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得不说,这样的心术,也难怪会是李轨来当皇帝,而不是其他什么人。

    话题再转回来,梁硕为太子师,效果确实很惊人,让太子地位稳固的同时,其实也让把很多人赶离了太子李伯玉身边,梁硕一殁,太子一系震惊之下,很多人就此选择了旁观。

    没办法,梁硕的光环太耀眼,太子完全被笼罩其中,很难给众人以信心,府中寥寥几个幕僚,都在筹备着梁硕出丧事宜,他们的才能也不足以向太子进言,捋清局面。

    更为可悲的是,和弟弟掐的红了眼的太子李伯玉没有意识到,他来到了自他登上太子之位后,最孤立无援的一个时节,还在做着登上皇位的美梦呢。

    对于梁硕之死,他可不止表面上那么悲伤沉重,其实隐隐的他有一丝窃喜,他的老师太吓人了,比他的父亲还要严厉

    若非老师死了,他这会肯定在老师面前听训,总结接待外方使者时的得失,不可能搂着美人快活。

    嗯,这位太子殿下还真和范文进的评价差不多,师丧之中,父亲又是重病在床,他却还在内宅宣淫,果然不知礼为何物。

    而在如此局面之下,还来寻欢作乐,才能上也不用指望。

    没心没肺的太子殿下如何如何,此时不论是梁师铭还是范文进,都不会去关心。

    范文进有感局面恶劣,令他寒毛直竖之下,收拢了扈从在身边,随即命人去见梁师铭,两个人毕竟一道来到凉州,可能要同患难一次了。

    但这完全是范文进一厢情愿的想法,人家梁师铭不敢苟同,他在乱局中看到了一统西北的“契机”。

    李轨快要死了,梁硕已经死了,他想的是,这两个人一去,凉国必乱,梁国大军离着西凉不远,近水楼台先得月啊这是啧啧,如此天赐良机,怎能轻易放过?

    西北战乱的既得利益者,从来不怕什么纷乱,他们也喜欢在乱局中来个火中取粟,为此,他们很愿意压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估计就算是李破晓得了此时梁师铭的想法,也要道上一声佩服呢。

    于是,范文进得到的回禀是,人家梁师铭喝醉了已经睡下,有什么事明日再说。

    这会已经被弄的有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敏感的好像一戳就能跳起来的范文进,在从人的回禀当中嗅出了浓浓的不详气息。

    喝醉了?睡了?这会谁还能喝得下,睡得着呢?怕是有了什么其他心思吧?

    想到这个,范文进当即道了一声愚蠢,你梁师铭有什么能耐,走了一路谁还看不出来?在凉州这样的虎狼之地,还不愿跟他联手,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混账东西,难怪梁师都不能奈何得了孤立无援的灵州,原来麾下尽多无能之人。

    得到回报的范文进鼻子都被气歪了,很想带人去并了梁师铭,把那颗自以为是的脑袋砍下来再说。

    实际上,范文进更想领人立即冲出太子府,逃出姑藏城去,他可没有梁师铭那样没来由的信心,情势如此险恶,他可没有半点力挽狂澜的心思,他不是百折不挠的张骞,只是一个不幸被派到这里出使的使者,没有那么强烈的使命感,自然便以保住自己性命为上。

    这也正是李破犹豫再三,才派了他来凉国的根本原因,无人可用,只能拿范文进将就一下了。

    就在范文进咬牙切齿,想要和扈从们商量一下,怎么才能在变乱来临之前,逃出姑藏的时候,自进了太子府,就不见了踪影的关实又出现了。

    范文进大喜,以这人地头蛇的身份,又神出鬼没的好像很有办法的样子,糊弄这人一下,是不是能找到出城的办法呢?

    这肯定是病急乱投医的行为,可也不能怪范文进,因为入城之后,好像就碰到这么一个比较靠谱的人。

    可关实他是糊弄不了了,因为关实不是一个人来的,他陪着一个中年人来到了范文进的面前,中年人叫刘赟,任职内史令

    好吧,刺激的事情经历的太多,又太过频繁,范文进已经能做到见怪不怪了,他也没那个力气再去震惊什么。

    内史令刘赟,范文进听说过这人的名字,同样是李轨起家时的功臣之一,和李轨,梁硕他们都是同乡。

    这么看来,其实凉国朝中的核心,其实就是个老乡会,所有管事的都是李轨当年的乡党和友人,在这一点上,很符合农民起义的特征。

    只是不管怎么说,李轨这人其实还是很宽容的,没有义军首领们那么暴戾,一旦得势,就拿当年的亲近友好开刀。

    可现在梁硕还是死了,于是曾经称呼他李大哥的人们,各个自危,所以说,不管是刘赟还是关谨,甚或是曹珍出现在范文进面前,都不会是什么意外。

    “深夜冒昧造访,还请贤弟莫要见怪。”关实稍稍引见,身形健朗,头发却已花白的刘赟便抱拳道了一声罪。

    这是个读过书,杀过人的人,这样的人对你称兄道弟,定然不是简单之事,可范文进已经顾不上这些了。

    “文进久闻刘公大名,今日一见,幸何如之?”

    厅堂之中,一灯如豆,外间数十个从晋地随行而来的军兵,将房前左右守的严严实实,范文进之所以还想着能侥幸逃出城外,就是因为有这些代州悍卒在。

    这里面没一个能给他出出主意什么的,最大的是个营尉,也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可见,李破也没想着让手下的人才来西北“送死”。

    可这些出身代州边塞的军卒都是老兵,和当年去长安的五百人又不一样,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争考验,各个悍不畏死,和代州骑军早已融为一体,就算是自己战死在这里,也不会将使者置于不顾的。

    换句话说,李破差不多是派了一群死士,跟着范文进一道来了西北。

第703章暗谋(一)() 
    王氏才女当年就曾在王氏围墙之内说过,言于暗室,必生诡谋,这并非是随口道来的说法,还真有些道理和依据。

    你想想,在灯火昏黑的私宅之中,两三个人凑在一处,那平日里不能说出来的想法也就能聊一聊,平时不敢有的想法,可能也就会冒出来了。

    所以又有说法,成大事者不谋于众,做大事的人,必定要与阴谋为伍,你弄那许多人来相商,还谈什么阴谋诡计,直接你就“光明正大”了。

    权谋这东西,明暗交织,凡能驾驭者,必有分寸,不然明的被你在私室之中说起,暗的却让你摆在光天化日之下,那是要掉脑袋的。

    范文进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也准备好了跟突然到访的刘赟商量些凶险的阴谋诡计,只是他怕刘赟不明白,尤其是刘赟作为内史令,深夜间跑到四处漏风的太子府中,行迹会不会落在旁人眼里?

    范文进是个很喜欢从大局着眼的人,可悲催的是,他从来没有掌控过大局,换句话说,他属于后来的文人们很愿意鼓吹的谋士之列。

    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受到后来人所追捧呢,很简单,谋士不用负担那么重的责任,他只出主意,出彩的地方多,一旦事败,一句主公不听良言相劝云云,便把责任推卸掉了。

    而且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别以为谋士好当,谋士的生活很刺激,动不动就惹了主公不高兴,掉了脑袋,也就是说,他不用为事实本身负太大的责任,可他却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一个典型的文人职位。

    既能淋漓尽致的体现文人的才智和价值所在,生涯又偏于起伏跌宕,也便符合了传名于后世的诸般条件。

    实际上呢,在乱纷纷的世道里,很多后来人口中的智谋之士都是身不由己,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一群人。

    就像来到姑藏的范文进,一天下来,不管他有怎样的才智,都不得不将希望放在一个头一次见面的人身上。

    这无疑是现实对智谋之士的一种深切的嘲讽。

    当然,范文进还无法跟那些古之俊杰比肩,人们也习惯以成败而论英雄,此时的范文进也根本无暇去想自己的身后之名,正当壮年的他正在努力挣扎中……

    局面之紧迫,在他和刘赟的夜谈当中表现的很清楚。

    几乎没什么寒暄,更不存在试探,早有准备的李赟当即便先向他大略的说起了姑藏的形势。

    皇帝病重,已不见外臣,刘赟率先陈述了一个事实,至于之前或如今其中有着怎样的一些故事,李赟没说,范文进也不会愚蠢到去问一问,现在谁能和皇帝见面,消息又是怎么传开的,几乎弄到了人人皆知的地步,李轨又是不是真的病的很重。

    因为这很没必要,除了显示你抓不住重点,让人看轻之外,不存在任何好处。

    人家想用这个告诉你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病了,才是如今局面的根源所在,不然的话,姑藏城中绝不会剑拔弩张至此,让外人来看笑话。

    接下来李赟用的都是叙述句,很快便让范文进对凉国都城中的势力分布有了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先就是安氏兄弟,他们身后是昭武九姓胡人,大业年间,因突厥分裂,杨广志得意满之下,目光转向西域,于是,昭武九姓自此复兴,族人行迹遍布西域诸国,远达中亚。

    隋末战乱一起,商路断绝,昭武一族失了靠山,立时损失惨重,安修仁用商人的眼光看中了李轨,与之相交,助其起兵,可以说,安修仁在李轨称霸河西的过程中,贡献是非常大的。

    李轨称帝之后,作为回报,也是出于安抚西北诸部人心,安修仁以凉王府司马之职出任户部尚书。

    其实照着李轨治下的局面而言,安修仁坐大是不可挽回的一件事情,西北族群太多太杂,安修仁和他的族人们往来行商,跟各部都有一定的交情,重用安修仁,更有利于稳定河西人心。

    而到了今日,安修仁用颇为圆滑的手段,笼络住了羌族诸部,和投向李轨的吐谷浑的一些部族也在眉来眼去。

    可以说,安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