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幸今年战事进行的时间虽长,可多数时候都处于等待状态,也并没有跟李唐进行决战,也就是说,今年的战事远谈不上激烈。

    再加上河南降军以及逃到晋地的河南百姓的数量并没有当初预料的那么多,所以就算今年晋地的粮产不如人意,总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户部侍郎苏亶其实比李破这个汉王还忙,除了正在组建户部衙署之外,还在持续的厘定河东郡县人口,土地等,还有支应前方战事所需,加上今年开始征收代州税赋,如此种种,足以让户部人等叫苦不迭。

    只是户部侍郎苏亶虽说文弱了些,可年纪摆在那里,野心勃勃,精力旺盛,根本不觉得有做不来的事情。

    在七月中下的时候,苏亶上书,建议废止大业白钱,另行铸造铜钱以应支用。

    这样的建议在两年多以前提起过,当时是代州总管宇文歆起的头,除了解决一些现实些的问题之外,这人其实是在向李破邀宠而已,目的就是想让李破尽早称王,好也立下些拥立之功什么的。

    那会李破集思广益,最终决定铸造银币来解决代州所需,铸币之事就此略了过去,因为当时另行铸币在李破以及他的臣下们看来,纯属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可时移世易,两年多过去,李破已然称王,晋地的情形也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显然户部侍郎苏亶以为,铸造新币的时机已然到来。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一来,大业年间所铸钱币乃旧朝所有,之前李破未曾称王,将就着也就用了,可现在李破已然贵为汉王,废旧纳新乃题中应有之义。

    二来,大业白钱材质低劣,用了这些年,本就已经渐渐被百姓弃用,官府铸造新币替换大业白钱币于是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三来呢,收复河东之后,李破治下已经有了几处大型铜矿,铸造自己的钱币的条件已经成熟。

    之外嗯,苏亶没说,但大家都明白,那就是晋银的顺利流通给了这位新任户部侍郎很多经验和极大的信心。

    同时这也意味着官府已经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做起事来将有事半功倍之效。

    苏亶很年轻,可为官经历上,已不输于任何人,做事极有章法,这件事上他先是奏于中书,然后和中书令陈孝意商议一番,这才报于李破知晓。

    也就是说,他和陈孝意已经初步取得了共识,只要李破点头,这事就会转给中书让众人商议,具体事宜定下来之后,再由李破定夺。

    而后续之意也十分明白,废止大业白钱之后,便要用新币来替换开皇五铢了,当一套流程走下来,也就意味着,新的官府或者说是汉王治下的户部彻底掌握了财赋大权。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苏亶野心不小,除了以上所说,也有借此确立户部职权之意,这样一个节奏,即便是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臣估计也要道上一声,武功苏氏,果然名不虚传。

    另外,让李破嗤笑的是,这位还给他传来一封私信,除了为自己的建言添砖加码之外,还羞答答的在信上说,他纳了两房妾室,请主公恕罪云云。

    你他娘的纳妾,向我谢什么罪?难道说你去汉王府偷人了?那你谢罪可没用,我回去说不得就要拧下你的狗头。

    李破想了想,谅这厮也没那个胆子定是纳的两个小妾来路有些问题,这和他建议的废止大业白钱一样,应该都属试探之举。

    想到这些,李破也有些好笑,你说你个苏元宰,以前多好,任劳任怨的,从什么时候起变得如此狡诈多端了呢?当年那个谦谦君子被你弄去哪儿了?

    其实呢,他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又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这个汉王上梁都歪去哪儿了,下面的人若还老老实实,那才叫见了鬼呢。

    当然,不管怎么说,都抹杀不了苏亶的才能,他的建议李破几乎不用细想,就知道这应该是切实可行之策,时机把握的也很不错

    李破思虑一番,觉得此事倒也不急,而且他还要跟臣下们好好商议一下,铸钱从来都是大事,断不能轻忽视之,既不可能由他一言而决,更不可能是苏亶说什么是什么。

    随着天气渐渐寒凉,河边的局面也稳定了下来,李破知道,是该回去了

    (还是没断更,阿草都觉得很神奇啊,明天阿草生日,尽力不让大家失望。)

第686章归来() 
秋风渐尽,北风悄然间占据了主导,天气越来越是寒冷。

    人们的热情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黄河岸边恢复了对峙,东陵渡口,弘农被晋军占据,与潼关唐军遥遥相持。

    东西两岸的敌对双方在缩在城中,隔河相望,大军都有所调动,可总体而言,强渡黄河的代价很大,谁也不会冒然行事。

    等到七月末尾,局面大体已定,岸边彻底安静了下来,大军都在准备过冬事宜,双方也都没表现出趁着隆冬季节过河再战一场的意思。

    李破于是令人收拾行装,准备回转晋阳。

    而在这以前,李破将对岸的各部将领都召集到大营之中,叮嘱了一番,说的其实没多少新意,就是理清各部统属,既给了他们一定的自专之权,又划出了一条底线,以免众人不能同心协力,或是自持能战,而冒然行事。

    到了这会,晋阳离阵前太远的缺点进一步表露了出来,可此时李破已经无心再将他的汉王府移至绛郡。

    因为那太麻烦了,随着汉王府南移,在晋阳建下的各个属衙便都要随之迁移南下,那涉及的绝对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或者一个衙门两个衙门,而是一个颇为浩大的工程。

    在这样一个时节明显是不合适的。

    而且晋阳也有其优势所在,它是防备突厥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北边有事,身在晋阳的各部衙署,军旅都能快速的进行反应。

    也就是说,李破从来没放松过对北边突厥的防备之心,因为李唐,突厥是他心中的两座山峰,想要除之而后快的两座大山。

    再有就是以如今局面来看,李唐的破绽会越来越多,在战略上,他也在极尽全力的寻找战机,进兵关西是早晚的事情,这个时间点很可能就在明后两年。

    一旦进入关西腹地,将李氏的老巢给刨了,那长安就是最好的心脏所在,那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非晋阳可比,那么这个时候移汉王府南下绛郡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换句话说,不是李破不想这么干,而是自他起兵以来,简直是一年一个变化,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

    几乎所有长远的打算,在这样剧烈的动荡之中,都不会有平稳的进行下去的机会。

    行程毫不意外的又拖延了几日,时间进入八月,北风渐烈,李破才率人离开了黄河岸边,向北而来。

    这一次王驾巡行,到此算是进入了尾声,和其他事情一样,计划和变化掺杂在了一起,让李破第一次出行巡视充满了变数。

    对于此行的得失,李破这会其实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河东的各个郡县还都处于恢复期,其实没什么好看的,官吏们的德行和能力以及他们治政得失在这样走马观花的巡视当中,很难看个清楚。

    总的来说,李破觉得这是个形式大于实际的事情,除非有必要,以后还是少做为好,弄的很多人提心吊胆,劳民伤财,这又何必呢,咱可不能学杨二,把什么事都视为理所当然。

    出来走了一趟,李破好像又懂得了一些道理,而其实呢,一些道理谁都明白,只看你愿不愿意按道理来做罢了。

    就像李破,他也知道此行的理由颇为牵强,可却还是出来了,现在就算他觉得出外巡行没有什么必要,远不如呆在晋阳,完善一下制度法规来的效果好些,可他还是能为自己找到充足的理由。

    比如说趁王世充西来之际,在河南插了一脚,这说明他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若是接到消息时他身在晋阳,说不定就没法及时赶到河边,以各部军旅不相统属之故,错失战机几乎是一定的。

    这样强大的理由,足以掩盖他出外巡行的那些弊端,可惜的是,时间有些不够,不然的话,其实他更想去北边走走的。

    几年没回马邑,还挺想念

    迎着北风,一行人穿州过府,向北而行。

    先至绛郡,李破在这里呆了三天,不管怎么说,这里都是河东平原的腹心之地,人口,耕地皆为河东首领,地方宗族势力也极为强大,只稍逊于晋阳,如果李破能够登上那个位置的话,河东道治所,必然会设在绛郡。

    说实话,李破不很喜欢这里,和他不怎么喜欢晋阳的理由一样,在这里他能看到成群结队的世族子弟,很影响他的心情。

    而按照这种理由,以后他所驻足的地方都不会讨他欢喜。

    当然,作为晋地的主人,他必然要和这些人物打交道,所以所谓的不喜欢,只能是相对而言。

    其实很多世族子弟并不是那么惹人厌恶,相反,他们比那些草莽豪杰看着要顺眼的多。

    离开绛郡的时候,送行的人很多,来到人生巅峰的绛郡太守赵瀛终于勉强找到了一个机会,为汉王殿下引见了几个郡中少年。

    可惜,李破没有评点后进的习惯,同时也没那个闲心,只是耐着性子勉励了几句,便卷起一片烟尘,往北继续行程。

    一路经临汾,介休,来到平遥的时候,便见到了以吏部尚书温彦博为首的晋阳迎接王驾的人们。

    这一次迎汉王归晋阳,摆出来的阵势就与以往大不相同了,众人在道左大礼参见,队伍也弄的等级森严,层次分明。

    “恭迎大王得胜还朝”

    众人齐齐拜伏于地,周围的军兵将领同时拜倒一片,气氛隆重而又严肃,将李破彻底彰显了出来,那种俾睨左右,顾盼自雄的滋味油然而生,这几乎是天下间所有有志男儿的终极追求,而且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