所料不假,诺真如这些人的愿,四郞为太子后,过不了多久,这些人就该奏请太子监理国事,想方设法的让她这天后回到后宫里去做个不问世事的皇后。诺事不可行,说不定在陛下仙逝之后,就谏议四郞仿秦昭襄王制,逼迫自己放权,再监禁于深宫之中。
此刻,近两年被天后从岭南召回的两个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